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助希沃易课堂落实高中生物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1]。在此将以初中“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第一课时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借助希沃易课堂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主要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和受精作用,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内容以学生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续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设计了建模活动,并希望借助希沃易课堂、平板电脑等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交流展示”的方式,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树立生命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减数分裂概念的学习,认同减数分裂对于有性生殖的重要意义;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利用吸管、文件夹、白纸等材料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发展建模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培养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生命的运动性有正确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1.回顾已知,引发冲突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人的发育起点和有丝分裂的特点,然后提出相关问题:形成受精卵的精细胞和卵细胞是怎样形成的?精细胞和卵细胞能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形成吗?受精卵的染色体数量和父母亲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一致吗?由问题导入新课。这一设计旨在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减数分裂的过程,进而对新课产生兴趣。
  2.预习情况反馈,为建模做准备
  教师利用希沃易课堂系统的即时批改功能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点评学生的薄弱环节,讲解同源染色体、联会等重要概念,为后续建立模型作好准备。这一设计旨在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为接下来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好铺垫。
  3.构建模型,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每个学习小组用纸代表细胞,用两种颜色的吸管代表染色体,文件夹代表着丝点,利用笔、透明胶等材料模拟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建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包括联会、两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位置、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并用平板电脑将模拟作品拍照上传至希沃易课堂的教师端。为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每个小组可以只展示一个与其他组不同的减数分裂过程特定分裂时期的模型,随后小组互评,教师点拨。这一设计旨在突出教学的重难点,用更加具体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训练学生的建模能力,培養其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2]。
  4.结合模型,培养社会责任
  小组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暴露出一些错误,教师可借机提出问题:如果减数分裂过程出现错误会引起什么后果?并简单介绍“21三体综合症”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应症状,从而引发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出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讨论,并修改模型。这一环节旨在向学生介绍减数分裂与相关疾病产生的关系,引导学生为攻克医学难题而执着奋斗,从而树立社会责任感[3]。
  5.归纳总结,即时反馈
  建模活动和交流展示后,各学习小组归纳总结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变化的规律及减数分裂的实质,并通过平板电脑和希沃易课堂系统进行展示。同时教师出示精心设计的习题,要求学生利用平板电脑限时解答并提交答案,教师则利用希沃易课堂系统进行即时批改。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平板和希沃易课堂系统直观地呈现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自主构建,同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和受精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沃易课堂系统即时批改与反馈的功能,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专注度和学习效率,也使教师的讲评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6.课后拓展,培养能力
  教师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在课后利用所给材料(吸管、夹子、白纸、笔等)模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并拍成视频上传至希沃易课堂系统,供课后展示与交流。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有丝分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这一形式更具新颖性,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多媒体制作技术。
  四、教学反思
  在“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模型构建并借助智慧课堂教学系统,让学生始终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注重挖掘教材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并将其渗透延伸到课后,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总体上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依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和任务,使学生自发、高效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应加强思考,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时刻关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刘付香.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以“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9(3):10-12.
  [3]刘颜娜.浅谈“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中的核心素养与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2018(5):31-32.
  (责任编辑   姚力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4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