基于微课的小学科学教学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课堂的教学方式正在不断的改变,这主要有赖于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师教学思路的提升。微课是一种十分便捷、巧妙的教学方式,它是我们现有教学体系的一种补充。通过微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学习。微课的这个特征,对小学科学的教学具有先天的促进作用。本文中,笔者就实际的课堂教学,对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如何使用微课开展讨论。
【关键词】微课教学;小学科学;教学改革
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课堂教学周边教学方式的开发,微课就是其中之一。微课是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针对目前人们注意力碎片化的认知特征而产生的对于当前学龄段儿童学习单一知识点、集中攻克难点这两方面,有着十分巨大的推进作用。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們发现:相同领域的知识点内在的逻辑是比较完整的,而如何连接这些逻辑关系的知识点呈现于学生面前,是教师课堂上需要突破的内容之一,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微课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
一、微课与小学科学的关系
(一)拓展科学课程,展现课程内容
教师想要理解如何基于微课的教学来升级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方式,就必须要先了解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特征。小学科学课程的知识,内容涉及到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技术与工程等领域。这些领域的知识都是相对抽象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通过肉眼或日常经验去直接的感知,因此,学生在接触这些知识内容时,会感觉到既好奇又畏难。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多样的知识展现形式,打消学生心中的畏难情绪,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正确的去学习小学科学的课程。
在微课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利用视频外部资料链接乃至新型信息互动等方式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这对于尚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微课极好地适应了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所需要的教学内容。
(二)微课的体量更适合展现科学课程的知识结构
视频课程之所以被称为微课,是因为其课程时间以及课程承载内容相对微小。利用微课进行知识讲解这一教学方式,若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则不利于结构化的知识梳理,然而放置于当今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大背景下,却能有效抓住了学生的空闲时间与碎片化精力。
上文中提到,在小学科学的课程当中,很多内容是抽象的,学生也难以用肉眼和日常经验去感知,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常会出现对知识点一知半解的状态,这种状态积累过多就会导致学生的整体知识链条断裂,难以掌握科学课程的内容,影响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在传统的教学体系当中,教师的知识讲解基本全部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产生于学生和课堂的、类似的问题就没有机会得到解决。虽然教师可以感知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但是由于客观条件,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因此问题被一直搁置。微课的时长一般在5~8分钟左右,最长也不会超过10分钟,相对传统40分钟左右一节的课堂来说,微课,更侧重的是讲解知识的片段,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微小连接。教师可以针对自己在课堂中,以及在过往教学经验中,所发现的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节点进行讲解,只要达到为学生答疑解惑,去除认知障碍的目的,微课的任务就已经完成。这非常有利于小学科学教师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优化学生的知识框架。
(三)微课延伸课堂教学,并非与课堂教学割裂
在上文的描述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微课可以利用很多课堂之外的时间,为学生讲解一些独立的知识点,这样的特征使得很多人在接触到微课时会认为:微课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其实不然。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体系当中,课堂教学仍然会是我们整体教学流程的主体,所有的核心知识与师生交互,都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微课的价值则体现在对于课堂教学的辅助之上。具体来说,就是微课不仅仅可以作为独立知识点的讲解工具,更可以作为延伸课堂的导入工具。
举例来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每一节课,从开始的一刻起,教师就要用最快的方法,将学生的精力引入到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当中,然而,学生的注意力虽然集中,但由于能力参差不齐,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有时教师已经完成了课堂导入部分的内容,可是仍有部分学生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对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仍处于懵懂状态。该情况就诱发了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效率低下、跟不上教师节奏等的问题。微课作为课堂的延伸,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前接触微课,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而让学生在自身的认知中对课堂内容产生思考,在进入课堂教学以后,经过教师的简单提点,学生将会快速的回忆起自己在预习当中所思考的内容,从而更有效率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成功的将微课这个工具与我们核心的课堂教学连接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环节得到延伸,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的影响力。
二、基于微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
(一)利用微课做好课前知识导入
上文中我们提到,课前知识导入,不仅决定了学生对于新课的知识是否有兴趣,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整体知识结构理解的深度。因此我们的课前导入环节就必须要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好奇心,以形式多样来展现内容的微课,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途径,它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身形兼备,能够最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微课作为小学科学的课堂导入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微课本身是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因此它不拘泥于课堂教学的严格书面用语,我们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使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
举例来说,在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当中,会向学生讲解常见的动物。在生活中,学生们多多少少都见到过一些动物,每个学生对于动物的身体特性与行为习惯的认知程度也都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找到能够契合大多数学生兴趣点的内容作为课堂的导入。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具有人们难以想象的神奇性状:深海中奇形怪状的鱼类,热带丛林中色彩斑斓的昆虫,城市中适应了城市生存方式的动物等……如此繁多的内容,我们可以在微课当中,为学生剪辑相关纪录片的片段,让学生快速观看不同动物身上的神奇性状,帮助学生打开视野,让我们的课堂教学高效开展。 (二)利用微课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课堂教学形式的单一,我们会错失很多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查缺补漏的机会,而微课的特性,可以帮助我们在课下,为学生进行更细致的知识点优化,帮助学生良好地搭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做足功课。
基于上文中所提到的,微课在课堂教学之前所起到的教学导入作用,教师可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导向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下积累问题,课上解决问题和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便拥有了更多可以观察学生学习状态的时间。教师也应该利用好这样的时间,细致的观察学生,整理面对不同知识点时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为自己在课下制作相关的微课内容找好选题。我们要知道微课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其作用应该是直截了当的,我们并不是为了补足形式而去制作微课,而是为了真正的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优化当前的教学结构,而去利用微课。拥有这样的端正态度,我们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学习质量。
举例来说,在学习溶解一课时,有關溶解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很难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收集与之相关的经验,因此仅靠课堂当中的口头讲解是不足以形象的让学生拥有准确的认知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在课后为学生收集整理一些关于物质溶解变化过程的视频和资料,比如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等,同时再找到这些过程的微观显示画面,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物体的颗粒在水中溶解及状态变化的过程。由于微课视频可反复观看,学生就能更加主动直观的将溶解的过程印记在自己的脑海里,从而实现从理性上掌握该知识点,深入目标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利用微课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利用微课拓展第二课堂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微课与课堂教学并不是割裂的关系。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微课本身的特性,为学生在课堂以外拓展出一个第二课堂的学习空间。所谓的第二课堂就是基于科学课程本身的特性,让学生在生活中或其他特定场景当中,根据微课中的指导内容,去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知识的作用,从而在课堂之外,让学生完成一种类似于课堂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微课起到了帮助教师分身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即时通讯功能对同学们进行更加细致的指导,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举例来说,在我们的科学课程当中,会要求学生在家庭中完成一些利用废料制作小发明的课外作业。以往,我们只能够通过让学生将小发明带到课堂之中,才能够完成这种作业的验收。然而在拥有了微课的条件下,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以外,自行完成这些作业,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直播,或让学生录制视频的方式来验收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保证学生在课外活动的质量。这种灵活又方便的教学方式,真正推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让微课与我们的教学理念发展更好的融合,让学生更快乐,也让教师更轻松。
综上所述,微课在今天的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微课的特性,在传统课堂中嫁接微课这种良好的教学工具,对当前的教学进行优化。通过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实现小学科学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庞维国,刘树农.现代心理学的自主学习观[J].山东教育科研,2010(Z2)
[2]陈宝云.小学语文学科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
[3]胡瑞启.启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02)
[4]王玉兵,赵在民.自主学习特点及其教育环境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3(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2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