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国际化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静
[摘 要]体育健康是关乎国民身体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高校的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任重道远。本文探讨了体育健康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内涵与意义,并在简析我国高校体育健康课程设置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其国际化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 健康课程 国际化
高校教育健康课程是对生理、心理和健康相关知识进行普及的教育,课程的定位是增进大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获得一定的医疗保健知识及现场急救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维护自身健康的自觉性,自觉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具有提高自身和他人健康及预防疾病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个人身心健康,提高身体素质。体育类的健康教育更为具体,也更为专业。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体育与健康的深入融合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早在素质教育大热的时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早已指出我国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目前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全国各高校相继推出了相关的健康课程,但是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健康教育要跟上国际化的融合发展脚步还需要更多努力。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国际化的内涵和意义
1.高校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国际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国际化的内涵应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该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定位要向国际化看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准则,其明确指出了“体育健康课程是以大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这与世界体育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在高校体育健康课程设置中要保持与纲要指导意见的高度一致。另外要充分地汲取世界体育健康精神,如和平、友谊、团结、进步、发展,将其作为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目标,对高校学生开展身心和谐的发展教育。其次是高校体育健康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向国际化看齐,在课程内容上要注重健身性和文化性的融合,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健康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将民族性体育文化与世界相结合,在融合国际化发展的同时兼顾民族体育特色的保持和发展。具体而言,可根据地域优势将当地民族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康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中去。例如湘西地区的舞龙,既能增强体育健康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又能体现课程的民族性。最后是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应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瞬息万变的时代,体育健康教学方式和具体的健身方式都应该更科学,在秉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来获取最先进的体育新知识和锻炼方法,不断刺激体育健康课程教学的改进和优化,提高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同时兼顾先进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高校体育健康课程中所涉及的体育制度、健康标准等,这些制度和标准应该和国际同步,体育规则的国际化、健康标准的国际化是高校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国际化的一个表现。
2.高校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国际化的意义
高校體育健康课程是一门重要的素质课程,对提高国民整体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时代里,世界经济一体化,体育国际化发展是世界大趋势,加强国际交流是体育健康课程必不可少的努力方向,只有跟上国际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体育健康教育,为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全面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高校体育健康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体育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公共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教育的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根据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一般有学分的差异。本科院校的体育健康课程以公共基础为主,为2学分,专科或者高职院校则以公共选修课或基础课为主,不同院校存在不同的课程设置方式。部分高校还会出现以选修课形式存在的体育健康课程,这些课程作为公共基础体育健康课程的补充,供大学生进一步学习。具体的安排上是大学一年级为公共基础课,所有新生都需要修满2学分,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内容要符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锻炼意识为主,教给学生正确的锻炼方法。
1.健康意识淡薄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培养学生健康意识方面做得并不到位,而是更多地注重学生具体的技能掌握和教学效果的优劣。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让体育健康课程的“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没有落到实处,体育健康课程的评价中缺乏对健康意识内容的考核,局限在当前的健康状态和体育能力检测上。在具体教学中也存在着对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忽略,忽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使得体育健康课程和社会体育脱节。
2.轻实践重理论
从体育健康的课程设置上看,课程主要是以运动项目为主,旨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是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又将有关体育健康的理论知识作为非重点章节置于运动技能章节之后,在具体教学上因为课时的原因而不能做到重点讲解和练习。尤其是健康类的理论章节涉及的辅助较多,纯理论的课程相对枯燥,这对体育健康课程的课堂有效转化率是有一定影响的。
3.课程评价与培养目标不协调
课程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的体育健康课程教学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标准的,分别以理论考试和运动技术评定两种方式结合进行。现在的体育健康课程评价更多的是倾向于运动技术评定,但从该技术评定形式来看,其并不能反映出体育健康课程是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的目标。
我国高校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国际化发展对策
1.落实课程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设置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双重健康培养。将国际化的体育教学观念融入高校体育健康课程中,尤其是心理素质层面的健康意识。国际上对健康的定义分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而我国体育健康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还没有完全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健康意识的培养还没有被提到一个很受重视的地位。体育健康观念的改变应该由教师带头做起,学校应加强对学校体育健康教师国际化教学理念的灌输,让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与体育健康课程指导思想同步,使教师从观念上发生转变。在课程设置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多注重对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培养,并把终身体育意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自觉、自主、自愿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维护意识。贯彻落实高校体育健康指导精神,让更多国际化的体育健康知识和体育精神输送到高校,让更多的学生形成自觉锻炼、不断成长的体育健康意识。
2.改进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衔接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衔接指的是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效衔接,高校体育健康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为社会体育服务的,学生在校时间仅有短短的几年,在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够依然不忘高校体育健康课程,学的知识依然能够发挥作用,这也是体育健康课程中体育价值的一种延续。课程的衔接需要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技术进行双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某些体育技能有兴趣,并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兴趣,最终形成能够与社会体育相衔接的体育才能。而课程进行衔接需要更多的课程内容,尤其是对学生个体有直观效应和影响作用的内容。比如体育健康中的瑜伽练习,在社会体育中越来越多的瑜伽训练班很受欢迎,如果在校期间的体育健康课程中就能让学生学习到更丰富的瑜伽知识和瑜伽动作技能,那么学生进入社会后就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地与社会体育相衔接。高校体育健康课程与社会体育的衔接不仅需要其在课程内容上与时俱进,跟上社会体育的发展,更需要丰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高校要努力将体育学习变成学生学体育的一种乐趣,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乐趣。在这方面高校体育健康课程可以参考借鉴社会团建机构模式,汲取社会体育的力量,通过团队建设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乐趣,并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
3.丰富体育健康课程的内容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发展必须走多样化的路线,国际化发展是要面向全世界的,吸取世界多样性的体育文化,同时结合自身的民族特色来丰富课程内容。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实施方面可以引进国内外丰富的体育健康项目。比如世界上比较流行的体育项目:足球、篮球、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棒球、英式橄榄球、冰球等,这些体育项目中还有部分是没有在高校体育项目中普及的,比如棒球、英式橄榄球和冰球等。以上这些体育健康课程内容具有非常强的国际化特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适当的引进和开展。比如在棒球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上就具有可行性,棒球所需场地与网球类似,但是对身体的反应力训練上要求很高,而我国高校传统的体育健康项目中并没有相似的训练专注力和快速反应力的项目。筛查本校的体育健康项目,引进可起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体育项目,最大程度地丰富课程内容,提高高校体育课程的国际化程度。健康类的项目有很大的引进空间,世界级的健康标准、国际健康训练、国际健康膳食等,很多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内容和实训项目都可以有计划性地引入高校体育健康课程,使高校体育健康课程内容走向世界。
4.增强课程设置的弹性
体育健康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标志之一就是课程设置的弹性化,包括在体育健康课程的内容上、开课形式和相关评价体系方面都具有弹性化,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的弹性上对重难点进行弹性划分。将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作为课程重点内容,尤其是具有国际发展终身体育意识的课程内容,融入具有说服力的国际数据和案例,将学生的体育视野和健康视野带向国际,带向最先进的世界健康标准。在开课形式上,可以是弹性化的,教室授课、室外训练、教学视频等形式上的创新与应用,诸如在领略世界级的体育项目或健康标准时采用共享式的教学视频,不需要实地感受发达国家的体育健康课堂,可以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实现共享。最为重要的是在该门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应该弹性化地设置各类评价指标,如理论知识的理解、体育技能的掌握、健康意识的培养,在评价体系上要设置与国际靠拢的多元化评价,不仅有自评、他评,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减少终点式评价的占比,更多地倾向于意识培养评价,形成国际化的动态评价体系。
结 语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是培养和孕育社会体育文化的摇篮,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的重要课程。体育文化要走向国际化,必须先从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开始,只有从课程源头向国际化看齐,才能培养出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国际化健康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刚、徐福生:《高校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研究》,《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67-70页。
[2]马国栋:《“一带一路”背景下推进河南省高校体育国际化的发展研究》,《当代体育科技》2018年第8期,第246-248页。
[3]刘若福:《国际化发展趋势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第51-52页。
[4]林素梅:《学分制下江西部分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现状研究——以南昌大学等5所高校为个案的调查》,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5。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2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