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审美教育就是用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生处于人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审美教育对于培养他们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保证未来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教育路径
小学语文课堂是落实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形势并不乐观。审美教育没有形成专门的有效体系,与语文教学并没有达到高度融合渗透;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教师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和考点解析,忽略对语言、文化的审美鉴赏;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方式手段上趋于程序化、机械化,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教育的主体地位本末倒置,教师的主体观念太强,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的教师队伍的审美素质,影响制约着审美教育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是一种愉悦和自由的境界,是一种目的、过程、状态与结果的和谐,从这个角度上说,它是小学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审美教育具有很强的阶段性特点,基础和关键在少年儿童时期。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必须精心组织,关注内涵价值,创新教学模式,科学设计路径。
一、诵读名人佳作,带动学生欣赏“视听之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基本都是名人佳作的精华篇章,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课本知识内容极为丰富,其内容和形式都蕴藏着丰厚的审美因素,为学生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客观条件,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有感情的朗读,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尤其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的汉语、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中,独树一帜,独具魅力。以语音而论,现代汉语语音明朗响亮,和谐协调,加上特有的四声声调,更增添了语音的抑扬顿挫。这样的文学作品,自然琅琅上口,顺畅协调,富有音乐之美。
二、挖掘形象信息,启发学生感受“意境之美”
意境之美,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教育是以文学为对象的审美教育,教育中的文学作品就是为追求真、善、美而出现的美学现象。语文想象主要表现为审美想象,它是通过对审美知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艺术形象的过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美的内容,更有无所不包的美的表达,有令人遐想的画面意境,有丰富感人的艺术形象,教材图文并茂,如其中的插图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学体系。在教育中,对于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和大脑的发展及教育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对事物的理解是直观的、肤浅的,审美性不强。因此,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的、展开合理的想象,同时还要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去体味文本所表达的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本身的特性,借助熟悉的场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的想象,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把课文中的美词佳句挖掘出来,并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予以展示。只有这样,大自然的神奇美、祖国的山河美就会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感知美、认识美、欣赏美,进而提高孩子们的内在美和人文素养,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为孩子们创造这样一个意境。
三、创设角色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情感之美”
就某种意义上而言,审美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它是感知、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相互交融的共同结果。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现用的小学课本,注重弘扬中华历史文化,渗透伦理亲情,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体现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一老师一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之美。
四、突出审美输出,帮助学生发现“创造之美”
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审美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阅读审美教学其实是一种审美输入,而写作教学则是一种审美输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即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只有将感受到的、欣赏到的美加之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审美教育才算最终完成。当前,我们总是将写作与阅读分裂开来,我们进行的审美输入与输出都是以知识性为目的,其实,读与写是审美教育的两个方面,需要相互渗透,创造美要以感受、欣赏美为前提,而感受、欣赏美要以创造美为最终的落脚点,二者应该相辅相成。作文是学生在感知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创造美的一个过程,也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小作者在这种脑力劳动中,可以发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从创造的产品——作文中感受到自身的才能而获得最充分的审美愉悦。为了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丰富作文素材,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带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自然美,激发审美情趣。教师要重视教给学生观察、想象和分析事物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观察中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挖掘事物的美,通过比较分析,抓住事物的特征及特点,并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已发生的情节中想象出新的情节,把自己找寻到的美鲜明地表现出来,从而在创造之中自然培养了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学生不仅是美的体验者、欣赏者,更是美的创作者。
五、提高能力素养,教学相长绽放“育人之美”
“育人不是讲大道理,而是用生命与影响生命。”首先,通过理论学习筑牢审美基础。教师可以通过专门的关于“美”的理论学习,掌握一定的美学理论,从而积淀审美素养基础。比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为标准,以教师自身美的行为给学生做好美的示范。利用参加专家讲座、观看视频、阅读书籍等多种形式系统地学习美学知识,从而不断筑牢审美素养基础。其次,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审美能力。亲身参与审美实践活动,将从根本上提升高职教师自身的审美能力。教师应积极参与音乐、书法、文艺、体育活动等美的活动,达到培养教师的心灵和性情美的目的。最后,通过经验积累加深审美造诣。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和个人生活经历中将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这些人生经验是提升自我审美素养的重要基础,它将对教师的审美造诣起到决定作用。如喜欢阅读、敢于演讲、注意发现生活中的美,注重对语言的提炼,可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语言规范和展示语言美,从而使教师自身的语言审美技能不断得到提高;如处处以美的角度对待生活,做好自身的形象美设计,教师自身形象美的设计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六、结束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过程中,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素养,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美的事物与情感的陶冶熏陶下,自觉树立审美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发展审美能力,并能够将这种能力运用到生活中,以养成健康的、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萍.审美教育应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教),2011(04)
[2]郭守臣.小学语文课的审美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8(07)
(吉林省磐石市第二小学,吉林 吉林 1323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17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