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朗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朗诵是一种技能,是语文学习必需的手段,是各级教育的必然环节。如何有感情地朗诵是各个学校的语文教育者都在探索的事情,而进行有感情的朗诵也是大学生走向社會很好地开展交际的一种基本锻炼方式。首先概述语文教学中需要理解掌握的朗诵的基本手段和要注重的逻辑顺序关系,然后分析了进行有感情朗诵需要把握处理的技巧手段。
关键词:感情 朗诵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221-02
朗诵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能够锻炼行为、语感、表情、亲和力等融合交流的能力。语文教学要着重提升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朗诵技巧,锻炼演讲能力、沟通能力,为踏入社会后的社会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理解掌握朗诵的基本手段
朗诵要做到有感而发,既要深刻地理解领会要朗诵作品的背景及内涵,也要充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朗诵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含义。朗诵的能力来自于良好的语文功底,是语文有声阅读手法的情感化体现,是停顿、重音、语速、句调这一系列手段融合连贯的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
1.停顿
停顿指的是声音在语句与词语交叉混合中的间歇,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这既是句子结构组成的需要,又是人朗诵生理活动的需要,也是内容感情外溢效果的必需。从听者角度讲,是给出一个充分思考、领会、理解与判断接收的过程。
2.重音
重音是朗诵时对某些词语或是句子语调加重发音的现象,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语法重音是因句子语法结构安排需要进行的重读,和感情表达没有关系,位置比较固定。通常在句子里的谓语、动词后面的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动词后补语、名词前的定语、部分代词等需要重读,重音的强度不是很强,仅为结构需要。强调重音是感情重音,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突出某种特殊意义或是引起观众、听者等的注意而采取的特别强调性读音。在语句中没什么规律,就是根据需要灵活规定。
3.语速
语速是指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与音节之间的连接的松紧程度在朗诵中的体现。这个也没有特别的规定,也是要根据环境、表达的寓意等来调整。一般在激烈、欢快、紧张的环境下,语速要相对快速;庄重、悲伤、追忆、沉重等有伤感情节的;要采取缓慢的速度;在描述、叙述等情节中采取平速。
4.句调
句调也就是我们说的声调,大家一开始学语文就接触的高低音节。这个要根据普通话标准进行四音节朗诵。也是最基本的读音规律,属于标准通用性。
二、有感朗诵要注重逻辑顺序关系
朗诵时必须对朗诵的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即便是背不下来,也要做到逻辑思维清晰,主次重点了然于胸。要弄清作品中的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全篇的思想发展脉络,理清层次、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真体会和把握文章中事件、人物、景象等的主次感、并列感、对比感、递进感、总括感、转折感、因果感等多种感受。在朗诵时,要根据每句话的逻辑感赋予不同的语调、感情。灵活运用朗诵的四手段,让听众更加明白你所要传递的感情。例如大家熟知的词《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朗诵毛泽东这首著名的古诗词之前,应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作者及人物的身份,还有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及要传递的意义。根据这些来搞清楚诗词中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不能用一个语调去朗诵,应该逐句加强重音,把全诗情感的重点表达留在最后,着重体现诗人的豪情壮志。
三、有感朗诵要注意情景的呈现
情景呈现也就是画面感的再现,就是要将文章中所表现的情景,以一幅意念画面呈现在脑海里,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有感朗诵呈现出来,让听众听到这段朗诵能够联想到文中所要表现的画面。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整体构思划分全局感情的架构。情景再现指的不是单纯的自我精神世界的图画表现,而是在还原稿件描述的环境并将自身置于其中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稿件中的事物、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朗诵者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以支持作者的情感发挥,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并不断表达自身的态度、感情,追求与原来真实场景的高度吻合。例如千古名篇《水调歌头》,只有真正做到了情景呈现,才能体现那种情怀,然而很多朗诵者难以实现画面感。增强气氛没有错,但是要足够还原场景,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也就很难能成功朗诵。例如饮酒这个画面,有几个人见过古人饮酒谈诗的样子,让其朗诵个《水调歌头》就跟打仗一样,那样子恨不得把现场的琴都给掰成两截,千古名篇《水调歌头》分分钟变成“水煮割头”。这也是画面感的再现,可这与当时的情景相差甚大,当然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朗诵了。
四、朗诵韵律感需要正确划分节奏单元
音律也就是朗诵的节奏,这个节奏不是乐器敲打,也不是音乐节奏,而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外部呈现”。简单形象地说,就是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轻重缓急的有规律性变化。或是说:欲高先低,欲低先高,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轻先重,等等,这是为了完善我们在朗诵过程中的层次和对比,从而增强生动感人的内容的分量。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就这一句简单的话我们要做许多节奏上的处理。前后节奏的高低轻重把握不一样,感情就会差别悬殊。划分节奏单元可以很好地把握音律,帮助朗诵者找准停连的位置,攻破长句子朗诵的难关,杜绝停顿断句不当的问题。朗诵内容中每个语句的节奏单元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有四五个词语或词组。同时,要使朗诵具有韵律感,尤其是遇到朗诵内容长句较多的时候。功底不深的读者,很难把控朗诵的节奏。但是通过节奏单元的划分,能够将长句分解变短。这样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控制好音律,把握好节奏,读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使整篇内容读起来节奏、音律控制有度,让听者感觉感情丰富优美。
五、结语
朗诵就是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可以更好地还原文章的情感、景象等。生动形象的朗诵不仅能给听众带来愉悦的听觉体验,更有助于朗诵者、听众更好地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因此,语文教学中情感朗诵教学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学生的朗诵绝不能只追求内在技巧,要根据自己的节奏音律知识、情景画面感还原能力和谐地表情达意;二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多种读法充分融合贯通,锻练不同语境、不同情感下的朗诵能力;三是就“重读”这一点,语言本身也有规律,如“意群重音”“逻辑重音”“重点词语重音”等比较复杂,要从小培养,慢慢养成良好的朗诵习惯。
参考文献:
[1]符进叶.融媒体环境下朗诵教学模式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6):24.
[2]于鑫平.配乐对节目情感的作用分析:以《朗读者》为例[J].新闻战线,2018(8):78.
责任编辑:刘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36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