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原生的也是最美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原生的,也是最美的。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引进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可让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增强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本文通过具体论述高中化学课堂生活资源的导入途径,旨在为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化学素养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资源;导入策略
  实验是化学学科不容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实验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对各项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然而,由于受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往往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样非但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性。因此,通过将生活化教学资源合理地引入到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掌握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一、 从生活现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为其创设与其实际生活有着高度关联的问题情境,则势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具体意义与价值,继而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及热情的同时亦能帮助学生完成多所学知识的合理构建。不仅如此,因化学的诸多知识及概念原本便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故积极将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将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更加真切的感受,继而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亦不再停留在抽象的水平之上,而是可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重要支撑。
  如针对“铝性质”的学习过程,鉴于此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在介绍铝的还原性,而铝的还原性最具体的表现则是铝和氧气、强碱溶液等物体发生反应。虽然,上述现象可借由化学实验来进行展示,但要弄清铝跟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原理却并不简单。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进课堂,如基于《绍兴晚报》中刊登的这样一则新闻,即在一块普通的铝塑板上突然长出了形似“白花”的物体,有人认为这是三千年才会开一次的“优昙婆罗花”。新闻信息本出自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也容易引起学生关注。而在学生注意力纷纷集中到此则报道时,教师可顺势提出如下问题:请同学们基于已学的化学知识来推测一下,这“花”主要是由哪些成分所构成。虽然,此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且问题的难度也稍高,但若能结合情境中所给出的“铝塑板”这一现实条件,则能将问题缩小到一定的范围,之后再基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纷纷提出,此白花是因铝与氧气反应而生成。当然,可能生成的物体还包括了氧化铝、氢氧化铝以及碳酸铝等。可见,结合现实生活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将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继而切实促进学生问题思考、分析以及解决能力的有效发展。
  二、 选择具有趣味性生活资源,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实验本是高中化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因高中化学绝大多数知识均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故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还能降低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继而达到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目的。当然,为确保上述目标的顺利达成,关键仍是要致力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作为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也唯有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方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甚至将此兴趣延伸至其他学科,如此将能在保证理想的教学质量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至于该如何促进学生实验兴趣的有效发展。首先,教师应当清楚意识到,实验兴趣有稳定兴趣与暂时兴趣之分,实验兴趣的发展又与学生的认知程度与思维水平始终保持着同步发展的关系,因此,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对稳定兴趣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而针对学生的暂时兴趣则采取保护与鼓励的措施。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积极引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此方能让学生感到亲切,继而切实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及兴趣并确保理想的教学成效。
  三、 利用生活资源,进行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做好化学实验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为达到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其在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也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常见资源,将生活资源转化为化学实验材料,一方面,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学生在面对自身所熟悉的事物时,更能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消除学生对学习化学以及进行化学实验的陌生感,进而有利于学生尽快融入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当然,在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需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引导,使其能自主挖掘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与此同时,对学生大胆、创新性的想法给予高度的赞扬与鼓励,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性,从而积极利用自身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此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更能让学生懂得如何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学会如何利用化学知识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如在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教学前,教师便可让学生自主寻找实验材料,而在学生搜集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给予适当的提示,如当学生找不到实验所需的铁架台、漏斗、坩埚钳时,教师便可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告知其可用其他实验材料代替。当然,提示不宜过于深入,在提示学生可使用其他材料替代后,教师应让学生自主思考该用怎样的材料来替代,而非直接告知学生答案,如此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当实验成功时,不仅能极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还能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热爱之情。而当实验遇到挫折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之心,促使学生为寻求正确的实验方法而不断努力,最终有利于形成不畏挫折、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 通过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各种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现象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可谓发生频繁。对此,若教师能基于学生实际遇到的化学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思考、分析、解决等综合能力,势必能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及素养的同时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牢固基础。
  如针对“铁和铁的化合物”一课教学,教师便可围绕教学主线以及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设置如下探究性问题。如“为何削了皮的苹果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其表皮颜色会逐渐变为锈黄色”“市场中售卖的苹果汁是否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上述现象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可谓十分常见,故也能有效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但鉴于学生毕竟对其所包含的知识还很陌生,对此,教师可予以适当的点拨。如“Fe与Fe的化学性质有何不同?两者各呈现怎样的颜色?”等。届时,学生通过对生活以及此前所学知识的回想而提出了如下猜想,即苹果当中的二价铁离子被空气中的O2氧化后形成了三价铁离子,因此苹果的颜色逐渐变成锈黄色。而将还原剂维生素C掺入到苹果当中,便能预防二价铁离子被氧化的问题。经此引导,不仅能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答案,且能让学生意识到化学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而通过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时,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亦将得到有效发展。
  五、 结论
  总之,在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光不应仅是集中在教学,而是要对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亦给予高度重视,继而积极将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引进课堂,以此将能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继而为课堂教学效率及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贾福梅.高中化学“生态资源与生活环境”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0(1):109.
  [2]杨艳红.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4(7):203.
  [3]李耀婷,陈霞.原生的,也是最美的——论高中化学课堂生活资源的导入[J].高中数理化,2017(18).
  作者简介:
  夏永明,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江苏省宝应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9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