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学习不应只注重课文的字词、内容这些浅层的知识,更应该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求作品的内涵,挖掘作者的情感价值观,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引导,学习作家的精神品质,从而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语文教学;知人论世;作家作品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除了要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外,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此可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把基础知识作为讲解的重点,更要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熏陶和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文章的字词、内容的讲解就理所当然的成为重中之重。但语文学习不应止步于此,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前提下,更应该深思作品,探讨作者,思考我们可以从作者作品中学到哪些有益的东西,并且能够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知人论世的方法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当然孟子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后世将其发展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我们取其后意。要做到知人论世,就必须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等,这对我们深入理解文本、了解作者当时心境、探讨作品主题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背景的导入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课前,可以课中,也可以课后,无论是哪种方法,都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二、深入分析作品塑造的形象
  选进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经久不衰、历经考验的好文章,对我们来说都是一场视觉盛宴。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需要透过作品语言的描绘来体味形象的内涵。比如:两千多年前,在一个艳阳高照的五月初五,屈原披发行吟于汨罗江畔,黑暗的江底吞噬了他的身躯,朗照的大地却留下了他炽热的爱国之心和宁死不屈的高洁情操;年已古稀的烛之武迈着蹒跚的步伐,独自一人走向了敌国的军营,仅凭一己之力,不费一兵一卒就让秦国及时退兵;易水河边,萧萧的秋风吹卷了荆轲的衣袂,吹干了送行人的清泪,也吹起了每个人心中的热血,无论是烛之武还是荆轲,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这种不顾个人安危、视死如归、一心为国的举动怎能不让人动容;苏武被困匈奴十九年,最后被扔在了极寒之地的贝加尔湖边,漫漫十九年没有消磨掉他的斗志,反而让其愈加坚定回国的执念,茹毛含雪,手持旌节,那是一种怎样的傲骨,怎样的伟岸,怎样的坚贞!秦之末年的一场“鸿门宴”带我们走进了诡谲奇异、暗潮涌动的风云变幻中,我们为刘邦的委曲求全、知人善任点赞,更为项羽的刚愎自负、多疑寡谋而唏嘘。古往今来欲成大事者,如若自我寡谋,便要多听他人见解,关键时刻要能做到能屈能伸,方能成大丈夫;《氓》中塑造了勤劳善良的女子和薄情寡义的男子,告诫女子“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孔雀东南飞》中刻画了相爱而不能相守的焦仲卿和刘兰芝,他们的爱情悲剧让我们感慨,让我们痛心;一次普通的游玩经历,一次未竟的探洞之旅,一块倒在路边无人在意的石碑,却引起了王安石的注意,由眼前的漫灭的石碑想到古书的不存,得出学者要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由一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得出深刻的道理,这何尝不是一种深思慎取的精神呢?
  所以,语文课本里的课文不应仅仅用来教一些基础知识,或者简单的文本梳理,更应该注重分析作品形象的内涵。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为新时代的进步青年,尤其要牢固树立对祖国的热爱,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像无数的仁人志士一样,心中有国,时时为国。除此之外,中学生到了豆蔻年华,情窦初开的年纪,不免对爱情有所好奇,有所向往,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应成为一种避而不谈的禁忌,而应该和他们推诚置腹,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向学生传达一种正确的恋爱观,正确的婚恋观。
  三、拓展探究作家的人生态度
  当然作者本身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司马迁虽遭受极刑,仍完成历史巨著《史记》,致使虽隔着千年干枯的时光,太史公的文字,依然裹挟着热气腾腾的气息,还原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镜头;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几经贬谪,但他并没有屈服于逆境。或悠闲耕作于东坡,或悠然享受着美食,或悠哉泛舟于赤壁,儒家教导他经世济民,佛道引导他超然物外,造就了他洒脱、旷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杜甫,一生漂泊天涯,浩浩长江水上的一叶不系之舟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停留,困苦的生活压垮了他的身躯,但并未击垮他的精神,他这一生都在为民而愁,为国而忧;跨越千年来到了近代,湘江河畔的青年毛泽东,面对奔流东去的江水,红遍的远山,翱翔的雄鹰,不禁向苍天大地发出“谁主沉浮”的拷问,而这个人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青年志士們;鲁迅,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民族的战士,面对日益沉沦的山河,坚定抛弃医学,转而从文,以期通过笔下的文字来拯救麻木的灵魂,他有彷徨,他有迷茫,更多的是呐喊和呼号。
  这些作家、大家无一不在中国文学史的漫漫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要铭记的不仅是他们独一无二的作品,更应该牢记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闪光点,那种一心为国、洒脱、傲然的骨气就是最耀眼的明星,千百年来照耀人间,并且一直长存下去、亘古不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1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