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社交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普及而出现的一类普泛化应用服务,其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信息接收与认知方式,进而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文章在系统总结社交媒体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挑战的基础上,又深入分析其给思政教育带来的现实机遇,进而提出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使用社交媒体开展教学工作的具体方式。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深化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多样影响的认识;另一方面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供必要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社交媒体 大学生思政教育 影响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普及,社交媒体凭借即时方便、互动性强等优势广受人们的欢迎和青睐,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沟通与交流方式。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应用群体,其思想与行为深受社交媒体的影响,由此潜在地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带来新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系统把握社交媒体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创新教学方式,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学生的特征,培养更多优质人才。
社交媒体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1.对思政课教学目标提出更多要求
我国传统的思政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政治素养、思想修养为核心目标,然而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与广泛使用对思政课教学目标提出更多要求。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其中还存在大量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另外,社交媒体中会出现一些曲解、误读政府行为和政策制度的负面内容,甚至有传销、赌博、诈骗之类的活动,这些均会对涉世未深的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高校应在思政课程中充分关注社交媒体对学生生活、学习、成长带来的诸多影响,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并搜集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更好地应对和处理社交媒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2.弱化了说教式教学方式的价值
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说教式,即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单向地对学生讲授思政知识,而学生则处于被动聆听、被动理解、被动认知的地位。这在学生接触信息有限、尚未形成主观态度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海量信息,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聊天平台等都能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如能在BBS论坛上看到大量观点极强的留言。这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对于特定事件、问题形成独立见解,而且拥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并希望能够与教师、同学展开沟通与交流。这时,说教式教学方式的价值必然会被弱化,因它不仅无法顺利实现预期的思政课教学目标,而且还易使学生产生排斥、抵触等情绪,甚至会对教学内容和观点进行误读。
3.导致形而上的教学内容不合时宜
思政课程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编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教材,详细规定了各个板块的教学内容,以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这些内容均表现出形而上的特征,或是展示了特定的思想、观点,或是表达原理、方法,抑或是描述观念、标准等。当前,大学生能在社交媒体上接触大量最新的新闻信息,及时了解时事状态,而教材中所描述的形而上的内容不仅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认知和理解,还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使其感到枯燥、乏味。在新时代环境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立足于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建构起契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
社交媒体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
1.拓展了思政课的教学方式
受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的限制,以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很少进行课下的思政教育和引导活动,从而弱化了课程教学价值。社交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为思政课教师策划和实施课下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有效渠道。例如,思政课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授课主题,要求学生利用社交媒体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并形成个人观点和意见,再制作成PPT带到课堂上为大家讲述。思政课教师也可以独立制作一些教学视频,或者是从网络中搜集一些主题讲座、优质课堂视频等方面的资料,放到社交媒体上,要求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搜集时事政策解读、社会事件分析之类的文章,将其引入社交媒体中,供学生进行参考学习。这样,可将思政课堂教学拓展至课下,借助学生熟悉的社交媒体平台,使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以更好地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常规思政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和频次十分有限,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较大“隔膜”,教師不清楚学生的思想状态,而学生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又无法得到有效表达,这显然不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社交媒体为用户提供一个跨地域、方便快捷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借助于社交媒体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可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围绕某一知识点、事件、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这种沟通与交流是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学生不会因为面对面沟通而产生紧张心理,更不会因不好意思而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社交媒体激发了学生表达自我、沟通交流的意愿,大大增强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强化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据此可以更好地建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便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3.激发了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
大学思政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观念水平及其他综合素质,而这不能仅依赖于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更需要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持续不断地提高个人政治、思想、观念、生活等方面的素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常规的思政课授课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偶尔布置一些课后作业,以了解学生对于特定事件、问题的理解与看法,这种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行为。社交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使用拓展了思政课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例如,思政课教师可鼓励学生讲解思政“主题”,引导学生对于特定事件、问题进行讨论,并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料,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提升学生调查、研究、解读、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其逐步形成学习思政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一旦养成这方面的习惯,便会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会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思政教育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方式
1.利用社交媒体展开主题讨论
社交媒体弱化了说教式教学方式的价值,但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利用社交媒体展开各种各样的主题讨论活动,如在微信群、QQ群、BBS论坛中引入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事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引导话题走向,纠正学生的负面观点和看法,在沟通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生活观念。思政课教师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聊天,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地进行答疑解惑,实现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效应。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教学,为每个小组布置一个调查研究的课后作业,小组成员可在社交媒体平台中合作进行分工、讨论、创作、修改等工作,以顺利完成课后作业。这既拓展了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提升了学生的思政课学习体验,使其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甚至是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
2.通过社交媒体推送学习资料
手机、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与广泛普及,为高校师生带来了海量信息,但其中也夹杂着大量的不良信息。高校学生一方面缺乏甄别信息真假、优劣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缺乏搜集、学习思政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社交媒体中良莠不齐的信息极容易对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各思政课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及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能力,从网络中选择有价值、有针对性的视频、文章、图片作品,在社交媒体中推送给学生,要求其独立自主地观看、阅读、学习这些资料。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立足于这些资料创作一些文章,形成积极的、有正确导向的资料,再将其置于社交媒体中,以供其他学生学习,这样会在学生中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思政知识学习氛围和充满正能量的精神态势。
3.利用社交媒体创新教学内容
社交媒体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一个突出挑战便是导致形而上的教学内容不合时宜,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立足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一方面需要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兴趣爱好、认知方式等,以确定思政课教学核心目标,建构与此相符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社交媒体搜集一些最新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等,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支持课程中的核心观点,使学生能够通过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的事件来认知、学习思政理论知识。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将从社交媒体中搜集的视频、图片、文章等资料引入课堂,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总体来说,社交媒体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媒体应用服務,对其认知方式和行为、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给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挑战表现在对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提出更多要求,弱化了说教式教学方式的价值,导致形而上的教学内容不合时宜;机遇则表现在拓展了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开展主题讨论,向学生推送学习资料,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交媒体的教学价值,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娉:《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10。
[2]刘俊敏:《高校思政教育互动式实践指导》,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4。
[3]赵媛:《新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管理现状及对策》,《智库时代》2019年第5期,第268-269页。
作者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3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