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自我约束力培养的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彦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呈现出思想开放、价值观多元化的特点。与此同时,他们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受外部约束的力量有限,而内约束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着重研究了高校学生的内约束力的心理维度,并且探索了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力的有效途径与策略,建立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证研究,促进了高校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自我约束力;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4-0048-02
   自我约束力即自制力、自控力以及自律力。提高自我约束力,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会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等。一般来说,在结束三年较为紧张的高中学习之后,学生进入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新环境,会表现出一定的迷茫,对新环境显得无所适从。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力。
  一、大学生自我约束力的表现
  1.心理问题难以处理。随着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也与日俱增,而最明显的直接影响就是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大学生需要面对资源有限、优胜劣汰的社会现实。一些学生会出现心理压力过大,承受能力过低,从而使其自身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2.错误的“金钱观”。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拥有自己的“财物支配权”,有些学生由于难以抵抗自己的消费欲望以及没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校园贷”、“培训贷”、“人人贷”也将高校作为自己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大学生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容易出现过度提前消费、盲目攀比、拜金思想严重等现象,甚至荒废学业。
  3.仍依赖于学校管理。由于高中与大学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学习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没有了父母、学校、教师的“步步紧盯”和繁重的课业压力,面对大量的自由时间反而无法有效规划。例如课余时间的分配、课程的选择、职业规划等。还有一些学生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无目标等问题。另外,过度地依赖学校的管理制度,导致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二、大学生自我约束力差的原因
  1.自我认识不足,缺乏人生规划。学生在高中阶段,其教育目标明确——“为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在这个目标下学校、家庭、个人都为之付出努力。但考上大学、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了解,对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没有认真思考过,缺少人生目标,大學生普遍表示感到不知道“不知道将来能干什么”、“为什么而学习”、“学习又有什么用”。个人缺乏目标、缺乏规划,再加上大学相对开放的环境,各种诱惑增加,而外界控制资源骤减,但学生自身的约束能力不足,这就导致学生分辨是非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弱,当他们向较小的诱惑屈服时,则会引起更大的失控,产生“去他的”效应,最终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2.抗压能力差,对新环境适应力弱。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处于一种“被动无缝连接”的状态,在校有教师、在家有父母,自己需要主动思考的事情不多。而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不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表现得难以适从。一方面,学习环境变化较大。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在缺少了教师教导的情况下,会出现学习生活松散、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懂如何分配时间等情况,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学习以外的方面。另一方面,大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与中学阶段有着很大的区别。高校课程更重视学生的能力教育和全面发展,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由且选择性更高。学生在面对新课程时,由于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不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没有系统的认知。最后,高校学生在心理上的过渡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自我约束力的形成也需要一段时期。
  3.父母溺爱,家庭教育观念落后。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许多家长甚至全权负责孩子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习结果,将孩子培养成“书呆子”,而忽略了孩子本身其他方面的发展。其次,有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做到“有求必应”,当孩子需要独自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与历练,无法做到勇敢面对,导致自暴自弃,甚至出现得过且过的心理,这种情况下,自我约束力更加难以形成。
  4.环境诱惑多,多方面综合影响增大。进入大学后,不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学院层面,都会举办丰富的校园活动,甚至还有很多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类活动信息也进入校园。丰富的课余活动、精彩的晚会、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都过多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对刚从课业枯燥、繁重的高三解脱出来的大一新生来说,琳琅满目的课余活动让他们应接不暇。但参与这些活动分散了他们大量的时间精力,再加之自己并没有对未来有很明确的规划,会出现同时参加很多社团,或者什么非常容易出现“因为参加活动,而放弃学习”导致成绩“低空飞过”、考试不及格甚至是留级的现象。这样密集的学生活动的举办,缺乏整合,过度分散学生的精力,对学生自我约束力的养成也十分不利。
  三、关于大学生自我约束力培养的路径研究
  1.加强心理教育与自我教育协同发展。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其自身发展与外界的影响。其中心理因素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此,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心理课程、讲座及相关活动,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与矛盾冲突,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和感情宣泄的帮助,帮助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另外,高校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面对比较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往往因为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且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所以很多学生会在冲动的情绪下处理问题,不够冷静理智,最终造成不良后果。所以,我们需要积极地引导并帮助高校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最终促进自我约束能力的形成。
  2.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学生自信心。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包括环境文化与精神文化。其中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尤为重要,这是一个相对较为缓慢的过程,需要在日常教育中不断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为学生建立一个乐观进取、努力拼搏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精品文化活动项目,整合校级、院级资源,严格审批社团活动,取消不必要零碎活动。鼓励高校学生尤其是一些缺乏自信心、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勇于展示自我、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积极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重视学生家庭教育,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与性格的发展产生着直接性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应家庭教育。一般来说,家庭教育具体体现在情感教育、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这就要求父母在日常教育中要渗透正确的品德教育以及人格教育,适当地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使他们在面对问题与矛盾时能够勇于挑战。最后,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学会找到平衡点,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挑战能够做到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提高。
  4.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育管理。各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完善学校具体管理制度,使实施更加具体化,管理与制度建设更加规范化。一方面,做到“严格要求学生思想”、“积极指导学生学业”、“关心爱护学生生活”,避免在学生管理上出现“特殊对待”。另一方面,不断完善高校教育体系,切实将大学生自我约束力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形成可行性教育体制。形成尊崇制度、践行制度的循环模式。同时,结合本校人才培养规划,推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提高的方针政策。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进步与提高。
  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的培养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它不仅需要社会与学校不断地推进与完善,也需要家庭与个人的积极参与。作为大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使自己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中,努力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磨炼自己的意志,加强自我约束力与自我教育,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使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美]E.A.罗斯.社会控制[M].秦志勇,毛永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0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