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尊重互信,亦师亦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一個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在如何与学生关系处理好这一问题上,我将通过介绍一个案例来阐述这一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真诚;互信;沟通;尊重
  一、略带目的性的鼓励及宽容
  “这道题哪位同学会?”学生小A很快举手并作出了回答,而答案之后却是让人哭笑不得的一声口哨声。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竟然吹口哨!这着实让我和其他同学诧异!再看小A当时的表情,他完全像一个自我陶醉的表演者,甚至他认为这是对老师和同学们的馈赠!开学的第一节课,这位新生已经给我很深的印象了。
  他的敢于表现,丰富表情及幽默,常大家逗得哄堂大笑,意犹未尽。在体育方面,他也有不凡的成绩,在校运会中个人项目总会取得好成绩。所以,尽管他的成绩不突出,却有不错的人缘。纪律不错,又能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让我产生了让其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的想法。因此,对于有时他课堂上出现古怪的表现时,我也不会责怪他,都是微笑而婉转的教育。
  二、耐心开导收效甚微之后,我有点失去耐心
  第二学期,小A的表现却大大让我意外。
  “你是什么人,轮到你来拍桌子!”早读我一踏进教室就听到这个声音,是小A!学生们的表情都呆住了。发生什么事情我大概也能估计到,早读时间到,值日班干为让躁动不安的同学们安静下来,拍了讲台,本想维持秩序,却换来了小A大声的呵斥。我示意值日班干开始领读,慢慢地若无其事地走到了小A身边,让他到办公室来一趟。他很不情愿地跟我走。我问明了原因,他理直气壮地说:“他又不是老师,怎么可以拍桌子,我不服气!”我耐心地跟他解释,班干部作为班级管理者之一,他在必要的情况下是可以代表老师的意志的。我让他换位思考,想想自己平时在带领大家做运动时,也会对总做运动不认真的同学进行提醒,而如果这种好意非但没得到认可,还受到指责,感受如何?心里会恼火吧!随着他的嚣张气息在消失,我再跟他阐明当时情形下班长的无奈和难受,希望其做出道歉。 “好!”简短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希望。
  到了教室,我先做了简短的说明,小A便上了讲台,笑着说道歉,完了还让班长跟他握手。下面一阵欢快的笑声,刚才凝结的空气顿时变成轻松和悦的微风,吹进每个人的心田。
  我感觉到很满意,对于自己,能在当时控制好情绪,做出正确处理;而教育效果也显而易见,小A当面跟班长道歉了!
  好景不长,自此次事件后,小A的行为举止越来越不受拘束,课堂上经常要说话,甚至顶撞科任老师,被老师叫去写检讨,这件事我也像处理他顶撞同学时那样去跟他讲道理,他也没反驳。但是,课堂说话的现象却无改进。
  但我并没有改变思路,还是照旧只想讲道理。
  小A的心气越来越浮躁,还带了扑克牌到教室玩,扑克牌是禁止带到学校的。我已然失去耐心,当着同学们的面质问他,并让他写了检讨书,把事情也告知了家长。而小A辩解道,他只想娱乐一下,事情并不严重!我没有跟他交流下去。后面我又将他的座位调离经常要跟他说话的同学的座位,还跟他强调调座位是为了他们俩好,不要心生埋怨。我的严厉口气和小艺不服气的态度似乎把我们之前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彻底打破了,这让我陷入了沉思。
  三、自我反思
  学生对老师的做法持有不同看法,教育该如何继续下去?我自身是否存在哪些地方不足?
  第一,小艺的心理我是否有认真地去揣摩和理解?他虽在同学面前表现得嘻嘻哈哈,很放得开,但事实上是一个争强好胜,很在乎别人看法的人。在军训时,休息期间,教官让他和其它班一位同学进行50米竞跑,他输了,一个人躲在双杆边坐着发呆。有一次他要上台跟同学表演唱歌,大家都很期待,但由于搜索不到配乐,无法演唱,同学们一片失望声。他回到座位后也是一言不发,不再参与下面的活动。作为老师,我很清楚地看到他事前事后的表情。别看很多同学对他有点崇拜之情,其实他很容易被自己的心理击垮,心理课上的测试,显示他有交往的焦虑症,也进行了好几次的心理训练了。所以,他可能并不能真切感受到同学对他的喜欢,而是对他接收到的批评会非常敏感,郁结于心。对比第一学期的宽容,他一定很反感当众受批评,这180°的转弯,让他觉得很没面子。
  第二,我是否太刻意在追求教育的效果了而忽略了其抵触情绪?他之所以不能达成我的期望,其实是从一开始我就定位错误,小A即使在搞笑方面很有才能,但他并不适合去充当做榜样这一类的角色。我强加了自己的意志在他身上,但是他不知道,所以他一定很疑惑老师为什么态度大变,让他措手不及。
  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评价教育:一个学生被教师“改造”“转化”了,才能算是教育的成功。但是任何一个人的灵魂都是自由而独立的,只要在行为上不妨碍他人的生活,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信任,而不是人为去“塑造”别人的“灵魂”。重要的是沟通,“沟通”本身就是目的。[1]人与人的交往就是要愉快要互相尊重,师生之间也不能例外,需要亦师亦友。彼此做一个倾诉者,同时又是倾听者,师生双方都不要想着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同时又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新林,并且不知不觉受着对方的影响。教育的成功,也许正在这“不知不觉”之中,对教师来说,这样的教育成果更是一种幸福。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给教师的36条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209-2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58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