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煜伟
摘 要:数学是人类基于对现实生活规律的总结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表示数量和空间的关系,并以此规律进行推理而产生的抽象思维行为。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虽然在以往学习基础上有了一定程度抽象思维的锻炼和提高,但是仍然不能忽视现实经验对抽象提炼带来的帮助,学生依靠生活经验和亲手操作来获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所以说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数学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获得探究过程中的成功感来激发主动学习的欲望,达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之后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学习能力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观察与体验;自主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数学素养是每一位现代社会成员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可见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数学这一门学科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现代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知识构成。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理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在小学如何对学生进行自主學习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动手实践,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计算、验证等一系列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数学思维和方法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认知水平
数学是严谨的科学,是踏踏实实的生活真实的反映。总之脱离了生活经验的数学教学是失败的数学教育,是无法满足学生数学认知水平提高这一基本要求的。那么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设计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才是最切实可行的教学。
例如“位置”这一主题的教学,其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够用把现实中的位置用图标的方式进行准确记录,为以后直角坐标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对座位再熟悉不过了,教师把这种生活经验放大,让学生注意到这种日常生活也是一种数学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感觉原来数学是这样与生活贴近,就在自己的身边,于是从内心中接受数学学习而不产生抗拒心理,这是学习数学的前期心理准备。然后教师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小组,要求小组成员自己把本小组座位图画出来,并用数字标明小组成员的具体位置。教师再根据每个小组提交的位置图进行评价和指导,最终让学生学会使用方格记录的方法把数与位置进行对应,完成对数学认知能力提高的训练。
二、教师创建学习场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如果把数学教学只建立语言的描述,或教师的示范而不能让学生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不能够与数学建立真实的情感体验联系,那么数学就会成为远离生活的、枯燥的、抽象的、无法理解的、高高在上的科学,学生不能与数学拉近距离,不能够用自己的感受接受数学,就说明这种教学方法是错误的是失败的。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就是把数学从书中引入生活,再把生活经验总结成规律重新回到书本中,这种转化的过程就是学生参与的过程,是学生感受数学、亲手操作、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轴对称关系时,教师制作多种图形教具,有轴对称的图形,还有不是轴对称的图形,然后把它们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并说出理由。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方法,如观察轴两侧图形形状一样,相同位置与轴的距离相等,而且能够发现一些图形不仅只有一条对称轴,例如正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等。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加深了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在高度兴趣的驱使下自发产生探究心理,愿意主动参加数学学习活动获得学习经验。老师还可以在本次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剪纸的方法做出各种形状的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带到生活中,最后再通过生活经验加强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认识。
三、教师用正面的评价,引导学生体会成功感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愿意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教师正面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感受成功感并从中获得自信,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养成自律的学习习惯,把数学这门学科学好、学扎实。
例如,有一名学生在数学其他板块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但是具有很强的运算能力,无论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还是小数除法或者是简便运算,反正只要是涉及计算的就很厉害,但是应用题分析,图形概念能力就显得弱很多。那么,教师就应及时发现学生的数学特长,给予正面的鼓励,让学生获得满足感然后引导他们学会慢慢思考,通过寻找应用题中的线索最终得出结论,并在学生在解应用题中有一点进步就给予正面评价,强化学生找到线索解开难题后的成功感,一段时间后这名学生的数学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大大增强。教师正面的评价和鼓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总之,教师只要愿意改变教学观念,不断自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把自主学习的精神传达给学生,教会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2007.
[2]尹国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资助学习能力培养初探[J].科学中国人,2016(7):101.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10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