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玲娜
摘 要: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新课标一直以来的内容和重要板块,也是课标的一大亮点。本文抓住“科学探究品质”的几个核心要素,从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动手实验、多元教学创新、渗透科学史料等途径出发,以激发探究兴趣、提高探究能力、传授科学探究方法、濡养探究精神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科学品质作了探究,以增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品质的意识性。
关键词:科学探究; 探究品质; 探究兴趣; 探究能力; 探究方法; 探究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9-043-001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探究学习中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实验教学。它是一种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过程必然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完整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科学探究兴趣激发
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了解上课的内容,以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如进行《动物的运动方式》一课教学,教者创设了这样的情景:选编央视《动物世界》栏目中的片段播放给学生,一批小动物,小兔子,大灰狼,小鹿,小山羊,乌龟,小兔,青蛙,小鱼……等,一大批动物形象扑面而来。通过这样的情景展示,学生们激动地观察动物们都是在怎样运动的,是谁在跑?谁在跳?谁在爬?谁在游?谁在走?学生们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其间,老师只是稍加点拨,这样借助鲜活的形象观察,让学生自己生动讲述,本课的重点就十分容易地被突破了。再如教师在讲《动物的食物》一课时,也是播放这样的片段,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出了动物食物的特点:有的食肉、有的食草、有的是杂食,而且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这样就有效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有利于学生科学的探究品质培养。而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创造机会去激发学生思考,大胆设想,提出假设,然后由学生展开兴致勃勃的讨论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热情,推动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开展。
二、提供动手实验,设计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小学科学课包括很多的实验活动,这些实验活动贯穿了整个小学科学教材。在日常科学课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提供多种实验器材,创设开放性、创新性的实验环境,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平台和机会,培养其科学的探究品质。比如在《空气的性质》这节课中,我给每组准备了1号和2号两个材料袋。1号袋里装的是塑料袋、注射器、饮料瓶、杯子等。各组的材料不一样,利用这些材料寻找身边的空气。2号材料袋里装的是粉笔和砖头,用来寻找物体空隙里的空气。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验证砖头、粉笔等物体的空隙中也有空气。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材料找到自己身边的空气进行展示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然后通过粉笔、砖头找到物体孔隙里的空气,空气这种气体在学生的脑海中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通过设计材料的多样性和实验活动的结构性,为学生动手进行小学科学的教学实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多元教学创新,加强科学探究方法传授
科学课的独特性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科学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和了解的。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固定的模式,要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撩拨和调动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探究本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之积极探索科学方法。
比如在《大气污染》这一课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走出课堂,分别收集不同污染区域的资料。考察大气污染前后环境的一系列变化,让他们身临其境去观察、感受,寻根求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实,让学生深刻理解人类要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性。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课堂”的活动,让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收到了较之以往老师单一地讲解,学生机械地记忆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针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师将枯燥的科学常识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并出示实物、安排演示实验以及提供挂图、多媒体计算机等,展示动态研究、静态图像观察比较和适时声音播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注意教会学生观察、计量或测量,思维比较的方法、逐渐掌握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推理,猜想和验证等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
四、渗透科学史料,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濡养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为探究真理,探索世界付出了毕生巨大的心血,虽然过程坎坷崎岖,但是科学家坚持不懈,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为人类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教学中相机注意渗透科学发展史中有关史料,彰显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意志,让学生为之感慨,为学生树立献身科学探究的人生榜样。这为濡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献身科学事业,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励学生从小树立雄心壮志,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探究,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
比如在教授《像科学家那样》中介绍法布尔时,通过小故事来讲述生物学家法布尔的生平,他为了研究昆虫,一生如痴如醉地观察昆虫的习性。一天,他趴在地上,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死苍蝇,一连看了三四个小时。他十分专注和忘我,以致四周围满了人,可他全然不觉,还被人骂,嘲笑他是“怪人”。又有一次,他爬上果树观看螳螂的活动,直到树下有人大叫“抓小偷”,他才從昆虫王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通过这些科学史料中的小故事,不仅让小学生认识和比较我们与伟大科学家的距离,可以濡养其探究精神,还为孩子们树立了生动有力的科学探究榜样。
参考文献:
[1]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5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