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考点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展现,是社会生活审美的反应。鉴赏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和体验其形象、语言和情感之美,亦可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而考试大纲专门设置了“文学类文本阅读”板块来凸显其重要性。拟以2015年至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的考点特征,并据此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考;简答题;特征;建议
高中语文考试大纲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个能力维度规定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内容。高考语文科目要求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仅文学类文本阅读就考查了四个层级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主要从情节结构、人物、环境和主题等方面设题,但此考点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对高考语文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以下简称“简答题”)考点特征的分析是有必要的。拟以2015年至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分析其外在形式、考点特征及变化趋势,据此提出一些教学方面的建议。
一、 外在形式
外在形式包括高考语文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所属的板块、题量、题号及赋分。经统计,2015年至2016年的简答题固定有三题,题号均为11题的(2)(3)(4),赋分均为6、6、8,总分为20分。2015年全国卷只有两套卷,之后,全国卷分为三套卷。2015年至2016年,文学类文本阅读与现代文阅读是分开的,但之后,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与论述类文本阅读皆归类为现代文阅读。
2017年至2019年的简答题固定有两题。2017年和2018年的简答题题号均为5、6。其中第5题在2017年试题中赋分为5分,在2018年试题中赋分为6分,第6题的赋分同为6分。2019年的简答题继续保持了2018年的12分的总分,但题号变更为8、9题。2019年将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顺序调换,因而题号会有所改变。
近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简答题的题号、题量及赋分都有变化。题量从三道变为两道,赋分由20分降到12分。虽然赋分和题量都在减少,但是并不代表简答题的重要性下降。反而,更应该注意到简答题的板块、题量以及分值是日趋稳定的。
二、考点特征及变化
经统计,2015年至2019年的简答题主要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环境、叙述方式、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艺术等相关。如表1所示:
表1是以试题最显著的考点进行统计,以上考点有时单独呈现,有时综合考查。2015年至2019年全国卷的简答题共涉及7个考点,主旨考点渗透在其他考点之中。情节和人物考点占据较大比重,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近年试题中出现了3次,语言表达艺术和叙事技巧出现了2次,相对来说对标题和环境考点的考查并不明显。虽然考点有时会出现重合,但每年的考题都会有所变化。
(一)人物形象
2015年至2019年人物形象这一考点出现了4次,出现频率较高,主要考查形象概括和塑造形象的手法,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2015年至2019年人物形象考点统计 年份 试卷类型 考点 2015 Ⅰ 性格特征 Ⅱ 人物特征 2016 Ⅱ 性格特点 Ⅲ 性格特点 2018
Ⅰ 人物特点 Ⅱ 市民心态 Ⅲ 心理变化 2019 Ⅰ 塑造手法 Ⅱ 塑造手法 ]
表2显示,2015年至2016年,此考点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2018年至2019年,此考点与其他考点融合。2018年Ⅰ卷将人物形象与关键语句的理解相结合,也就是把鉴赏评价与理解两个维度相融合。2018年Ⅲ卷将人物形象的鉴赏分析与情节相结合。2019年主要考查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纵向比较,考点从形象概括到形象分析,从单一考查到综合考查,形式在不断变化。
(二)情节
情节的发展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因而此考点一般不会单独考查。本文把线索、开头、结尾和文本中的某一段归类为情节。2015年至2019年对线索及其作用的考查出现了3次,对首尾情节的考查出现了2次,对中间某一段落的考查出现了2次。
2015年至2019年对情节考点的考查除了2018年没有直接提出,其他年份都有涉及。但2018年Ⅲ卷的第5题“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个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情节的发展过程。情节考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2015年至2019年情节考点统计 年份 试卷类型 考点 2015 Ⅰ 线索好处 2016 Ⅱ 线索作用 2017
Ⅰ 线索好处 Ⅰ 结尾效果 2019 Ⅰ 基本特征 Ⅱ 情节作用 Ⅲ 情节作用 ]
2015年的考题是情节题中最基本的类型,直接考查线索及其好处。2016年的考题限定了回答的范围——人物和情节。2017年考查了小说的结尾。总体而言,2015年至2017年,无论是好处、作用还是艺术效果,都只是题目花样的翻新。2019年,关于此考点的考查范围变广,程度加深。不仅包括情节本身,还包括文本理解和文本基本特征。横向来看,情节考点主要考查情节的作用;纵向来看,考查方式不断创新,考查角度越来越广,需要学生对文本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重要字词和语句的理解
2015年至2019年简答题中“理解”考点出现了三年,其中理解词语出现了2次,理解句子出现了5次。2019年未涉及此考点。详细情况如表4所示:[表4:2015年至2018年词语、语句理解考点统计 年份 试卷类型 考点 2015 Ⅰ 语句理解 Ⅱ 语句理解 2016 Ⅰ 词语作用 Ⅰ 语句理解 2017 Ⅱ 词语含意 Ⅲ 句子含意 2018 Ⅰ 句子理解 ]
理解詞语的含义,不仅要理解其本义、比喻义,还要理解其语境义。语境义与文本内容紧密相联。如2016年考题:“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此题目可以从内容、结构、情感、形象以及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要首先理解句中关键词的含义,然后进行语境义的理解。如2018年Ⅰ卷第5题:“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此题不仅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而且考查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2019年试题未直接涉及此考点。 (四)语言表达艺术与叙事技巧
语言表达艺术,主要包括语言、风格、句式以及手法等方面。近年此考题会明确指出语言特色,考生只需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即可。如2017年Ⅲ卷考查赏析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2018年Ⅱ卷考查赏析幽默的语言。
叙事技巧包括叙事顺序、叙述人称和叙述特色。2016年至2018年试题对于此考点均有涉及。2016年考查的是叙述人称的作用。虽然2017年考查的也是人称的作用,但主要考查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交替使用。2018年考查的是叙事特色。
关于语言表达艺术和叙事技巧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重比较小,且集中出现在2017年和2018年,2019年此考点均未出现,详细情况如表5所示:
[表5:2015年至2018年语言表达艺术与叙事技巧
考点统计 年份 试卷类型 考点 2017 Ⅲ 赏析语言 2018 Ⅱ 语言效果 2016 Ⅲ 叙事人称 2017 Ⅱ 叙事人称 2018 Ⅰ 叙事特色 ]
(五)其他
其他考点主要指在近年高考试题中出现次数比较少的考点,如标题、环境及主题等,有时单独设题,有时综合考查,综合考查以探究型题目居多。
考查标题一般考查其内容、结构、主旨上的作用等。如2016年Ⅰ卷:“小說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这就是考查小说标题的本义和象征义。如2016年Ⅱ卷第4题:“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虽然此考题的落脚点是标题,但主要考查的还是探究文本的主旨。
2015年至2018年,关于环境考点一直没有考查,但在2019年却出现了2次。2019年Ⅲ卷第8题“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直接考查环境的作用。2019年Ⅱ卷第9题“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此考题侧重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尤其是对情节和主旨的作用。
主旨考点一般会综合考查,如2018年Ⅲ卷第6题“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此考题题型新颖,把理解与探究结合在一起。解答此题需要学生理解和辨析两个词语的含义和关系,进而探究主旨。探究主旨还需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如2016年Ⅲ卷第11题的第4小题:“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此题为探究题,需要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此题设置符合新课标中“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要求。
三、教学建议
将简答题的考点特征和变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师生更好地掌握简答题的答题技巧,更好地达到新课标以及考纲的要求。本文主要提几点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一)人物形象教学
在注重形象本身特点的同时,也要渗透形象的作用、塑造形象的方法以及物象特点和作用。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形象特点、塑造形象方法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形象是放在文本中进行解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这种解读人物形象的能力。
(二)情节教学
概括文本内容是基础,解读文本开头、结尾、线索以及中间段落等同样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培养其总结概括能力,还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的培养,如线索的作用、开头结尾段落的作用等。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整篇文本的能力,使其能够把情节放到文本中进行解读。
(三)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教学
2015年至2019年此考题的考查形式没有太大变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理解关键词的本义,然后再放到具体语境中去分析。
(四)其他教学
其他教学包括语言表达艺术、叙事技巧以及标题、主题、环境等等。从上述统计的数据来看,这些考点出现的频率较低,但仅凭出现的频率去推测考试的走向是不科学的。如环境考点在2105年至2018年没有出现过,但在2019年的Ⅱ卷和Ⅲ卷中均出现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盲目着眼于考点出现的频率,出现因考试而教的现象。虽然考题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但是依然离不开以上几个方面的考点,更离不开文本自身,因此着眼于文本才是关键。
作者简介:宋丽(1989—),女,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小榄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13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