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有效课堂,优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佳
【摘 要】计算能力是数学大夏的“地基”,只有“地基”牢固,才能循序渐进的建成数学大厦。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应避免抽象和枯燥,打造充满生活气息、多样情境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提升计算教学质量。本文以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为例,就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以期能帮助学生打好稳固扎实的“地基”,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年级;数学计算;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是每一名學生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计算过程是一个以运算规律以及数和运算的意义为手段进行的一种较为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只有掌握了计算能力,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和相关理论概念,也才能够在往后更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当中循序渐进。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提倡算用结合、算法多样化。因此,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需要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们足够的重视,不断精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使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有情有趣,精彩纷呈,提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质量。
一、以情激趣,增强兴趣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学,有滋味地学。心理学也认为,教师创设一定的情趣,可以培养学生接受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怎样实现这一目的呢?以情激趣,是能使学生愉快学习、增强其学习参与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是对乘法算理的巩固,也是帮助学生打好连续进位乘法的基础,在教学笔算乘法时,笔者借助PPT呈现《熊出没》动画片中的熊大、熊二、光头强的人物剧照,让学生对剧中人物进行简单评价,情境本身极具矛盾冲突,人物个性鲜明,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对学生环保思想的教育。评价交流过后,呈现信息如下:面对光头强的砍伐,熊大、熊二开始植物造林,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它们很努力,每天种15棵,已经辛苦种植3天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面对这样的信息,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能水到渠成。
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桥梁。在教学中,把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各种情境之中,再从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之中抽离出数学模型,在“一进一出”间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也能感悟学习是生活的需要,实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自主构建,感悟算理
在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中,常常存在重算法、轻算理的不良倾向,不利于学生基本数学技能的培养。新课标倡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并能准确牢固地记忆吸收,从而提高计算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算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算理,强化算理,避免死记硬背,同时也能让学生计算起来有条不紊,提高计算的效率。
比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一课时,有例题如下:小明买了3次苹果共60个,平均每次买多少个?口算时,有些预习的较好的同学会把60先看成6,除以3,再将得数加上“0”,不会的同学也会很快掌握这样的方法。然而,为什么将60看作是6来计算的原由却没有几个学生能够准确表达的,缺少对算理的理解,只是对算法进行简单的模仿,算法也就成了无根之木。对此,教师应在此次予以追问:6表示什么?“6个十”。再出示课件图片:1根筷子和1双筷子;1片饼干和1包饼干;1双袜子和1打袜子,清晰诠释60看成6来计算的算理,然后再让学生来表达这样的转化和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既让学生经历了算法探索过程,也能有效渗透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
掌握并理解算法、算理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重视并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弄清算理,理解概念和法则,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才能在面对计算问题时选择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
三、以理促算,优化算法
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的确突出了算法的多样化,但也多少存在刻意追求的戏份。事实上,“算理”与“算法”应有效结合,算法既要“多样化”,也应得以“优化”,在多样化的算法中优化出最实用的算法,以理促算,优化算法,将算理与算法齐头并进,才能达到计算教学“知识与素养”并举的理想效果。
例如在探索不进位笔算乘法“13×3”的计算方法时,班级中出现了三种方法:(1)13×3=13+13+13=39;(2)13×3=10×3+3×3=39;(3)竖式计算(略)。可以看出,方法(2)更为简便,也是方法(3)的分步计算。教师可以借助一组草图将方法(2)和方法(3)中蕴藏的算理呈现出来,如:图片有39个红富士苹果,每个篮子装有13个,让学生根据方法(2)、(3)圈出每次计算的部分,最后把39个苹果全圈起来。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对算理的认识与理解从模糊到清晰,学生自主感悟算理,对算法的理解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为后面学生自学113×3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想方法是有差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教师应遵循学生个性特征,鼓励算法过程多样化,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四、时刻引导,培养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良好的计算习惯不容忽视。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教师应重视并深究其产生错误的原因,是由于对算理不理解、完成练习时不认真,还是由于粗心马虎造成的,分析原因,再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读题、计算后再检查的良好习惯。
比如,有学生会将“321×8”看成是“321×5”或“321×3”,导致计算错误;也有的同学会把运算顺序弄混,如80÷5+20=20,150÷3×5=10等。针对这样的错误现象,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让其它同学担任小老师进行批改并指出其错处,并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应养成“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良好计算习惯。再比如,有的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对“+”“-”、“×”“÷”数学符号看错的现象,导致结果错误。对此,教师应有意识的提醒学生在做完题目后要进行检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细心检查的好习惯。此外,还有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存在字迹过于潦草的现象,如“0”和“6”、“1”和“7”分不清,学习态度不端正,只想应付了事,不仅影响数学成绩,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教师应立即指出来,圈出数字,要求学生将整个计算过程重新书写。养成书写规范的好习惯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及至今后一生的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计算是严肃认真的,不能慌乱马虎,只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才能让计算能力稳步提高。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引导学生不断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总之,计算教学是基本数学技能教学,且贯穿于小学数学教育的整个过程。然而,计算教学不是单纯的简单的数字计算过程,而是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富有活力、童趣的学习环境,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培养良好计算习惯,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在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美纶.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157-158
[2]陈华英.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优化[J].黑河教育,2016,10:55-56
[3]宋书璐.提高小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园,2019,1:54-55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6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4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