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滕斌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更成了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由于信息技术的包容性,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有文字、图像、声音等的集合呈现方式,非常适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它不但会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强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工作离不开它,学习离不开它,娱乐更是离不开它。有了信息技术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运用方式,还有它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教学效果,不但能大大提升语文学科的精彩,更激活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语文老师不但要在教学中适当地改变过去传统说教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从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的教学中走出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还要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不能为了运用而运用。这样不但发挥不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还会使课堂教学显得零乱,重点不突出,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新时代掌握新技术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积极创新方法,在了解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为课堂教学助一把力。
下面,本人就结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一些应对策略,与大家共勉。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影响了想象力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一些老师不管是什么课文,什么环节,在教学时总是离不开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内容,可是没有重点,且在呈现过程中,老师为了教学便利,也不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这让学生学习像看电影一样,没有了思考的过程,更没有深入探索的契机。显然,这样的教学,不但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想象力和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没有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本末倒置
我们知道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无疑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是为了把难点内容或者枯燥的阅读内容生动化、趣味化,吸引学生注意和学习。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对于它的运用不够熟悉,在教学中虽运用了更多相应的图片和视频,但是没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或者学生容易沉迷于呈现的视频或者图片,更影响教学效果。
二、改进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乐学氛围
由于小学生的天性,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是用傳统的引读、诵读等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但使课堂气氛显得死板、生硬,而且学生也不易进入学习的内容。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积极采用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把阅读内容用生动的方式,重点突出,问题布局均匀地呈现给学生,营造课堂乐学的气氛,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就能为学生的有效阅读打好基础,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2.利用信息技术生动呈现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
信息技术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不但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多样,而且还能有声音、有图像、有动漫,这对小学生来说正符合他们的心理成长需要,对于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帮助。再加上信息技术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使以往形式呆板、内容枯燥的阅读课堂充满了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容易进入内容,能更加有效地进行阅读,增强学生理解,强化学生对内容的记忆。我们发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合理运用,不但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融入课文的主题内容中、氛围中,也能使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获得更多的知识。
3.利用信息技术延伸课外阅读,保持学生积极性
小学生正处于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阶段,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相应的课外书籍。所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既要在教学中结合课本,让学生通过阅读熟悉课本内容,也要运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多样性,给学生展示更多有趣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其走向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让学生始终保持阅读的积极性兴趣,在阅读世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促进语文教学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既能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有效激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只要老师在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天性,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合理、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就能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助力。
参考文献:
[1]陈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22):58-59.
[2]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0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