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罗晓鹏

  摘 要:讨论历史的问题,并且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再本文的学习研究中,笔者寄希望立足于文学史料的基础,对文字应用于中学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具体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适用性。
  关键词:史料教学;初中历史;有效教学
  一、 引言
  史料是史学的基础,是认知与重建过去的中介,如果我们离开了史料,历史的知识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井。跟随新课程的改革推行,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怎么样才能更好地通过史料教学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时效性也就更加重要了。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注重店集中在历史他本身发生的事情,而是再集中我们怎样对历史的认识,最注重的就是接触和探索的过程,获取知识的方法,然后才是涉及历史研究的结果:根据历史的实际情况发展,想要达到这样,最好的方法就是由学生应用史料作为证据。这就是英国历史教学的专家汤普森在《理解历史》一本书中告知的,很清晰地表达了史料学科在实际的教育中起得的重要意义。笔者试图从史料教育的角度开始,分析怎样以此更好地推进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二、 史料明确的教学目的
  加强培养学生历史专业学习的能力。英国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汤普森认为,历史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怎样探究历史的方法,怎样才能让学生能够正确的探究历史的方法呢?就像历史学家一样,应用史料当作凭证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探讨活动,很明显,应用史料指的是使学生去学习做历史学家们所做的事,上去就应用史料的各种一手和二手的史料。显然,这并不能涉及将学生们培养成历史学家的层面,只是说使学生借着一些运用史料的特定培养练习,学到历史学家的一些对待历史的态度与方法。
  从历史探讨的程序来看,史料在历史学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应该是现有史料然后才有论证。每说完一件事,每提出一个论点,都在历史上有记载,这叫做信而有征。《课表》的“课程目标”需要收集和整理一些直观的史料,获取到的资料,增加了解和诠释史实。还要用内容与要求的观点提出培养、收集、获取信息、解决难题等等,学生要具备学习学科的能力,让学生们明白证史一致的思想与意识的培养,再次,对初中的教育教学里,明白了教学的要求,一定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史料的基础和与史料的分析,收集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和关系,然后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 文字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形式
  从现在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国内的学者还是国外的学者读非常注重文学史料的研究,并且普遍对此有一个认知,就是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如下:
  (一) 原始史料
  针对原始的史料,主要是包括史书、典籍、文档以及笔记等等,这些都比较宽泛。而中学历史学科中,具体教学中主要是二十四史,通过二十四史融入中学历史课堂,能够让课堂更加有活力。
  (二) 撰述史料
  这一类的史料,主要指的就是针对一些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和多年考察的经验,将这两者相互融合,最终呈现出书的形式,就是撰述史料。这一类的史料,也是非常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的。
  (三) 文艺史料
  针对这一类的史料,主要是针对文艺题材的,这部分是文艺为题材的文字史料,主要是戏剧、小说、诗歌以及民谣等。文艺类型的史料,由于其含有文艺性,所以很大程度上此类史料含有一定的虚构成分。文艺史料具有一定的文艺性和娱乐性,和正史以及实录和起居注是完全不同的,其真实性并没有那么多的考量。文艺史料其实主要也是反映底层群众或者平头百姓的生活情况,以及其观念和想法等,对于真实性要求也并不高,只是通过文学的方式来反应具体情况。
  四、 文字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運用策略
  文字史料,想要运用在教学中,非常需要老师的选择和讲解,不能只是一味地堆砌和灌输,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作为一名中学老师,深知很多的初中学生其实在身心阶段都还是孩子,所以对于文字史料其实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枯燥,不能完全通过自身来吸收知识。所以笔者认为,文字史料融入教学,一定要与教材相结合,要通过老师的设计才能融入课堂。通过老师的设计,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史料,正确地分析背后的隐藏内容,然后才是让学生自己单独的领悟和分析。笔者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教师,认为历史的教学,尤其是需要融合史料的历史课堂,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简简单单地给一点史料让学生自己把握,应该注意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历史学习方式、研究方式的训练。
  (一) 循序渐进
  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来说,无论是历史课程还是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一步步的积累,才能逐渐得到知识体系的完善。历史,作为一门非常蕴含深意,且博大精深的一门学科,其学习更加需要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以及前期的学习。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很多初中学生会对繁杂的文字史料产生极大的厌烦心态,从而学生从兴趣上会导致对此学科产生无趣心理,不利于教学。
  (二) 历史结合
  “从史出发,史论结合”,这一句话就是所有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宗旨。历史老师作为历史的传承人之一,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即间接将史料融入进去,应用史料也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助力其全面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从史出发、史论结合的观念和习惯。
  (三) 发散思维
  初中生的学习,应该举一反三,具有发散思维,所以历史学科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帮助历史核心素养在初中生中落地生根。历史思维能力,不仅仅是历史分数的体现,更是为了在学生的学习中能养成一个好习惯,致力于研讨、探究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成功与否。历史作为一门拥有众多知识内容和体系的学科,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就能够很大程度上可以让学生透过历史史料来提取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和节点,从而产生正确的判断,加深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找到历史学习的基本规律。   五、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学科,是初中学习的必修学科,可以说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史料,作为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不能被忽视的。史料引入课堂,不仅仅能够增加历史学科的丰富性,很大程度上也能够让学生对于历史学科更加感兴趣,从而增加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讲到关于曹操的历史课堂之时,就能够引入史料《龟虽寿》的诗词,然后让学生们对此进行阅读,继而老师提出问题:对于这首诗词的基本理解、作者以及词义、曹操的壮心又是什么等等。这样引入史料在课堂的方式,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于曹操的了解,也能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还丰富了课外的历史、语文知识。
  六、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合理运用
  (一) 选择鲜活的史料
  初中时期的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非常强,对于新兴事物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很多时候却并没有融入自己的思想里头,从而达不到历史教育教学的目的,从而也没法实行史料在历史课上教学的作用。作为老师,应该在史料的选择上尽量找到适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避免似懂非懂的状态从而开始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和厌学的心理。譬如在讲解到女皇帝武则天的过程中,如果你引入资治通鉴的话,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较差,会很难领悟到其中的意思,从而无法跟老师的思想进行沟通,双方理解上就会产生分歧,不能达到一定的共鸣,如果就对文言文进行翻译的话也会浪费课堂上较多的时间,也无法达到史料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学习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接受知识的局限性,上课前提前整合自己的资料以及史料的选择,使学生能够明白大意,达到良性的教育教学目的。
  (二) 资料适量、适时地运用资料
  初中老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历史老师教学的重心一定要在课本上,而并不是史料上,通常这样能有效地防止教学当中史料堆砌的现象发生,从而对历史课的教育教学产生不必要的影响。历史教师在引入史料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遵循适时、适量的根本原则,一定要突出教学的重点,譬如当时在讲日本法西斯投降的时间的时候,允许先让学生在课本外提前收集好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资料作为了解和近年来日本军国主义的人以安倍为首去参拜靖国神社的时间,就事论事地开展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他们心目中播下爱国的种子,这样的学习反而还能培养探究精神和能力,同时学生们也会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消化。
  (三) 差别化应用资料并形成对比
  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发展,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有很多先进的教育设备广泛的运用在教育教学当中,就是这样的设备让教育教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实现了教育教学的多元化、教育教学的丰富性以及生动性、也对史实有了正确的认知、提升了感知能力。所以在现在階段初中历史教学当中,老师基本上每堂课都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关于课本上的一些深入知识,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使得学生对探索历史学习历史产生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四) 增添历史教学的生动性
  用史料增添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可以增添历史课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譬如在讲述唐朝丝绸的时候,为了能够彰显出丝绸的精品以及轻盈,并让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老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说明。譬如中国官员穿着五层厚的丝绸,阿拉伯的商人依旧能够看见胸口上的黑痣,在越活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丝绸的真正品质,加深记忆,最主要的还是得提高课堂效率。
  七、 结束语
  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历史的时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历史老师一定要把历史与史料相结合,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面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与开拓,研究历史的精神能够得到培养、认知、理解。对分析能力的提高的同时老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必须把握好一个度,秉着适量、适时的原则用史料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邓璟生.课程改革与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方法指导[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7).
  [2]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7).
  [3]郑建群.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及其运用技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0).
  [4]曹大为,赵世瑜.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4.
  作者简介:
  罗晓鹏,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实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8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