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开发和利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董文芳
【摘 要】做好小学数学教材练习题的开发和利用,对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基础的同时,应在习题开发和利用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开发各类习题和增加操作练习,以及深入剖析题意,充分发挥出练习题的有效价值,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应用
教师应深度解读教材中的习题,使教学活动基于教材又不被束缚,使教学活动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又精彩的。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应怎样有效使用数学教材习题,最大程度发挥习题的功能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加强对教材习题优势的探索,结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通过具体的实践,让教材习题实现价值最大化。教师应审视每一道习题,掌握各个习题训练点之间的联系,有意识地开发教材习题蕴藏的资源,提高教材习题的使用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利用基础习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
苏教版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为学生同步配备了相关习题。例如,在新授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时,由于学生在四年级认识平行四边形时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部分,再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教师可以在新课学习之前,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转化成长方形,并想办法求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等方法剪拼,再把得到的数据填写在表格里,启发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初步建立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底与高的乘积。
通过可以让新授课上的操作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数学思考积累感性材料,为新授课的分析推理埋下伏笔。
二、挖掘例题功能,垫好学生思维基石
数学例题是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载体,例题中数学知识点体现的深度和广度,应该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联系起来。通过对数学例题的教学,学生可以理清解答的思路和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合理使用数学信息。教师在教学中需充分发挥例题的引伸性功能,对例题作适当延伸,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例题后,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探索正方体展开图一共有哪些类型,这些类型有没有什么规律。小组的伙伴可以互相补充,为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的进一步认识作好铺垫。发挥例题的引伸性功能,需要在掌握本节课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进行,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难度适宜,引伸自然,发展学生思维。在例题教学中还需要启发、引导学生对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做到举一反三。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经历深入思考的过程,即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五年级上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的三个例题教材安排了学生到文具店买文具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利用学生对文具店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产生新的计算需求。这样的日常购物问题,学生都经历过,学生一方面能利用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自觉提出新的计算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这样的情境具有一定开放性,有利于学生从现实的情境中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能够增加学习内容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深入课后练习,强化学生理解实践
课后练习题要增加操作练习。要利用好课后练习就要让习题真正活起来,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解题的小道具,能够在增强兴趣的同时强化其实践体验,实现对课本练习题的充分利用与开发,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新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对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借助课本习题的优势,指导学生自己制作小道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目标的落实。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后“整理与练习”中的第11题:“用小棒和橡皮泥团,可以做出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小组合作,先填写选料单,再做一做。”习题提供了做顶点的小团、10厘米、8厘米、6厘米、5厘米的小棒若干根。教学时提前让学生准备好以上橡皮泥材料,并进行拼搭,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面、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多种不同的拼搭方法,发现不同搭法之间的相同点。使学生在积极动脑发挥想象力的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增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和掌握。
教材课后习题的运用不要局限于一题一解,一问一答,教师要活用课后习题。如一题多问,同一道题多角度提出问题,多角度思考;一题多解,同一道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解答,发展发散性思维;一题多变,同一题叙述的方式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还可以是求同性和求异性的习题,同类习题和对比习题,在题型结构上有填空、判断、选择、组合等方式,提高儿童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组合同一类习题,对比分析。可以对教材中同一类型不同梯度的课后习题进行组合、对比。这就要求教师研读教材体系,不仅要掌握习题编排的意义,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感悟,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试验、判断、推理等方式,加深对习题的了解和掌握。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的练习三“确定位置”的第一题,就可以采用题目组合的方法,通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加深学生对位置描述的认识。
四、扩展思考题,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的思维能力由具体形象到表象联想,再逐步形成抽象思维再到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迅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日常的训练强化分不开。适当挖掘儿童学习潜力,适度扩展和延伸有一定意义。尤其是思考题,思考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也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苏教版课后思考题的益智性不断加强,而且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把握了小学数学的本质和要求。这些思考题富有想象力、具有代表性的原型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例如,苏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练习十一后面的思考题:“甲乙两数的和是16.5,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正好等于乙数,你知道甲乙两数各是多少吗?”这道题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要适当启发学生理解“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正好等于乙数”的含义,如果把甲数看成1份,那么乙数就是这样的10份,甲乙两数的和是这樣的11份,由此用16.5÷11,可以得到甲数是1.5,乙数则是15。借助这样的课后思考题能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等应用活动中,体会小数乘、除法与生活的联系,能提高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可极大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习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对习题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便需要教师在深入研究习题的基础上充分分析习题的意图,尽可能放大现有习题资源的教学功能,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教材习题,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还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对习题的不同解法、不同问法,对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思路去解答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燕.改变习题呈现方式――例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利用和开发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8):246-247
[2]何苇.小学数学教材中习题的二次开发策略初探[J].教学研究,2012,35(2):110-113.4
[3]刘竹君.用“估算”搭起计算的桥梁[J].新课程(上),2014(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4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