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于红英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真正做到关爱学生成长,关注心理健康。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 适当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5-031-00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成,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关爱学生成长,关注心理健康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而言是较为重要的,语文知识是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的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尤其在小学生情感发展的时候,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在理解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今社会,形形色色,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众多,受各种信息的影响也较普遍,所以心理状况比较复杂,心理问题比较容易出现。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真正做到关爱学生成长,关注心理健康。
二、抓住语文课堂,播洒心灵阳光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日常的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课文《三袋麦子》中根据小牛、小猪和小猴对一袋麦子的不同处理方法,让学生去评价、去选择,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做出不同的判断。《两个橘子》中兄弟俩对母亲的孝心;《麻省》中的母子情对幼小的心灵是极大的触动;《自信》教育孩子们做任何事都要坚定信心;《陶罐和铁罐》中,告诉同学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要瞧不起人。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达出来,而是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赋予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播洒心灵的阳光。
三、国学润泽心房,经典筑梦起航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心态决定健康,情绪左右人生。教育犹如春雨,润物无声。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来说,学习国学经典,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促使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
语文教学是诵读国学的主阵地,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让学生背诵《弟子规》、古诗词等;语文阅读课鼓励学生诵读经典诗文,讨论、交流;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引经据典,解说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领略古诗文语言美、韵律美,感受經典中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他的乐观、自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我们看到王之涣的豪迈胸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了诗人虽身处污秽时代,却坚持九死不悔,永远求索的伟大精神。
一首首优秀的古诗词,让学生时时沉浸在书香的氛围中;一篇篇经典美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国学润泽心房,经典筑梦起航,经典育人就是这样“润物无声”的让学生的道德品质悄然升华。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去,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健康的心理,为学生的成长插上飞翔的翅膀,点亮行走未来的心灯,照亮最灿烂的前程。
参考文献:
[1]邢改萍主编.《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2]李铭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学周刊C版,2014年9月
[3]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7年3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