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散文中的美学 课堂上的美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杰

  就散文而言,情感与审美是其主旋律。散文教学中,教师对于散文情感的把握和引领是比较重视的,也相对深入一些,而对于散文“审美”这一特质,在方法引领上却略显不足的。本文将以《壶口瀑布》一文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谈谈自己在引导学生去感受散文之“美”上的一点探索和实践,以抛砖引玉。
   一、情感导入:情感是文本审美把握的关键
   美学情感的介入是游记散文与景区介绍的根本区别。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学习游记”主题,选了梁衡先生的散文《壶口瀑布》,对于梁衡先生的散文作品,笔者是非常喜欢和赞赏的,并且推荐学生必读。《壶口瀑布》作为一篇经典的散文,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美学精神、文学特质都是中学生学习的典范之作,正如季羡林先生对他的评价:“梁衡的作品,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非同寻常……梁衡是一个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的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之外,尚无第二人。”[1]这一课的导入,我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国情感,并随之激动。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请看!(播放九曲黄河图片)这是哪儿?
   生:黄河。
   师:当它流到了壶口,又是另外一番奇妙的景象。(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这就是“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大家看看百度百科的介绍——
   生:(读PPT)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宜川县壶口乡。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师:大家再来读这一段描写——
   生:(读PPT)壶口瀑布:那升腾的水雾因为阳光的折射幻化出道道彩虹,有的从天际插入,似长鲸饮涧;有的横卧河上,如彩桥飞架;有的飘忽游移,像花团锦簇;有的断断续续,扑朔迷离。……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师:同样是写壶口瀑布,两者对比一下,景区介绍中的“黄色”的瀑布幻化为游记散文中的“彩虹”瀑布!这是为什么呢?
   生1:作者对壶口瀑布充满赞美之情。
   生2:作者描写的语言很美。
   师:很好,可以说,游记散文多是情感充沛而且语言优美的。本文作者梁衡先生是这样抒发他对壶口瀑布的情感的,读——
   生:(讀PPT)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梁衡
   师:作者对壶口瀑布的情感用的词语是——
   生(齐):如痴如狂!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壶口瀑布》,去一探作者之“痴狂”吧!
   这一部分的设计与实施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梁衡先生在创作时对黄河是饱含情感的,作者以“壶口瀑布”为意象,真正讴歌赞美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性格。正因为有如此炽热的情感介入,作者眼里才有了对“壶口瀑布”的审美把握。学生们必须明白这一点,这是对于文本分析和阅读审美把握的关键。
   二、审美态度:从容、虔诚、无功利发现美的心态
   艺术意象最根本的特征是:它来自实在的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壶口瀑布作为一个审美意象,是作者追求的独特审美效应。《壶口瀑布》作为一个文学文本,“是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而“审美”的产生,需要有一种从容、虔诚、无功利思想的态度。正如《中庸》(22章)所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下之化育。”文中作者两次到壶口,感受颇不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去发现,什么样的情境和心态下,才能发现美。
   课堂实录:
   师:好,作者两次到壶口瀑布,有什么不同呢?
   生:时间不同,第一次是雨季,第二次是旱季。
   生:雨季是略写,枯水季节详写。
   生:看的位置也不同,第一次下到河滩,第二次在河心。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还有吗?
   生:心理也不一样,第一次害怕恐惧,第二次比较淡定。
   师:很好,能用文中的词语来说一说吗?
   生:第一次“急慌慌,可怕的警觉”,第二次是“从从容容”。
   师:圈画批注很准确,还有补充吗?
   生:看到的景也不同,第一次水声大,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第二次景色变化万千,水的描写更美!
   师:这位同学太厉害了,发现第一次看壶口瀑布没有第二次“美”!还有吗?
   生:还有就是第一次匆匆逃离,第二次抒发了强烈的赞美之情。
   师:很好,来,读一下作者的抒情之句!
   生: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师:读得真好!对于黄河的伟大,作者说“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壶口之美,黄河之伟大,作者为何在第一次没有看见呢?
   生:第一次景象令作者心理上感到不安、恐惧,他不可能发现壶口之美!第二次心态平和,心情很好的时候,仔细欣赏,感悟也更深刻。
   师:对!可见,美的发现,需要我们有发现美的心态。什么样的心态下才能发现美呢?刚才那位同学也给我们总结的很到位:心态平和。
   这一部分的设计与实施是通过文中作者两次到壶口瀑布的比较,去感受审美发现,必须有审美态度,这就是从容、虔诚、无功利的心态,这样才能发现黄河壶口那“一刹那”的美和伟大。     三、审美价值:挖掘意象根源于现实的审美价值
   壶口瀑布的审美价值不会自动呈现在《壶口瀑布》这一散文文本中,作者必须经过审美创造,审美创造分四个层面:一是作者的心理;二是写作对象的特点;三是时空與心境;四是历史文化条件。基于此,我设计了一个讨论活动,带领学生品读作者赋予壶口瀑布哪些审美价值。
   课堂实录:
   师:“我突然陷入了深思”,作者思考出了什么?(小组讨论)
   生:“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对应精神: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生:“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对应精神:柔中有刚。
   ……
   师:黄河水在壶口表现出来的刚柔并济其实也是人在“像壶口这样的磨难”中表现出来的刚柔并济,更是整个中华民族艰难险阻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这一部分的设计与实施,是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河水已经从“水”转向“人”,引导学生理解“水”会产生这些情感正是“水与石的搏击”过程中产生的“喜、怒、哀、怨、愁”;引导学生体会“水与石搏击”过程中的艰难与困苦,这和人与磨难作斗争一样!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角度合理联想,引导学生再往深层次的角度思考,这里“水与石的搏击”不正是中华民族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磨难与不幸吗!由此,课堂从“水”进入,延伸拓展到“人”,最后落在“中华民族”。壶口瀑布自然属性的状态与特性在作者的“沉思”中,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意义”!
   四、美的表达:从逻辑层次到修辞用字
   散文中的表达之美,在于文本的结构层次和语言描写。
   课堂设计:
   (读第四段)
   师:第四段,“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请大家把关键词“当然”圈出来,“当然”提示上文写的都是直接跌入龙槽的水,引出有些水无法涌入龙槽,向两边涌去。还有一个关键词“尽管”,“尽管这样”,又引出一层,还有一些水,不能尽收其中,于是夺路而走啊,哪里有缝隙就往哪里走。这里的层次太美妙了!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从语言、手法、情感上等等各个方面来分析这一段的表达之美。
   (生分析、批注)
   生:“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洪流的气势磅礴之美。
   师:你这个地方找的很好。我们还要注意前面的一个字,“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特意否定一下。再次强调,这就是表达艺术之美。
   生:“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这里生动地写出了瀑布的(犹豫)活跃。
   师:这个地方的表达艺术,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这是反复描写,这还是概略的描写,后面又写“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这叫细细地描写。这是常规的表达规律,先概说然后细细地描写。这是表达之美:先概说,再细写。
   生:“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用排比、短语的写法,给人瀑布活跃的画面,使人身临其境。
   师:动态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是语言的赏析品味。
   生:“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交响乐和写意画都给人很美的感觉。
   师:如此声势浩大的瀑布还有艺术的美啊。这是音乐的美感、画面的美感。同学们的发现真是好,我们略略小结一下。请记录——
   (生记录:描写美 层次美 联想美 用词美 句式美 修辞美 意境美……)
   这一部分的设计是品写法,从层次安排、语言、修辞等各个角度欣赏这一段的表达之美,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散文是初中语文六册教材中占比例最高的一种文体,文学特质突出,美学价值丰厚,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美学修养,让一堂语文课,成为孩子们一次美的历程!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8.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4.
   [3]梁衡.把栏杆拍遍[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6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