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奥尔夫教学法的认识误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引言
说到“奥尔夫教学法”,不论是学音乐或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应该都不会陌生。“奥尔夫教学法”主要是指一种音乐上的教学方法,由奥尔夫先生创立的这套体系在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20世纪世界音乐教育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主流教学法之一,并且也是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史上已经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接受、较具影响力的一种外国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音乐教育在中国教育的泥土中扎根、发芽、不断发展壮大,结合本国音乐特点,它发展出了新的形式。本文从当下人们对奥尔夫教学法认识的误区入手,从课堂教学的规划性、教学手段方法的重要性、教学材料选取的侧重性、如何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等四个方面探讨奥尔夫教学法如何在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中更好地运用。
二、人们对于奥尔夫教学法存在认识误区
虽然奥尔夫教学法已经在国内不论是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还是成人教育中都“广为流传”,好像不论是哪个阶段的教育只要扯上“奥尔夫教学法”就变得“高大上”起来,但其实很多人对“奥尔夫教学法”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目前的大环境中对于奥尔夫教学法的认识程度大概可分为三种:
一是完全没听说过奥尔夫教学法的人群,他们虽然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没少接触音乐,但是对音乐教学法不是很了解,甚至完全没有听说过。
二是对奥尔夫教学法一知半解的人群,包括笔者也是属于这一类,这一类人可能是学习音乐专业的(器乐、声乐、音乐学等),上学时或多或少接触学习过相关知识,但是掌握程度不高,缺乏把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经验,也可能是研究教育学或学习从事学前教育的学生、老师以及部分学生家长,他们学习或者接触过奥尔夫教学法,但是缺乏系统梳理,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大多只能生搬硬套,没有真正融会贯通。
三是真正学习和实践奥尔夫教学法的人群,他们深谙基本概念,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把这些教学法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课程当中,并且还在不断摸索、不断尝试,希望能找到更加适合中国当下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上课方式。
在这里笔者所指存在认识误区的主要是第二类人,具体认识误区有以下几点:
误区1:奥尔夫教学法是针对学龄前小朋友的,其他年龄段学生或者成人不适用。
误区2:奥尔夫教学法来来回回就是那几个套路。
误区3:我吃透几个课例就可以“行走江湖”教学生了。
针对误区1,这是很多人的看法,甚至笔者身边很多学音乐的同学朋友都这么想,应该不是个例。笔者认为奥尔夫教学法绝不仅仅针对学龄前小朋友,这种教学法如果运用得当,可以锻炼教师和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學习氛围中,既学到了音乐基本知识概念,又了解创编、即兴、乐器演奏、身体律动等.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根据其接受程度的不同,需要使用不一样的例子,及时调整上课的节奏,即便是没什么音乐基础的成年人,依然可以运用这种教学法使他们能够更加放松地欣赏音乐,甚至是“玩”音乐,感受到音乐的乐趣。
针对误区2,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笔者认为奥尔夫教学法不仅仅是“几个套路”这么简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好上课的进度?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通过什么环节强调哪几个知识点?之后怎么强化?怎么创编?如何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发生的问题?教师的每一步看似简单随意其实都是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去做的,包括选择什么道具,选择什么示例音乐更能突出讲课的重点?这些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计划安排,通过唱、跳、奏、演、说等方式,从不同层面综合锻炼学生的音乐能力,甚至音乐还可以与美术、灯光等其他艺术相结合,产生更加丰富有趣的课堂。想要灵活地将这些教学法融入自己的课堂当中谈何容易。
针对误区3,抱着这种想法其实是有些无奈,目前在奥尔夫教学的实践运用中,像李妲娜等很多前辈已经开发出非常成熟的课例被一遍一遍地演示给全国的音乐教师们学习,从内容选择到教学手段、方法,层层递进,课堂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理想,感觉实在是找不到什么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想要讲相同或相似的课例只能够借鉴和模仿,当然学习、模仿只是第一步,仅仅靠着学习到的几个课例去生搬硬套显然是不能长久的,关键在于思考和学会运用奥尔夫及其他音乐教学法的内涵去设计一堂课,这个没一定的“功力”一时半会还真的很难“一步登天”,只能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思考,总结经验教训并积累各种素材,慢慢摸索着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个人课例”。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一)课堂教学的规划性(前期准备)
一个好的老师在每次备课当中会有一套比教完整的方法,从挑选音乐——分析音乐构成——看总谱——找特点——设计教学环节(道具、乐器、舞蹈、歌唱)等,按照这一套“流程”来进行备课,对老师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做好哪一点都不容易,就第一点挑选音乐来说,音乐本身需要具备较突出的特点,具备原本性音乐的特征。作为一个音乐老师,要能够正确分析音乐构成,会看总谱、找到这段音乐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思考通过哪几个教学环节能够既富于变化又准确地把本节课的知识点不断加深巩固,在上课前的准备和上课过程进行中,思路清晰,能够按照自己预设的目标和过程进行。
(二)教学手段、方法的重要性
我们经常接触到的音乐教学大多数都停留在教唱、学唱阶段,以学会一首歌、弹会一首曲子为教学目标,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则一般是国内外经典音乐欣赏,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在接触到奥尔夫教学法后,通过学习其他优秀老师的课例,笔者开始思考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其他能力的促进作用,思考在日常的教学中突破常规教学思维,到把音乐教学和美术、光影、舞蹈等其他艺术相结合,运用道具、乐器演奏、身体律动、声势、卡农等形式,从而使得音乐课堂变得有趣又丰富。 (三)教学材料选取的侧重性
在高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针对已经20岁左右的成年学生,他们与一类大学的学生相比,课堂的专注力会相对薄弱一些,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因此,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要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既要尽量多地覆盖到不同的音乐类型,又要考虑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当下的流行趋势,例如充满异域风情的以色列、印第安民谣、印度歌曲;经典交响音乐;富含我国特色的传统器乐曲;节奏清晰充满动感的片段音乐;爵士乐;电子、说唱音乐等,力求多维度、多层面地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能够分辨各种音乐的特点与差异。其实,音乐课堂教会学生们乐理知识、学会唱一首歌都是其次,重点是培养学生享受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比起一味僵硬死板地灌输知识导致失去对音乐的兴趣,还不如大家一起来“玩音乐”,通过“玩”的过程顺便把知识给学会了。教学材料的选取非常考验老师自身的音乐功底,如何挑选适合自己学生年龄的音乐?某一段音乐比较适合哪种授课形式?如何在音乐中体现本地区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如何体现原本性音乐?这些都非常重要,也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挑选到适合的音乐,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和积累各种各样的音乐素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逐渐形成自己的音乐素材库。
(四)如何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
對于如何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笔者认为首先要变革传统的老师上课播放音频视频,学生被动听赏的教学方式,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给音乐欣赏的课堂设置包含声势、器乐演奏、律动、道具使用、与其他艺术结合(光影、美术等)等方式,通过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参与到课堂当中,也使欣赏课真正做到“活起来”,在“不经意的玩”当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欣赏了音乐。其次,丰富教学内容,按照奥尔夫先生的描述,选取原本性的音乐素材,“原本的音乐绝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让音乐欣赏课具备本土化的特征,从当地的特色传统音乐入手,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自己生活地区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本地区传统音乐与其他地区音乐的差异。
四、结语
通过对奥尔夫教学法的深入学习和研究,笔者开始思考如何更加高效、有趣地组织音乐欣赏课堂,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当然生硬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技能技巧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32,34.
责任编辑 何丽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9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