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再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宇龙 池晶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论基因作用下,经过不断地继承民族核心价值和融合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层面意义进行分析,它实现了在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历史与现实、客观规律和人的主体活动等方面的统一。对哲学意义的探究,更加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实践中的理论支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价值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价值;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3-0233-03
我国核心价值观从历史上看经历了从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大整合,经受从汉代佛教传入、明末清初基督教冲击、近代西方思潮涌入到当代全球化冲击的外部冲击[1],逐步融合发展成为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其是在40年改革开放进程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融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思想价值体系的总体概括,对公众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具有指导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民族复兴伟业保驾护航。马克思在《科隆日报》中对他理解的“真正的哲学”进行过深刻的论述,他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要捕捉到自己时代的“迫切问题”[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实践发展看处处体现着马克思对于真正哲学的理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历史与现实、客观规律和人的主体活动等方面的统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固有的理论特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意识与物质关系和思维与存在关系在理论表征和实践形态层面的展现[3]。实践作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个基本哲学范畴,它对认识的高级形式——理论的形成、发展、检验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实践有相对的依赖性。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指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一过程中广泛吸收凝聚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精华而形成的最新的思想理论成果。它立足于当前社会建设实践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发展实际,整合了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多元价值取向,把国家意志、社会要求和人民意愿统一起来,把政治与伦理、理想与现实、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通过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去指导社会建设实践的发展。它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会发挥巨大的能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措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作为实践主体的社会成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指引下凝魂聚气,在社会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社会集体层面的强大合力。这种力量一方面促进实践主体(人)对实践客体(物质环境)进行改造,正向地推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对实践主体(人)进行自身改造,促进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实践的这种双重改造关系,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践行过程中充分认识不同社会领域的差异性,要加强社会成员的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挥能动性。
实践也不断对理论提出新的课题,促进理论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重要的战略性选择。尤其是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不得不面对很多一直想解决但还没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正确的改革方向、需要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及社会成员对于改革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建设实践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提出的新课题,从不同层面要求我们去研究新情况、找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不是静止的,是辩证运动的过程。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无限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去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去改造世界。同时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还会按自身需要对客体进行选择、利用和改造,使客体可以满足人的需要,产生的价值意识进而形成价值观念[4]。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所追求的,贯穿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以不同方式影响人们的观念、行为意识和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对人于真理和价值追求的提炼、概括和引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论顺境还是困境,一直寻找着希望和出路,寻找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寻找着实现民族价值的载体,在失败中磨砺、在探索中前行,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完善,重构起了新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了民族精神的涅槃重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受住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实践考验;把民族传统价值观和新时代人们的价值诉求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了全民族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在追求真理和价值的过程中,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受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限制,同时也要满足人的需求、符合人的利益,这个过程是要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然而对规律的把握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盲目或者偏差,使得人在对真理的追求过程中产生不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情况。在价值的追求过程中,由于价值主体的差异性以及价值追求目标的多元化,往往会导致在追求目的过程中出现冲突和对立。面对社会实践中出现背离真理与价值相统一、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的現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整合社会全体成员的价值诉求而达到凝心聚力的实践模式,对误差进行着调试和弥补。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自身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上还起到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社会意识是人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由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决定的,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的发展规律,表现在它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与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等多个方面[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的现实土壤,同时还会对民族的、历史的价值观念有所有继承和发展,应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继承传统、兼容中西的,也是着眼现在、面向未来,它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每一个民族文化因历史传统不同而各具特点。中华民族在文明演化和历史探索中,逐渐沉淀形成中国独特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形成中先哲们是“思以其道易天下”的,所以在作价值取向时是通过个人的内在超越以实现对国家天下的管理。它是以对人自身生命价值的思考为起点,产生了平衡和和谐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生命、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原则和道德标准,诸如“天人合一”、“克己复礼”、“孝悌忠信”、“舍生取义”、“道法自然”、“理一分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收这些优秀的社会意识成果,并进行了时代阐释和转化,不但延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还让自身焕发出新的生机。
现实中,社会意识的独立性有时还表现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状态方面,但最终还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来决定的。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和政治思想超过经济先进的英国,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思想诞生在比英法经济落后的德国,19世纪末,经济落后的俄国又成了列宁主义的故乡[6]。20世纪中叶的中国经济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之路。特定的历史境遇下,马克思主义思想满足了当时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需求,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开始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此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探索中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国家,在总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和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一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自力更生”、“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等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觀念,并逐渐内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百年来的社会现实,立足于当下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现实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国家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稳定器。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了社会历史客观规律与人的主体活动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将不断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还指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但具有客观性,而且它的实现离不开作为社会生活主体“人”的活动。社会主义阶段是当前最先进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无产阶级政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认真总结,它的形成也必然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历史客观规律性和历史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体现了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取向,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本质,还为社会成员树立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规律的实现创造客观现实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历史客观规律与人的主体活动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映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代表人类前进方向的价值观,它必然具有历史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贯穿于国家、社会、公民的完整的价值体系,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前进的“定盘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足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也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价值观。尽管与其他的价值观有近似或者相同的概念术语,但因为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植根于的社会实践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规定性[7]。确如韩震在《中国的价值观》中所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参考性意义。
人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民族复兴的大业需要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和情操修养。只有个人修养的提高,通过人自觉性的主体活动,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实践中,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重道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尤其是不断拓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培育践行路径,加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
五、结语
一个民族精神价值观的形成,源于民族文化长期积淀对群体人格产生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源自古人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而逐渐形成的引导和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价值观念。从上古传说到春秋的“百家争鸣”,从两汉的儒学到晋唐佛教再到宋明理学,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儒释道共同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了中国“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和“物极必反”、“知行合一”的哲学思维方式,它是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土壤。但随着历史进程的展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也要随之不断地吸收新的时代元素和新的文明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道路上,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在为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发展进行思想观念层面的匡正,让物质财富的激增过程符合自然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不仅满足人的生活需求,更满足人的精神人格和精神文化需求。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在人对真理和价值的追求中日益发展,不断吸收符合时代潮流的优秀文明价值观念,成为“活着”的有机体。它融合了中华优秀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且又代表了人类文明前进方向,具有历史先进性。先进的价值体系一旦形成,就真正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基本道德规范,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邱吉,朱舒坤.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变迁成因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2018,(2):22-2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3]胡海波,刘子怡.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8):53.
[4]杨河.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22.
[5]韩树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02.
[6]韩树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04.
[7]韩震,章伟文.中国的价值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9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