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最大化地实现文学课的培养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吕芳
摘 要:法国文学巨匠们的名著节选是语言教学中难得的教材范本。除了对作家作品从语言形式、结构、文体特征、写作风格、语言特点、修辞手法以及语篇思维模式角度讲解之外,更应该注重从时代、文学的成就根源、社会背景及作家思想等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达到文学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法国文学; 时代背景; 法语文学课
中图分类号:H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5-179-002
法国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传统,从浪漫主义情怀到幽默的法国喜剧派别,再到批判的现实主义格调,特点鲜明的法国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文学发展的格局,可以说是世界文学界的领头羊。据统计,法国历史上已经涌现出十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迄今为止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法国文学的整体水平。
一、法国文学课的意义和目的
经典文学是照亮心灵的明灯,也是人类完善自身的最佳方式。经典文学是经过历史沉淀,岁月筛选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最有價值的,最能表现人类精髓的,并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对人类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并且有指导作用的权威性文学作品。法国文学以它醉人、丰富而多样之美屹立在世界文学之林。数百年来名家辈出,或是致力于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热切关注人类命运;或是致力于反思与更新文学表现形式,这些灿若星斗的法国文学巨匠为世界文坛贡献了诸多经典杰作,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语文学课的真正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国文化,并提高学生人文修养。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活动应在教师指导、协助下,利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从法国文学史、流派、作家、法国文学成就的原因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系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最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法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历史上的地位
法国文学可以上溯到古老的中世纪,有《罗兰之歌》奏响英雄史诗乐章;十六世纪席卷全欧的文艺复兴注重以人为本,打破神学桎梏,关注人本身的欲望;随之而来是17世纪理性至上的古典主义戏剧时代,高乃依、莫里哀这些戏剧大师纷纷出现,还有与莎士比亚齐名的悲剧之王拉辛;到了18世纪,以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为首的法国文人开启了启蒙时代,试图用理性的光辉驱散人类心灵迷雾。
整个19世纪约100年间,法国文学诗文并茂,高峰迭起,可谓是法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理论众多、人才辈出,从夏多布里昂到浪漫主义巅峰的领军人物雨果,以巴尔扎克、斯丹达尔为首的现实主义以冷峻练达目光审视现实,试图揭露真相;下半叶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为这一时代划上完美句点;20世纪开始深入挖掘语言内涵,新小说和荒诞派文学以种种不可思议手段打破语言常规进行探索实验。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繁荣期,也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欧洲繁极一时的岁月。作为西方浪漫主义运动大本营的法国,是浪慢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进行搏斗的最激烈的战场,从而使法国的浪漫主义运动有过自己最光彩的生命期。从1802年夏多布里昂《基督教真谛》始,到历经23年劳作完成的左拉《卢贡·马加尔家族》止,中间有拉马丁、维尼、雨果、奈瓦尔、缪塞和乔治·桑;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和梅里美;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莫泊桑、凡尔纳、法朗士和洛蒂等作家诗人,有《沉思集》《命运集》《惩罚集》《幻象集》《四夜》和《魔沼》,《红与黑》《高老头》《包法利夫人》和《嘉尔曼》,《恶之花》《月光》《醉舟》和《窗户》,《羊脂球》《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泰伊丝》和《冰岛渔夫》等小说诗歌。
法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历史上地位突出,多部小说节选入选我国高等教育法语课本,其中以19世纪文学巨匠的小说居多。这都证明了法国文学的魅力之大足以令人沉迷。
三、法国文学的成就根源
法国每年都能出版大量且具有极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时间沉淀出了许多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都首屈一指、耳熟能详的伟大的法国作家。
(一)文学为王权、政治及各种思潮的思想舆论工具
古代社会曾经出现过活跃的文化活动,创造出灿烂的古典文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生产日趋活跃。法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法国文学奠定了物质基础,从而刺激文学的发展。法国文学是与时俱进的,成为各个时代为王权、政治及各种思潮的思想舆论工具。直至20世纪,积累了四百年丰富的文学遗产,法国文学继续蓬勃发展。
(二)扎根于深厚哲学底蕴的文学
法国文学与哲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有着丰饶且富有深厚哲学底蕴的土壤。法国的人文思想中将文学视为生命,使其文学成就根源变得深邃且有韵味,孕育了一方文学土壤。
(三)时势造就文学
从十九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段时间,被法国人称为“美好时代”。在此期间经济繁荣,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终日熙熙攘攘,歌舞升平。这种美好的表象一直维持到德国入侵法国,战争爆发,“美好时代”在炮声中结束。在这样富庶和安逸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复苏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法国社会呈现空前复杂性和多样性,社会固有秩序发生剧烈变动,促进了个人解放,焕发出善恶并存的巨大能量,给文学艺术创作提供形式、内容、人物的各种可能性。文学创作内部规律决定文学发展走向和规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的追求,所有这些使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三个流派相继产生,它们相互重叠,相互渗透,促进文学艺术蓬勃发展,贯穿19世纪的三大文学流派延续至20世纪,成为现代派文学各种流派背离或攻击的对象,但却依然屹立不倒,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大。 (四)不断的文学创新
从中世纪至今,法国文学中新的体裁、题材、思想观念、艺术手法对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法国文学家自古以来就从未放弃过对古希腊文学的研究,但在研究古籍典故的过程中,他们还依然在思考如何传承创新、丰富自身文学表达形式,而这种创新是建立在自信和自尊的基础上的。法国人一向对法国的文化艺术和成为法国人具有自豪感,决不“崇洋媚外”,同时又善于汲取前人和他国的优秀文化营养。
(五)官方民间对文学的钟爱
法国人对于文学的热爱是根深蒂固的,他们甚至为文学设置规章制度,将文学视为是自身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法国历代历届政府对文学的发展高度重视。为此,面向文学界领域与国民领域特别设立了法国艺术文学勋章,用以激励那些每年为法国文学作出突出贡献的法国国民,而那些获得过政府支持的文学家群体也自然拥有了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创作优秀文学作品的动力。
四、最大化地实现文学课的培养价值
自古代以来。法国历史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视文学为生命、甘于寂寞清贫、冷静观察民众生活、探索社会深刻含义、埋头打造独特语言文学的巨匠。以19世纪作家为例,如雨果、莫泊桑、福楼拜、司汤达和巴尔扎克等作家。
文学课既不是单纯的历史课,也不是精读课,而是要将两者有效结合,不能只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首先应引导学生分析时代背景和作家思想,才能鉴赏文学作品的成功和独特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认知,建构文本的意义,学生不仅要理解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领会作者讲故事的方法以及写作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审美乐趣,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阅读学习雨果的《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这样的巨著宏篇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它也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人生的复杂性。以雨果巴尔扎克莫泊桑的作品为例。
(一)从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入手
《悲惨世界》描写的是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悲惨世界》涵盖了19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历史还原度堪比史书,通过描述人与腐朽社会的对立和抗争,宣扬了人道主义思想,鞭挞了异化的人性,促进了人性的复归。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社会价值方面进行考量,它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堪称是世界文坛史上的瑰宝。为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内涵,教师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生之间的以及学生与教学资源手段之间的多元性合作协作,完成对教学资料的收集、讨论与分析,共同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
通过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如网络资源和电影片段,与作品的文本进行对比,最大化地实现文学课的培养价值,让学生体会作家描述的精妙与细腻:小说以宣扬人道主义思想的大爱为主线,当中也穿插着马吕斯和珂赛特的浪漫的小爱,温馨甜蜜,令人神往。雨果对于这样的爱情故事节奏的拿捏恰到好处,这也是雨果炉火纯青的浪漫主义笔法的最好展现。在严肃庄重的大爱当中,掺杂着这样温馨甜美的小爱,张弛有度。通过反复阅读、品味和感悟,让学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与享受。在优美画面、凄美音乐和精彩情节的吸引下,学生能很快就进入角色。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正如文学大师对雨果的评价:“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巴尔扎克的作品更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学习巴尔扎克作品过程,是与作家精神对话的过程,是与思想者交流的过程。首先要让学生对作者的经历、生活以及写作习惯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作品内涵。这位具有浓厚浪漫主义情调的伟大作家在负债累累的同时,又以崇高深刻的思想创作出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他的生活趣事层出不穷。长期的辛劳严重损害了巴尔扎克的健康,刚过50岁就重病缠身。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以毕生经历完成的光辉创作群,堪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到巴尔扎克逝世时,《人间喜剧》已完成了91部小说。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全面再现反映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堪称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即使到今天,这部作品仍然像不可逾越的高峰,耸立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对这样的鸿篇巨作重点应放在宏观的整体意义的建构之上,教学应从传统的“单边”活动变为“双边”、“多边”活动, 引導学生在课上课下,对文本进行查找资料,反复诵读、分析、思考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讨论、分享,才能深入了解作品的文学和艺术价值以及文本传递的深层意义。
(二)注重作品构思节奏和语言特点
莫泊桑的《项链》以细腻的故事情节和高潮迭起的故事内容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小说内容安排精巧绝伦,构思精巧,自然。对于这样的作品,预习是一个重要且必要的步骤,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留一些指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一些资料的收集和文献的查阅,对即将讲授的语言知识和小说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进行初步的知识构架。从预习-面授-课后复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不仅要理解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领会作者讲故事的方法以及写作的特点。尤其是莫泊桑小说里面的语言特点,构思,框架都是语言课上很好的范例。
从教学方法上可以结合情景表演,从以下几个点切入:
1.以叙事结构和脉络的视角来分析和解读小说《项链》:中心线索-项链,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从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假项链,叙述了马蒂尔德的命运转折,整个过程紧密且有序。以钻石项链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2.情节描写准确传神,环环相扣:莫泊桑善于用有限的篇幅有效地构建出了脉络清晰的故事、鲜活真实的场景和情节,凸显了小说想要表达的主旨和深刻内涵;马蒂尔德的虚荣心又导致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3.小说紧凑有力,节奏恰到好处:小说实现了对因果关系的发展和呈现,节奏把握得当明确。小说最后部分聚焦于10年后偶然见面的情景,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鲜明突出,主题深刻犀利。
4.叙事方式自然流畅:莫泊桑用行云流水的叙事风格再现了小资产阶级的生活百态,将接二连三的故事环节紧密而流畅地结合在一起。这一阶段教学安排上,教师可以在课堂或课后组织一些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
通过角色分配、戏剧排演,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深刻了解作家的创作目的。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和升华,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五、结语
法国文学巨匠们的这些名著节选是语言教学中难得的教材范本。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让知识的重新构建与深化要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把通过情境和协作学习得到的经验运用于实际操作中,与原有的经验不断结合、不断修正,最终形成成熟、稳定的文学和语言体系。
参考文献:
[1]郑克鲁.法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3]庞彦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建构主义视角[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9)
[4]田原.关于在法语教学中提高文学素养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5月
[5]李宁.浅析法国主要文学流派[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
[6]庞彦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建构主义视角[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