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语文寓美于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松
摘 要:寓美于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显得重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自信心,而且能净化学生心灵,崇尚自然,热爱生活,勇于创新。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培养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现代美育的核心是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高中生心理和生理的发育逐渐成熟,思想认识由单纯变得深入和复杂,很容易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对美的追求和理解更加迫切,更加好奇;对生活的探究内容无限广阔,尤其对于情感生活的认识变得深入而细腻。美育可以通过学生认识历史,认识现实,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语文课作为传承华夏文明,培养学生审美观念的重要课程之一,在美育教学中有着德育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认识古今中外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场景,见识他们的理想和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优秀文化和思想的教育,促进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感情健康地成长。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许多情文并茂的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精品,通过学习这些篇章,使我们每天回味在那一个个意境和场景之中,我们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悬心,为“群英会蒋干中计”而拍手称快,为林黛玉的身世而叹惋;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遭遇而同情,为晏子使楚的智辩而叹服,为夏洛克的冷酷而愤怒,为高老头的遭遇而同情,为葛朗台的吝啬而不屑;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宁静的夜色所迷惑,也为“怒发冲冠,凭栏处”的豪气感动……可见,在我们的语文课程中有许多值得发掘美的地方,它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反映着我们的思想,指导着我们的信念,丰富着我们的理想。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增加了课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欣赏性成分,减少了条分缕析的呆板程式,对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主动阅读古今中外名著,都有很多的好处。尤其对那些学习习惯不太好、文学底子薄的后进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从哪些方面来包含美育于日常教学中呢?我个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培养审美体验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要提高素质教育,就要求培养学生的身体、心理、知识、创新、审美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发展,体育课可以教给学生认识形体美、动作美;德育课可以教给学生思想美;书法课可以教给学生线条美;而语文课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心灵美。从目前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来看,手机、电脑、电视网络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可以说精神文化生活极为丰富,要了解美,欣賞美,通过媒体、书籍、网络都能够做到。培养学生审美体验可谓极为方便。在哲学中我们知道,人的理想与现实是有矛盾的,尤其是一些高中的学生,中考成绩不及预期使他们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创伤,社会的冷眼、家庭的漠视,使一部分学生的情绪极为波动,在这样的现实中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作为老师的我们,就是要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找到突破点,于是,审美教育进入我们的视野,通过审美教育,我们找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出发点,是诗情画意,还是山水清音,是慷慨激昂,还是柔情似水……利用审美的无限的张力和活力,能够使他们从灰暗的心理阴影中摆脱出来,使他们意识到“天涯何处无芳草”,高中生只要掌握过硬的本领,也有很多出彩的领域,中学也是一片阳光地,让他们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穿越,获得了自我精神上的满足,增加了对现实的憧憬和自信心的提升。
关于学生审美体验活动形式多样,例如利用绘画、诗歌、古代神话、音乐影视传媒等等,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对人造成心灵的共鸣,传递积极信号,然后引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诸如线条、色彩、明暗、空间、韵律、场景、动作、神态等,学生的感觉非常具体直观,既不感到陌生,也不会感到晦涩难懂,因为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见到或接触到的事物。但是它们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手法进行了巧妙的组合,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原生态的素材进行了艺术升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美的认知,获得了美的感染,逐步完成了心灵美的塑造。在我们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美丑的甄别,好坏的客观评价,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做引导教育,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展开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在我们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学课件中,音乐、动画视频、话外声与学习篇目内容相得益彰,结合得天衣无缝,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不但教学效果好,而且也暗含美育于其中。
当然,课堂教学重视美育外,课外更需要学生做很多的尝试和体验,比如说建立班级课外小书屋,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社会家庭书籍资源,还有数字网络资源,发挥班级群体效应,实现爱美、审美、体验美的良好学习风气。
二、 营造审美氛围
美育的本质是塑造人,将复杂的人类心理活动简单化,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这和我们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相通的,高中教育不是简简单单教给学生学习技能,让他们只懂得操作而不懂得审美和创新,高中阶段教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方面的教育责无旁贷,尤其我们面对的学生有些文化底子薄、逆反心理强、行为习惯差,其中有一部分还是问题少年,如何向这些学生传递正能量,恢复自信心,都是需要我们职业教育一线的同仁们思考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怎样发挥本学科优势,应用文学优秀作品的审美教化作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单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净化学生的心灵,营造审美氛围。比如,配合学校搞一些校园文化月,完善和充实校园文化,针对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挖掘一些关于传统孝道感恩等文化内涵,整理出古今名篇,让学生诵读、歌咏传唱、表演抒情,最好让人人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创作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评价,丰富活动内涵。 要营造审美氛围,建立校园书法艺术活动社团也是一项重要举措,很多语文教师都有书法爱好和特长,书法不仅由于线条美有赏心悦目的功能,而且还有提高语文教学的实用功能,我国古代教学把讲授经意与书法练习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可见书法与语文学习密不可分。我们高中的一些学生,理解能力差,厌学情绪严重,好动,但我们发现,通过书法练习,能够使他们安静地坐下来,琢磨一些字的美丑好坏,有了一定的审美和学习兴趣,我们常说练书法能磨性子。其实,书法也能够陶冶情操,增加修养,很多的书法名帖,本身就是很好的文学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寒食帖》等等。
古人说“诗缘情”“诗言志”,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就是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通过以语文课堂为主导,营造审美氛围,崇尚高雅文化,净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让学生远离网络游戏、追剧、手机聊天和冗长的网络小说中,对培养学生成长意义非常重大。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指责网络游戏的危害,手机、电脑对学习的影响,甚至一些家庭和老师做出了没收学生手机、关停网络的举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的后果,如何才能做到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呢,我想,我们先要考虑孩子需要什么,我们是不是和他们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呢,这是我们成人应该反思的问题,我们许多成人在无聊时都以手机网上消遣,何况他们只是孩子,好奇心肯定比成人大许多。寓教于乐,在目前的应试教学环境里,要融合其中还是要大费周折的,但是素质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试教育弱化,德育教育优先,在这方面可以有很大的应用伸展空间。
三、 创设人与自然和谐
大自然是人类的乐园,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爱默生说“自然是精神之象征”,“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回了理智与信仰”,来自大自然的山水花鸟以及优美乐声,陶醉了一代又一代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自然能以它特有的手段抚慰人们焦渴而躁动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是最有效的寓美于教,寓教于乐。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为什么我们那么沉迷于绿水青山,因为那里边有撩动我们心弦的东西存在。当然,我们经常带着学生游山玩水不现实,每逢节假日鼓励学生亲近大自然还是有可能的,现在的孩子有一大部分很容易成为宅男宅女,容易沉浸在手机电视中不能自拔。如果我们能让学生用一种诗情画意的眼光去领略自然的神奇之处,就离不开日常课堂中灌输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文和游记,如王维山水诗画的天然合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浩然笔下的田园山水诗清淡幽邃;李白的诗雄奇壮阔、万千气象;柳宗元在著名的《永州八记》中,以心写境,写得清新活泼,细致入微,同时显示自己高洁的人格和不甘沉沦的灵魂等等,用诗文陶冶他们的性情,用自然山水來激发他们的诗意人生。清代戏曲家孔尚任说过:“盖山川风土者,诗人性情之根柢也。得其云霞则灵,得其泉脉则秀,得其冈陵则厚,得其林莽烟火则健。”
我们高中的语文教学,承载着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当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既有求知欲望,又有不良学习习惯的学习能力中等的孩子时,他们在中考竞争中相对优等生是失败者,我们不能让他们成为人生竞争的失败者,在他们的高中读书生涯中,要让他们感到有光亮、有色彩、有追求、有梦想,用诗意来阐释人生,用审美看待生活,主动地参与生活、创造生活,感受生命的意义。我们要使每一位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周围世界、观察自己的人际关系。记得有一句话这样讲“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每一名学生都是一块璞玉,需要我们去打磨,去雕琢,让他们在自然中感悟人生,在人生中玩味诗意之美,生活之真。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马大康.生命的沉醉——文学的审美本性和功能[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3]沙润.旅游景观审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5]常永金.中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3(9).
作者简介:张松,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市靖远县职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0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