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技巧的有效指导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魏月凤
摘 要:朗读,顾名思义,就是出声阅读,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朗读教学指导是为了优化小学生对书面文字的感悟能力与理解能力,是优化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基本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优化朗读指导,促使小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优化学生的语感发育。本文将从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根据小学生的朗读问题对症下药、积极完善多元的朗读训练活动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朗读技巧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探究
读,是小学生获取资讯、开阔视野的基本活动,但是大多数小学生却“读”不到位,缺乏真情实感与创新意识。而且,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师也比较关注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或多或少忽视了朗读教学,使得小学生渐渐开始应付朗读任务,虽然会出声读,但是却十分机械,并不“过脑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在新课改下,教育部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任务,将朗读教学提上日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组织朗读教学,加大朗读教学的比重,促使小学生想读、会读、爱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 小学生朗读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平时喜欢深入课间,寻找机会与中高年级的学生唠嗑,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特別是一些有关语文教学的话题,通过谈话发现,当今的小学语文朗读现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乏朗读兴趣
在二十年前,我们曾经还是学生的时候,每天早晨屋前屋后总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孩子的朗读兴趣高涨,如今却完全不同了,在村子里几乎听不到朗读的声音了,尽管学校开设了早读课,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缺乏朗读兴趣,朗读时纯属“滥竽充数”,趋于应对老师,声音很小,甚至有的几乎没有发出声音来。
(二) 缺乏朗读情感
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朗读时缺乏朗读情感,要么唱读,一篇文章下来全部采用同一语气,平淡乏味;要么如同八十岁的老大爷,朗读时每一句都拖得老长老长;要么一点情感也没有,快速地读得上气不接下气……朗读时缺乏情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 缺乏朗读训练
在谈话中得知,有的学生并非生来就不喜欢朗读,而是在生活中缺乏朗读训练,有的教师认为朗读不属于测试的内容,不够重视朗读指导,学生认为老师从不提及朗读,自己也满不在乎,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兴趣渐渐被磨灭,错过了最佳的朗读指导时间。
二、 阅读教学中朗读技巧的有效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项最基本的能力,开展朗读技巧的有效指导,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 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
受到成长阶段的客观影响,虽然小学生对朗读活动的认识并不清晰,并不看重朗读技巧,无法在朗读中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是却十分善于模仿、观察,能够根据教师的朗读示范来学习相应的朗读技巧。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完善朗读示范,逐字逐句地为学生展示如何断句、调整语调与语气,利用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语言能力引导学生进入朗读学习状态,促使小学生积极模仿、自主练习,从而初步优化小学生的朗读效果。
就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选择了一首旋律较为缓慢的钢琴曲,然后为学生进行了朗读示范。在课文开端,笔者以平静的语气引入了课文内容,然后逐渐随着故事节奏加快朗读语气,体现出父亲找不到儿子时的焦急之情。当笔者读到父亲坚定地走向废墟之时,使用了坚定、不容置疑的语气,向学生传递出父亲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儿子的决心与信念。随之,笔者一直都以一种感伤但是坚定的语气来表述与父亲有关的话语,同时会灵活根据其他角色调整朗读语调。在文章的末尾处,笔者在朗读父亲与儿子的对话时,使用了一种欣喜、颤抖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到父亲历尽千辛万苦才从废墟中找到自己儿子那种激动的心情,且以一种满怀希望、相信的语气模仿了“儿子”的语气。通过朗读示范,学生们可以很好地跟随课文内容转换情绪,准确把握本文的情感线,快速进入了阅读情境。
(二) 根据小学生的朗读问题对症下药
一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根据学习主体的反复练习与重复,而小学语文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参与朗读训练,丰富小学生的朗读经验。然后,小学语文教师便要根据小学生在朗读活动中所展示出来的朗读问题介入教师指导,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咬文嚼字、如何规范发音、如何调整断句等等,以便使其及时修改朗读问题。客观来讲,每一个小学生在朗读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也要有个性化教学意识,保证朗读指导直接面向小学生个体,促使小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
就如在《秋思》古诗朗读中,笔者就随机抽取了几个学生进行朗读,逐一纠正了本班学生的朗读问题。比如,有一个小学生的朗读语调平铺直叙,既没有表达出作者的乡愁,也没有结合作者对秋天景象的感悟调整语调。对此,笔者引导学生讲述了他们对秋天的感悟,结合秋天的萧瑟与诗人离家的乡愁重新调整了这个学生的朗读方式。再如,有一个学生虽然努力做到使用丰富的语调去朗读古诗,但是语气却比较欢快,与古诗的“乡愁”之意相悖。对此,笔者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所经历的悲伤情绪,引导学生产生共情,促使学生重新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另外,还有一个小学生总是拉长调,朗读过于拖沓,所以笔者指导这个小学生加快了语速,告诉他朗读≠拖长调。
(三) 积极完善多元的朗读训练活动
练习,是巩固小学生所学知识、优化小学生语言能力发育的基本活动,也能直接反映出小学生所存在的语言问题。但是,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喜欢多元化的训练活动。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完善朗读训练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丰富朗读练习的趣味性,促使小学生自主参与朗读练习,以便稳步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1. 角色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角色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内容,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根据文本内容学生配上相应的神态、动作的朗读,这种朗读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可以自由创作发挥,深受中高年级学生的青睐。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引导三名学生分别扮演巴迪、母亲和父亲,学生朗读时注意巴迪迫切等待父亲回来的急切心情;严厉的父亲为了不让孩子骄傲自满对孩子严厉的爱,当朗读到“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时要配上动作——把诗文扔在一边;母亲不想伤害“我”的自尊心,但对父亲严厉要求又十分无奈……通过这样分角色朗读,学生很快便能身临其境,感悟文章的情感,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
2. 竞赛朗读
有竞争才有动力,在小学阶段,竞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乐趣,不管成绩如何,他们都最常乐于参与。单一的训练形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朗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竞赛朗读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一条捷径。竞赛的级别并不一定要校级以上,可以是年段级别,也可以是班级级别,甚至是小组级别,在教学中,经常开展竞赛朗读能有效督促学生不断拼搏,不断改正,不断进步。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如今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相对比较娇气,孩子们平时的语气比较适时铁罐说话的语气——傲慢、恼怒,对于陶罐谦虚、语重心长的语气可谓是难点,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组间的竞赛,读一读,看哪个小组朗读的语气更加贴切,在朗读竞赛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升,并且树立起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 课外朗读
为了丰富小学生的朗读经验,笔者要求小学生按照学号顺序轮流进行了“课前五分钟读书分享”活动,即每个学生需提前准备一篇小短文,在语文课开始之际进行短篇文本朗读,由此训练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再者,在课后空闲时间,小学生也可以自主录音、配音,合理借助娱教资源展开朗读训练。比如,本班学生都很喜欢看电视、看电影,将这些娱乐活动作为自己放松身心的主要方式。于是,笔者就要求这些小学生为电视剧、电影配音,尝试通过分析不同的角色性格调整朗读语气。另外,小学生还可以模仿“播报员”的身份,用“播音腔”播报“新闻”,借此感受朗读活动的发音规律。
(四) 借助多媒體指导朗读
如今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已经得到全面普及,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指导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教师可以事先登录教育资源平台,下载朗读音频,课前播放音频范读,供学生欣赏,指导学生品味文章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指导《桥》一文的朗读时,当学生朗读到老太太祭奠老汉和他儿子时,在为了营造悲伤的氛围,可以播放配乐——《我的父亲母亲》,让学生读出悲痛之情。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录音功能,将学生的朗读录音下来,随后再播放供学生一起欣赏、品味,寻找朗读中的优点与不足,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朗读教学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优化小学生的语感发育,让小学生真正爱上朗读活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组织朗读训练,结合必要的教师示范与丰富多彩的朗读练习来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小学生的长足进步与健康成长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刘玉霞.小学语文高年段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18(29):41-43.
[2]李艳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朗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141.
[3]张建锋.浅谈如何借助多媒体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学园,2016(9):93-94.
作者简介:
魏月凤,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7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