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扰学”现象的根源与破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汤爱青
摘 要 由于师本意识、教学认知等因素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过多提醒、过多预设、过深发掘、过频煽情、过多要求等“扰学”行为,对于相关问题的破解,需要学校通过端正教学认识、明确角色定位、提出课堂教学要求、培养介入技巧、规范介入设计等方法对教师进行全面推动。
关键词 课堂 扰学 自主学习
课堂中独立的学习和思考时间对学生弥足珍贵,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部分教师会在有意无意中频繁介入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或者插话,或者提醒,不断打断学生的学习思维,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有教师课堂“扰学”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教师课堂“扰学”现象的表现
第一,过多的提醒。主要是指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过多地进行知识提示或者纪律规范,前者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后者会打断学生的思考,二者都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第二,过细的预设。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往往会对相关问题给予更多的预设,驱使学生向教师的思维方向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第三,过深的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是其自行知识探索的过程,知识延伸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验和锻炼,有助于学生自行建构知识意义,但是有的教师在有意无意中会帮助学生挖掘知识,给予学生现成的知识成果,虽然这种帮助加快了学生了解知识的进程,但抑制了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第四,过频的煽情。部分教师往往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他们进行鼓励,这也会干扰到学生正在进行的自主学习,影响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知识探索。第五,过多的要求。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限,且还需要形成一定成果,它会让教师有一定焦虑感,使其不断提出时间、速度等方面的要求。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职责,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无原则、无节制、无方法地介入,无论是插话、提前给出答案或者是提醒都会打断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影响学生的主动思维[1]。
二、教师课堂“扰学”形成的根源
1.以师为本的教学观念影响
学生是学习主体,课堂教学为学生学习服务,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应当扮演推动者、辅导者、引导者的角色。但是一直以来,从课前預设、教学设计到课堂纪律管理等,教师都事无巨细地参与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形成了典型的以师为本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奠定了教师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基础,使其认为随时介入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合情合理的。
2.学习本质的理解存在误区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做到这一点。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教学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学生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是关注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结果,很多教师就把教学重点转移到知识学习结果而不是过程,把学生学习理解为掌握和识记知识,这使得其往往偏重于把现成的知识结果传递给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自行探索知识。对学习本质的理解偏差,导致教师关于教学的理解逐渐从过程转移到结果。在此情况下,教师更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学习便成为情理之内的行为。
3.对学生自主能力不信任
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发展进步,同时也有自主学习的潜质、能力和兴趣,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对课堂教学大包大揽的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展现,教师潜意识中不信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只有进行更多的干预才能感到安心。
4.课堂教学管理的惯性
教师长期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主导者角色,包揽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事务,久而久之,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形成了思想惯性和行为惯性,惯性影响下,教师还是会形成插手或者插话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扰学”行为[2]。
三、教师课堂“扰学”的破解之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扰学”行为关乎课堂教学,关系学生成长,因此必须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提升的新突破口。
1.帮助教师重建对教学的认知
要彻底改变教师的扰学行为,首要问题是帮助教师重建对教学的认知。首先,引导教师学习教学理论。大多数教师关于教学的认识源自自身的感受,以及对其他教师经验的学习等,因此他们关于教学的认识往往具有一定局限性。要使教师提高教学认知水平,必须引导他们学习优秀教育理论,提高其思想层次,使其关于教学的理解更加透彻,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教育的真谛和教学的本质。其次,组织教师学习成功教师的教学经验,反思其教学成绩背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认知,生动实例的深刻剖析可以进一步深化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认识。再次,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很多教师往往只看到课堂教学的成效不足,而不能反思课堂教学的深层次问题,从而导致自身的教学认识处于感性层面。为此,学校应要求教师在加强教学思想认识后,回到自身的课堂教学中,对自身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对接实践和认识,深化教师关于相关问题的理解。最后,以实践来强化教师的教学认知。教师关于教学的已有观念认识由来已久,要真正使其得到转变,不仅要使他们在思想上有充分认识,还需要学校引导教师把相关思想应用到实践中,以教师亲身的实践效果来增加科学教学观念的说服力。
2.帮助教师更新课堂角色定位
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以其角色定位为依据。一直以来,教师都充当着课堂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中教育认识的发展,以及教育目标的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也在重塑,教师课堂教学角色也在逐渐回归“助学者、导学者”。在此角色下,教师的行为必须要以帮助和推动学生学习为前提,而不能随意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扰学问题自然也能够得到解决。因此学校还需要通过帮助教师明确课堂角色定位,划分教师在课堂中的职责权限。首先,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实际上并无太多异议,但是这些认识往往由教师在教学中自行揣摩和把握,为了统一教师的角色思想,学校需要明确提出教师助学者、导学者等新的角色定位,以清晰的角色定位来避免教师思想上的模糊。其次,统一阐释教师新角色的思想内涵。在提出助学者、导学者的角色身份后,不同教师由于思想认识水平、文化素质等差异,关于相关角色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或形成争议,为此,学校还需要统一阐释教师新角色的内涵,帮助教师澄明思想认识,统一角色思想理解。再次,明确教师新角色的职责划分。学校关于助学者、导学者的内涵解释能够帮助教师统一认识,但是相关角色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这使得有关角色的执行也容易出现误差,为此,学校还需要细化教师新角色身份的职责划分,明确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应该履行的角色职责,使其成为教师角色扮演的基本依据[3]。 3.帮助教师规范教学行为
关于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有助于教师廓清认识,调整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但是由于惯性使然和已有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难免会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扰学”行为。课堂教学情况千差万别,学校不能对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所有行为事无巨细地进行管理,但是可以形成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形成教师课堂行为的原则。如有的学校就明确提出,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必须要做到“四勤两不勤”,其中的“两不勤”即手不勤——不随意示范解题;嘴不勤——不随便插话,营造专注、安心的学习氛围,通过这样明确的要求,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加以约束。不同学校情况不同,但是从教师“扰学”问题出发,众多学校都应该生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以确保学生高效自主地学习。从不扰学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学校提出的教师课堂教学要求要符合以下条件:第一,原则性。课堂教学情况多有差异,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条件各有不同,学校所提出的课堂教学要求必须要有原则性,而不是死板的条条框框,以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第二,尊重性。学校所提出的课堂教学要求须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受打扰,是关于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导性意见,相关要求在服务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必须要体现对教师的尊重。第三,简洁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专心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时间控制、学生情况观察、教学内容落实等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学校对教师教学提出的各种条件要求过于繁杂,会分散教师的心神,也难以让教师具体落实要求,因此提出的要求必须要简洁,以便于教师理解和执行。第四,操作性。实践性是教师执行相关要求的前提条件,为了便于教师遵守,相关教学要求必须要有可操作性。
4.引导教师学习课堂介入技巧
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在合适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介入,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推动力。而在实际中,很多教师虽然怀有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善意,却缺乏介入技巧,從而导致自身的介入影响到学生学习。为此学校应该引导教师学习介入技巧。首先,加强教师技巧意识。教师在课堂中介入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有一定技巧方法,但是很多教师往往没有注意这一点,因此才导致了自身的介入形成了扰学影响。为此,学校必须要通过理念渗透、实践展示等方式加强教师的技巧意识,为教师有技巧介入学生自主学习奠定思想基础。其次,对比课堂介入成效。在长期以来的教育思维支配下,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随意介入的自主学习,同时也会由于自身教学方面的成绩而认为介入技巧无关紧要,而实际上,教师课堂中介入学生的自主学习有适当点拨、适度预设、合理把握时机等多种技巧,不同技巧方法所形成的成效有很大区别。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集体研讨等方式对比有无技巧的区别,加深教师的技巧意识。再次,展示掌握技巧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师课堂教学的各种努力都指向教学成效,这些成效有眼前和长远之别,教师介入学生自主学习成效的长远表现比较突出,学校可以展示成功教师的教学成果,突出技巧的功能与作用。最后,创造技巧学习的环境条件。教师介入学生自主学习的技巧方法从表面上看来并无特殊之处,但在具体落实时很难把握,在什么时间介入、介入情境变化如何转变等,都会影响教师的介入选择。这一方面需要教师自己揣摩和练习。另外也要创造一定环境条件,让教师之间有机会探讨,并能够使相关问题能够得到切实指导。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学者、助学者,不可能完全出离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外,其适当地介入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事半功倍,但是在有介入需求的情况下,教师不合理的介入很容易干扰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对于教师而言,适当介入是合理的,但是这种介入必须以掌握一定技巧方法为前提。
5.规范教师课堂介入设计
教师会提前对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教学流程、提问等问题进行设计。通过预设,教师基本上能够掌控课堂教学全局,从而让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推进。但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介入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有关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介入并没有进行细致设计,这使得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介入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此从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序介入出发,还需要学校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求教学设计包括课堂介入。教师介入学生学习的行为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这种介入往往没有体现在教学设计中,为了使相关问题得到规范,学校应要求教师将介入学习的问题纳入教学设计,铺垫课堂介入提前规划的基础。其次,细化教师课堂介入的具体应对。教师介入学生学习有多种情形,如介入学生问题思考、介入学生小组讨论、介入学生自主练习等,不同情形需要教师有不同的介入方式或条件,为了使教师在各种情形下的具体应对都合乎情理,学校还须要细化分析相关问题,并提出具体应对方案,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最后,制定课堂教学教案介入部分的模板。课堂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有差异,为了使众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的介入都能得到合理规范,学校还可以制定教学设计的模板,引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数学课堂教学干扰的主要因素及规避[J].教学与管理,2016(23).
[2] 廉转梅.全纳教育视野下教师课堂行为管理问题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01).
[3] 鲁齐常.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4).
[作者:汤爱青(1970-),男,山东嘉祥人,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8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