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产学研联合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海生 陈英华 沈利民 王光辉 闫小康

  [摘要]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简单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化机专业为例,细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引入产学研联合机制,并将其用于培养诸多环节中,开展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在校企联合下开展广泛的调研工作,以调研结果为依据,指导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再修订,构建了校企协同参与的培养质量控制体系,加强了学生的跟踪与指导,为培养创新意识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化机专业人才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人才;产学研;化工过程机械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156-03
  创新能力培养一直是高校研究生培养所关注的热点问题[1-3],围绕创新能力指标、培养模式、质量评价与检验等问题的探索与实践从未间断过。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学科发展定位,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产出导向开展培养机制构建,通过不断地对培养方案进行完善,才能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不断提升。实施产出导向,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考虑并贯彻产学研联合的机制[4-5]。
  目前,创新能力培养并未充分利用产学研联合的优势,这里将以化工过程机械(以下简称“化机”)专业为例进行说明。该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简单。制定培养模式缺乏调研反馈信息,过于简单化,定位概念模糊,诸多实践环节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化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要求。制定培养模式仅结合学科发展方向,未充分基于产学研联合的优势开展调研[6]。可以在获取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提高培养质量的可行性方案,积极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全新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2.创新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化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能够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但产学研没能紧密结合,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这导致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学校给予学生的跟踪与指导不充分,这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7-8]。在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要通过实践培养和训练才能达成。要把知识转化为独立工作能力和科学创造力以提高创新能力,需要强化实践教学体系,这完全可以借助产学研联合机制来实现。
  开展化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需要依据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情况,进一步探索运用产学研联合机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控制。企业和高校的优势互补,可以使产学研形成合力,服务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可以通过如企业咨询、技术转让、委托研究、合作研发、共建研发实体、人才联合培养、人才交流、举办会议或专业论坛以及校办企业等形式展开合作。产学研联合可以为研究生培养注入新的活力,企业与高校可以结合各自的优势资源,推进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借助校內外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紧密结合工程实践,探索协同创新教学与实践,这有助于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能够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
  在产学研联合背景下,开展化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主要环节。
  (一)广泛调研听取意见
  围绕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和效果,对学科师生和教学质量督导专家展开调研,获得内部反馈信息。通过产学研合作单位调研和毕业生反馈,了解现有创新能力培养体制的评价结果,掌握影响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获得外部反馈信息。分析校企产学研合作机制与研究生培养的内在联系,结合内外反馈信息,最终为化工 过程机械学科开展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奠定基础。由专门的调研工作小组收集调研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研究,形成统一的意见,将意见提交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与商议。
  (二)制定培养目标
  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下,充分考虑企业调研结果和学科的自身发展情况,分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校企共赢的产学研机制有机结合,制定化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进行反复论证。由于培养目标很重要,修订需要时间周期,在通过论证之后,需要广泛征求多方意见与建议,真正做到科学、合理。
  (三)构建课程体系
  依据学生的个人规划情况,由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支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学习确保学生掌握或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同时,课程体系应凸显专业培养特色。考虑到研究生个人研究方向不尽相同,课程设置方面尽可能做到灵活自如,注重研究生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让学生能够结合学科和个人研究方向自主选择选修课程,以确保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高质量完成研究生阶段培养目标。
  (四)落实培养质量控制机制
  在校企协同作用下实现产学研合作,对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教学组织过程进行细化,深入探索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对影响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构建基于产学研联合的培养质量控制体系,服务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
  (五)持续开展学生跟踪与指导
  在产学研联合机制下,细化学生的培养环节,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学生的持续跟踪与指导,及时掌握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学生创新能力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二、产学研联合的培养方案
  (一)校企联合调研
  学科邀请相关企业专家参与调研,成立了校企联合的调查研究小组,由学科带头人负责组织并实施具体调研工作。结合学科当前人才的培养情况,以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议题开展两方面的调查工作:其一是对企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等开展调查,从工程实践角度获得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评价信息;其二是对学科教师、学生开展内部调研,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自身评价和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注重教学督导和评估部门关于研究生教学组织过程的反馈意见或建议,重视学科教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将上述反馈信息进行整合,由联合调查小组开会讨论并形成一致意见后,召开由产学研企业、毕业生代表、学科师生共同参加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研讨会。在广泛征求各方建议的基础上,完成对现有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二)培养方案的热点议题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1.结合产学研优势,使学生能够把握专业领域前沿技术,具备跨文化背景下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备以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展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
  2.具备化工过程机械专业领域的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及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深入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结合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开展实践创新设计与研究,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教学、工程设计及决策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3.实现校内外联合指导,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能够在专业相关领域创新设计与实践中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4.课程体系应该明确支撑培养目标和学科研究方向,注重学生的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设置适量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可以新增一些新工艺、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把握专业前沿。可以充分考虑产学研的要求和学生从事的技术领域,设置针对不同领域的特色选修课程,由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负责向学生提供选课指导,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特色。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和讲座,也可以分派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平台进行锻炼。
  三、产学研联合的培养质量控制
  在产学研联合机制下开展化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为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校企共同参与指导
  应充分利用产学研联合的优势,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校外、校内导师的共同商议下,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中应考虑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邀请校外导师来校指导,结合工程实践创新方面的经验,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校外导师应将创新意识注入学生课题研究中,并能够在开题、答辩等多个环节给予学生指导。
  (二)开展调查反馈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校期间实施的,其能力是否达成的评价,需要等学生毕业或服务于工作岗位后才能进一步获得检验。广泛的调查反馈是了解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可以通过对校内外开展调研获取可用信息,了解产学研机制运行情况,了解学生在产学研模式下创新能力培养的情况,明确培养各环节的不足之处,以便为今后开展培养过程持续改进奠定基础。
  (三)重视创新能力研究
  以校企合作的课题为依托,使师生能够深入工程实践,引导学生开展工程创新设计与研究。高校可以将实践创新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活动的部分工作,安排在产学研合作基地进行,以调动企业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借助双方的优势资源,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四、产学研联合的学生跟踪与指导
  依据化机专业的特点,制定并完善产学研联合的学生跟踪与指导机制,开展不同层次学生的指导工作,使学生能够达成培养目标。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学生的跟踪与指导工作。
  (一)创新人才的学业指导
  校企联合开展学业指导工作,做到因材施教。在课程教学方面,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加大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弱化课程考试,根据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目标达成情况,采用将创新研究或设计作品、课程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可以由校内、校外导师共同参与。
  (二)创新人才的课外指导
  为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教育环节。充分调动产学研基地在人才、工程实践及科研平台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为创新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加强产学研企业导师对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教学的指导力度。
  (三)创新人才的职业指导
  加强学生职业指导,鼓励学生在产学研基地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使他们可以更多地接触现场工程师,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复杂因素对社会的影响,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四)创新人才的心理指导
  学校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报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学生的心理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校内、校外导师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五、总结
  本文结合产学研联合机制对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此过程中,将产学研全面融入调查研究、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质量控制和学生跟踪指导等环节,充分体现校外企业、校内专业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互助互补,使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有助于促进化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达成。从教学实践反馈结果可以看出,产学研联合机制从全方位、多层次强化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更加丰富了培养模式的内容,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对化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志方,章斌,王立成,赵志刚.基于“大工程观”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产学研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8(2):23-27.
  [2]邢邦圣,徐乐.“产学研结合”培养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秦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3.
  [3]赵晶.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特需项目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77-179.
  [4]沈金荣,林志华,田泽.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驱动力机制分析[J]大学教育,2012(12):142-144.
  [5]孙跃东,王张琦,罗尧成,田蔚风.产学研协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体系——上海理工大学“一校八院所”的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29-33.
  [6] 高兴武,胡涌.北京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42-46.
  [7]李安萍,陈智栋,潘剑波,赵希岳,韩国防,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88-90.
  [8]张新厂,钟珊珊.“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1):57-60.
  [9] 杨霄玉,于兴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4(16):35-36.
  [10]樊锁海,罗国伟,刘炜.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6):59-60+63.
  [11]胡立,罗尧成,田蔚风,徐琳,林佳.英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及经验借鉴-KTP计划的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67-71.
  [责任编辑:陈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7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