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丘碧群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日常教育工作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由于它具有破坏性和捣乱性,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不少的困扰。本文介绍了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危害;分析了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如何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进行防治。
   关键词: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成因;防治
  攻击性行为是日常教育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具体表现为违反课堂纪律,破坏公共秩序,顶撞老师,破坏公物,打架、骂人,甚至咬人、踢人、抢夺别人的东西。攻击性行为多见于男孩,在小学低年级最为常见,而青春期则形成第二个高峰期,青少年待业期间的发病率也颇高。
   攻击性行为具有捣乱性和破坏性,给教师和家长增添了不少麻烦,干扰了教育教学秩序,也影响了当事人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一、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体遭受挫折
  情绪心理学研究指出,攻击是人在精神紧张时的一种宣泄。由挫折引起的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三种:一是直接攻击,即将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挫折制造者。比如,学生受到家长的批评,感到不服气,立刻顶撞;同学说了难听的话,直接对其大骂甚至大打出手。二是间接攻击,也称转向攻击,即找一个“替罪羊”来发泄不满。在学校中较为常见的是,学生受到老师的批评,心里有气,想发火又不敢顶撞老师,于是回到课室找一个比自己弱小的人发泄不满,以求心理平衡。三是自我攻击。挫折有时会导致个人对自己的攻击,如做错事捶胸顿足,揪自己的耳朵、头发,咒骂自己,甚至自伤、自杀等等。
   (二)模仿
  模仿力强、辨别力低是中小学生的明显特点,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是从父母、同伴或从电影电视中模仿学习而来的。比如,有的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惯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用这种方式来“降服”其他同伴。但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还是电影、电视,儿童年常看暴力节目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
   电子游戏中暴力游戏因为其紧张、刺激的特点更容易受到青少年学生的青睐,也由此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另一个主要的对象。暴力电子游戏充斥着各种杀戮,打斗场景,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青少年常常会对其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产生认同,进而模仿游戏角色,由此出现暴力行为。
   (三)家庭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之间的攻击行为比例高,少年犯罪的比例就较大。家庭成员之间、或是家庭与邻里有矛盾,总是通过吵架、撕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无形中给孩子提供了示范作用。
  在家庭因素中,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影响更大的是教育因素。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跟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有关的。
  (四)个人心理因素
   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是否发生攻击性行为。比如在气质方面,在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中,胆汁质、多血质的人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在性格方面,有的学生为人较为冷酷,占有欲较强,为了满足私欲而不惜拳头相向,将攻击性行为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一个手段;有的学生患有“儿童多动症”,这类儿童冲动任性,情绪稍有激动便头脑发热,与人发生争吵或动手打人;还有的学生则因为长期缺乏教师、家长的关注,在同伴中没有地位,于是通过打架闹事在同伴中确立自己的威信,或想以此来引起教师、家长的关注。
   另外,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时也与周围不良的环境有关,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环境中,周围的人都比较蛮横,谁拳头硬谁就有威信,谁能把别人骂赢谁就是胜利者。在这种环境下,儿童耳濡目染,也会变得粗暴和蛮横。
  二、攻击性行为的防治
   要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进行防治,必须先找出攻击性行为的主要症结之所在,针对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对攻击性行为的防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一)引导学生合理地渲泄不良情绪
   有些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因为儿童受挫后情绪无处发泄,于是通过攻击性行为找人出气,这是一种不恰当的发泄方式。教师和家长有必要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途径把不良的情绪渲泄出来。比如,对于精力过盛的学生,可以通过打球、捶沙包等活动发泄不良情绪;也可以通过写信、写日记、听音乐,对着空地大喊大叫的方式发泄等。
   要发泄不良情绪,除了依靠自己外,还可以依赖他人,可以通过向朋友倾诉,使心情得到放松。有些学校专门设有学生情绪发泄室,学生可以在发泄室中大喊大叫、乱涂黑板、打塑料人等,让学生发泄潜意识中的怒气,消除恨意,降低攻击性行为。
   (二)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式
   对于因家庭教育不当而造成的攻击性行为,家长首先要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在教育上要防止走向两个极端:一要防止过分纵容、袒护;二要防止过于粗暴,以暴力行为教育暴力行为。
   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教育,家长应先对孩子进行耐心说理,并且要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如果他的行为对别人已经构成了伤害,那应该让他向对方赔礼道歉,情节严重的,还要带着孩子登门谢罪,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防止重犯。
   (三)采用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减少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可以将学生的问题摆出来,让全班同学讨论孰是孰非,但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對事而非对人进行讨论,切忌对学生个人进行嘲笑、挖苦。也可以让发生争执的学生将当时的情形表演出来,让其他同学作出评论,或者让两个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角色互换,让经常欺负小同学的学生体验一下被别人欺负的感受,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四)运用行为矫正法进行辅导
   行为矫正法主要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对好的行为予以奖励,对不良的行为予以批评或适当的处罚,以使学生习得良好的行为,改变不良行为。行为矫正的具体做法可以有很多种,对于学生的习惯性攻击行为可用“厌恶矫正法”和“代币法”来矫正。    “厌恶矫正法”就是当学生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马上给予他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周围同学投以轻视的目光,或采取冷淡的态度,甚至加以谴责,使他失去在横行霸道时产生的快感,继而产生不安和羞愧。另外,还可以让他回想或观察日常生活中一些粗暴无礼,欺负弱小的人,使他对这些人的行为产生一种反感、讨厌的心理,这种心理有助于他克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改变不良行为较为有效的是代币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的强化物,在教育上常用的有小红旗、小红花、五角星等。学生的代币积累到一定数量便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物品或奖励。应用代币法的目的是以代币作为强化物,当学生出现良好行为,就给予代币,如表现出不良行为,则扣减代币,以此来强化良好行为,减少不良行为。
   奖品的项目不一定是物品,还可以是游乐项目或某种权利,可与家长配合好,看学生喜欢哪一种活动,再采取恰当的奖惩措施。
   运用代币法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这种方法对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小学生较为合适,对中学生则不适宜。另外,在确定代币所兑换的物品时,这些物品应该是学生所需要的,这样学生才会为了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尽量争取良好的表现。
   当然,要矫正一种不良行为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教育者不要一下子要求太高,而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需要有足够的耐性。
   杜绝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的最佳途径是预防,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许多是从社会环境中习得的。因此,教育者另一方面也要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消除。比如,父母平时要限制孩子看一些过分宣扬暴力的影片,或在看的过程中作好引导;父母本身也要以身作则,不对孩子使用暴力,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教师和家长平时也应对孩子加强法制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某些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对别人构成伤害,而且是一种违法行为,使他们自觉地抑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学民,李茂,宋艳, 李永娜,魏柳青.暴力游戏中射杀动作和血腥成分对玩家和观看者攻击倾向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9(12):1228-1236.
  [2]李婧洁,张卫,甄霜菊,梁娟,章聪.暴力电脑游戏对个体攻击性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108-112.
  [3]王珂,冯春.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13(8):102-105.
  [4]吕晓敏,张野,张珊珊,张瑜.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8):28-30.
  [5]顧琰君.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J].读与写杂志,2019(5):223.
  [6]张蔚.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气质、情绪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 钱昭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69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