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弹性框架的定制化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大学学科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一些与市场关系紧密,对市场趋势反应敏锐的学科逐渐找到一些学科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工业设计学科在工科院校大背景下,常因为学科资历浅,研究内容纵向性不深,市场人才需求细分度高,面临重新定位的问题。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思考,应抓住学生能力培养的四个主要信道体系,通过灵活多变的模块组合使学生具备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 弹性框架;学科愿景;工业设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20-0077-04
  Industrial Design Course Cultivation based on Elastic Structure and Custom Module Strategy//JIA Zhen, CAO Man
  Abstract With the supply-side reform persistently affect university discipline education, some market sensitive subject gradually finds new thought to reform subject education.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with the engineering college background,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always facing the problem of superficial research depth com-pared with other engineer subject, and a constantly changing require-ment of subdivision talent, therefore, reorientation happening con-stantly. From the thought of supply-side reform, subject reform shouldbased on four main channel capability cultivation system, give stu-dents custom occupation design possibility with custom module and cultivation path.
  Key words elastic frame; subject vision; industrial design; talent training
  1 引言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迭代,人们对产品的审美属性、个性化属性、品牌属性、性能属性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些新增需求带来工业设计学科的大发展。不少工科综合类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以求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产品设计人才。
  从培养现状来看,工科工业设计教育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培养模式与艺术类产品设计教学框架较为雷同,人才在市场上与艺术类产品设计毕业生竞争并没有体现出明确且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是师资资源和课程结构与全国各大设计院校同质化,未能形成自身院校的办学特色,从而难以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思路。
  在课程内涵建设上,院校之间往往过度重视学科培养方式的同步化,导致开设课程同质化,进而导致人才素质同质化。此外,部分院校缺少独立办学思想,课程模式多采用拿来主义模仿建设,课程结构相互效仿,容易造成学科定位方向的模糊、学生学业工作量的繁重及目标不明确。这种希望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以减少风险的教学结构,可能会造成课业烦琐却缺少重点,表面上形成通才教育的模式,却无形中消耗了学生不少学习时间,难以形成差异化的学科核心竞争力。
  从供给侧角度看问题,学生即教育的产品,学生毕业即“产品”进入市场,无论这个学生毕业后是否在设计类行业工作,本科四年所学知识对他的认知结构应具备一定的塑造性,这个塑造过程与本科教育的培养内涵相对应,与本科教学核心素质培养定位相契合。那么,这个培养内涵和核心素质培养定位怎么确定呢?它和哪些要素相关?如何架构一个符合这种定位的培养框架呢?本文从培养人才的弹性框架出发,探讨学科发展要素和人才培养策略。
  2 源于教师学术理念的学科愿景
  学科愿景并不仅仅是通过调研获得的,很多学科在构建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总会四处登门拜访兄弟院校,寻找与自身资源背景构成相似的院校进行学习。即便找到表面看来比较相似的构成模式,暂时的相互借鉴,它能否保证在快速变革的市场中不落伍?这就不是调研学习能解决的问题了,且不说这种模仿会造成国内学科模式的千篇一律,更长远的它会造成学生能力专长的同质化,这种大批量的同质化才是就业焦虑和长期竞争力不足的根源问题。
  学科愿景的构建应该是本土化、民主化的,它取决于每所大学的本土资源,所在学科每位教师的学术愿景,通过师资体系内部的沟通、思辨、知识耦合凝练出最大公约数,学科愿景是师资资源知识结构耦合的结晶体。反观现实,教师的独立思考和自由思辨仍然存在滞阻,不少教育理论思想发表于论文,却在师资体系内部缺少传播,未能形成共識和可持续的贯彻,因此,师资团队的知识脉络未能充分耦合形成系统凝聚力,愿景也就容易搁置模糊化。在这个外部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风云变幻的时代,应挖掘师资内生力量,自由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术想象力,以师资为教育思想生产力,建构教育政策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同心圆格局。通过机会均等地为基层教师个体赋能,给予每个教师发展自己学术愿景的机遇,以生成多样化的学科生态环境,促进市场跟随型教育策略向创造市场型设计策略转变。   3 民主化管理促进学科愿景的交融
  民主化管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追求,民主的前提是教师是一个独立思考者,一个学科知识的精进者,一个在学科纯粹理性中寻找纯粹趣味的求知者。当教师把学科价值的提升当成一种追求,这种知识的精进便自动带来一种不断迭代的螺旋演进结构,而知识结构的迭代也必然会指向一个又一个新的愿景。这种由主观能动性带来的知识追求,以体验知识创造、实践创造为乐趣,将会是学科走向科学、走向生态繁荣的标志。
  师资管理的民主化是学科系统向更高阶提升的追求,在这个进程中,民主与科学作为觉悟基础导向了学术自觉自由,学术自由带给每位学术工作者学术愿景自由、科研周期自由、知识产权转化与获利自由。学术自由导向的学术生态多样化将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遇,自然也将解决人才产出同质化的问题;学术自由必然导向学术方向多样化、细分化、生态化,知识产出与市场转化更加符合价值规律。更多的学者愿意投入长周期、高价值、开拓性、探索性的学术研究,使学术愿景转化为学术战略。
  4 通过学科愿景自下而上凝练学术团队
  在一个师资系统中,教师的学术方向和研究方法会有差异、衔接、趋同三种关系。通过学科愿景自由组合,对应这三种关系,会有差异互补、衔接递进、趋同聚焦三种模式,也可以根据个人学术系统性选择独立方向进行学术研究,组成或团队或个人的产学研育生态。
  学科愿景促成知识生产的生态化。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带来全新的生产关系,它终结了农业社会单线层级式的生产关系,使各个生产要素無限自由地组合、融合形成新的生产力。一个微小的迭代创新可以很快在这个网络中普及,替代大量的人力、物力,给人带来更多的自由时空,使人们可以用更多的时间用于体验、探索和创造。在这个新的时代,应用型学科应回归价值原点去思考什么样的知识产出更容易转化为社会价值,什么样的人才更能够适应这个可为整个社会谋福利的市场经济。
  一个学习型的师资体系是动态的、主动的、可持续的,每位教师都将是某个人才培养路径的生态建设者和守护者。在这个信息获取逐渐扁平化的新时代,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教师本人的知识生态以及可持续的课程内容创新力。
  5 从学科信息通道构建人才培养核心素质
  从工业设计学科特点来看,它具有新兴学科的普遍特征,即随着市场需求而兴建,关联学科领域较多,但纵深度并不高;从工业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来看,它一方面在于提出前所未有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于通过可视化的造型、结构、虚拟界面解决人与机器的交互问题。因此,工业设计专业的思维输出信道聚焦在问题思维、设计思维、批判思维、整合思维、融合与平衡思维五大思维模式上;能力信道体现在造型设计、结构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系统设计四种设计创新素质上;直觉信道体现在快速表达、原型搭建、符号整合、移情整合四大格式塔信道上;社会适应信道体现为知识产权保护、产品经济学、市场营销、品牌管理、设计管理、设计创业等信道。
  在以上四大信道基础构建上,各院校根据自身实际师资资源有所差异和取舍,在学术专业方向上有所倾向,但总体来说,设计学科的核心竞争力都围绕这四大信道体系进行构建。
  6 根据市场导向形成人才信道模块差异化培养路径
  学科团队应形成一种可变通的人才培养师资结构,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相关模块进行连线组合形成差异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如图1所示,四种人才培养路径所对应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模块有所差异,但在思维能力培养信道上是全面覆盖的,也就是说设计教育的精髓在于通过本科四年的设计训练,使设计思维成为所培养人才的核心素养。
  从市场需求的变化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经济收入有限,对个性化设计虽然欣赏,但缺少付费能力。这一时期的工业设计主要体现在对成熟产品原理结构的继承上加入少许的渐进式改良,注重功能结构为主导价值的功能型造型设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个性化消费越来越热衷,进入21世纪,为了满足人们刚刚启蒙的个性化需求,产品外观造型设计兴起一阵热潮,这个时期的工业设计人才需求主要体现为能够通过造型推出个性化和具有亲和力的产品造型。
  进入互联网普及时代之后,人们的信息交互大幅度增加,人机界面设计需求大幅提高。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现在,此时,伴随着电子硬件的微缩化,产品形态越来越趋于轻薄、精致、一体化,于是工业设计的需求转化为人机交互设计和精致的质感设计。
  从不同时代工业设计的需求来看,变化的诱导因素主要来自科技的发展导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人机关系、商业模式变化,设计教育者需要通晓产品在适应市场变化中的进化方向,从而能够笼统地预期市场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方向,使这种市场敏感性成为设计教育培养指南。
  7 探索工业设计学科本位方法论,建构定制化培养策略
  工业设计学科虽然身处工科大背景,但它的学科内涵是文理交融的,跨学科范围广、自由度高,对于每个跨学科涉及专业,不适合系统性的全面讲解,而是应从学生兴趣、就业偏好出发,从问题导向、项目导向出发,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来激活设计能力。因此,工业设计教育在所在高校应争取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不要盲目对标其他工科科研标准、教学标准。应主张教师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互补的教学生态。学科应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定义相适应的发展目标,按照系统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学科创立初期,学生生源处于不稳定时期,应以课程内容建设为目标,通过课程引导学科兴趣,稳定生源;充实师资,凝练学科特色,培养学科生态。
  2)学科建设中期,凝练学科教育核心竞争力,应以造型课程为主导,发展学生想象力,设计表达能力,规范培养路径,稳定培养质量,初步形成本科学生在行业内就业的竞争力。
  3)学科建设中后期,以实践为中心,形成高质量的设计原型、设计项目、设计竞赛展示成果,具有国内工业设计办学影响力,在国内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4)学科建设成熟期,学科具备孵化设计产业的能力,学科科研具有较高的市场转化能力,不仅适应市场,而且创造新市场,引导市场潮流,学科毕业生具备全球就业能力。
  工业设计学科应在争取一定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形成定制化发展策略,搞清楚自身学科系统所在发展阶段,厘清几个重要发展指标的权重优先级,根据实际情况,优先发展能形成人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根据自身资源能力进阶,用市场检验学生培养质量,形成特色化、自主化办学生态。
  8 结语
  从全球范围来看,工业设计人才在全球企业市场的需求一直很稳定,优秀的人才供不应求。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虽然相比发达国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经历数十年的市场风雨和教育改革,从培养现状来看,高水平设计人才产出概率仍然比较低,未能形成稳定的适应市场细分需求的弹性人才培养策略,较少孵化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设计创业公司,设计师品牌仍然比较稀少,设计输出对文化创新、文化增值的作用仍然不够明显。不少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改革仍然在扁平的螺旋中循环试错,工业设计教育的前景依然广阔,但脚下的路需要一步一步走,在现阶段应集中资源夯实基础,树立教育以人才为品牌的价值理念,人才则以能否在行业领域内具备长久的市场适应力为评价标准,以此为导向,形成教育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贾振.工科工业设计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与培养定位探索[J].工业设计,2017(10):112-113.
  [2]顾亦鸣,曹玉华,汪隽,等.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5):13-15.
  [3]贾振.“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差异化创作思维体系的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5):133-134.
  [4]潘长学.潘长学:设计是不断以新知识系统解决不同场域的和谐问题[J].设计,2019(4):62-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1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