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伙伴+”:构建育人新范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往往疏远父母、老师,却热衷于同龄伙伴间的交往,对伙伴寄托了更多的情感期待和分享诉求。因而,这一时期的伙伴关系对初中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初中生人际交往不尽人意、伙伴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构建“伙伴+”育人范式,其目的就是通过优化班级建设、完善课程建设、立足课堂教学、丰富校园活动等举措,促进初中生人际交往,充分发挥伙伴关系在学习、生活中的影响力。
  关键词:“伙伴+”育人范式;伙伴教育;学校发展;初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1B-0021-05
  在初中阶段,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心理闭锁”现象,表现为疏远成年人,而愿意与同伴交往,对同伴倾注更多的情感期望和交往诉求。初中阶段的伙伴互动更加频繁、持久,伙伴关系也更加复杂。因而,这一时期的伙伴关系对学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6年,我们选取苏南7所位于不同地域、处于不同质态的初级中学进行了“初中生人际交往现状”的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和心理期盼。调查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2份。调查结果显示:94.9%的学生认为伙伴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是有帮助的;57.1%的学生认为知心朋友的关心会使自己产生安全感,让自己内心更强大;60.8%的学生心里有痛苦的事、61.7%的学生心里有幸福的事时,最想向伙伴倾诉、与伙伴分享;85.0%的學生希望父母、63.5%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像知心伙伴一样与自己无所不谈。但是,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际状况并不如孩子所期盼的那样。被试初中生普遍反映,伙伴交往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一是人际交往形式单一,网上交流成为孩子交流的主渠道,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越来越少;二是家庭、学校还没有意识到伙伴缺失对孩子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没有积极主动地为孩子搭建各种同龄伙伴互动平台;三是伙伴影响的积极因素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课堂内外学习、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仍然是主导;等等。
  一、初中生对伙伴的认知
  在调查中,有这样一题:“以‘伙伴对我的成长非常重要’或‘伙伴对我的成长并不重要’为题,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两题任选一个阐述,理由不少于三条,字数不少于200字。”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前者,他们的理由大致有以下五点:
  1.伙伴是情感分享的知己
  他们希望有伙伴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忧愁。特别是外向型学生,非常想和同伙分享快乐,并引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作为理由;同时,他们也不想把心事憋在心里,希望得到伙伴的倾听、分担和鼓励,使自己释然之后变得轻松自在。调查中,多数学生表示不能忍受孤独的折磨,说明他们有重视伙伴的情感倾向,认为朋友的关心会使自己内心更加强大。部分学生还谈到人的社会性,认为人是群居动物,通过交流增进情感也是很有必要的。
  2.伙伴是志趣相投的玩伴
  初中生往往和父母有代沟,有分歧,许多事情不愿也不能对父母说,有时即便说了也觉得是鸡同鸭讲,总是不能敞开心扉,顾虑太多。在学校里和老师交流有所顾忌。但是,向朋友倾诉可以毫无保留,完全放松。大家在同一个“频道”上沟通,还能在玩中学到好多东西。比如玩游戏、逛街、聊天、旅游等,还是和伙伴在一起有默契感,有依靠感,有幸福感,这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调查中,关于择友的标准,大多数同学都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来说明其价值取向是择优向善的。对朋友的劝诫,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可贵。
  3.伙伴是砥砺前行的学友
  调查中,学生表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也是自己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结交一些好朋友能帮自己健康成长,可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我。朋友不仅有助于自己知识的获取,更能让自己的情感得到慰藉。有同学就觉得和优秀的学生交往能够快速提升自己的成绩,因为心中有榜样,有参照的对象;朋友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优点,也能照出自己的不足。有同学反映与老师面对面有紧张感,不如伙伴交往效果好。
  4.伙伴是困难共担的挚友
  伙伴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困难、渡过难关。有学生认为自己内心较阴暗,有负面情绪,有自虐的想法,甚至莫名其妙地有轻生的念头,但一想到有朋友劝解和分担,就最终越过心理的难关,走出自卑的阴影;有学生认为患抑郁症的原因就是缺少倾诉对象,所以难以走出心理困境。在初中阶段,学生遇到的困难更多集中在学习上、心理上,相对而言,心理上的困难更多些,这些困难的解决就显得更为重要。
  5.伙伴是合作共进的对手
  有学生觉得有了朋友间的竞争,学习更有劲,更能增进友谊和感情。有些事情需要合作协调,这又能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有的同学认识到优势互补才会产生强大合力,而且欣赏对方有助于自我的不断完善,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他们还认为伙伴、朋友的竞争还有助于自己塑造自我形象。这说明学生认识到了伙伴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才会以更主动、更开放的心态悦纳伙伴。
  初中生对伙伴作用的积极认知与生活中伙伴缺失的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反差,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二、伙伴对初中生成长的影响
  伙伴对初中生成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伙伴关系的形成对学生自我认知、品德发展、文化学习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
  1.伙伴对初中生自我认知的作用
  初中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自尊心增强,渴望个性独立。伙伴关系的确立是明确和提升自我认知的基础。主要表现为:一是初中生更看重伙伴对自己的评价。上了初中,孩子们的独立愿望更加强烈,更愿意与同龄人交往。于是,他们经常在生活、学习中寻找性格相投、志趣相合的伙伴。亲密的伙伴关系是初中生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序曲,是孩子自我角色认知、定位的基础,为孩子自我角色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二是社会背景、家庭文化和个性特征相似的伙伴,更容易具有较为一致的价值观,保持彼此自我认知的稳定和独立。三是伙伴间的接纳和互动,强化了学生自我存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增强“自我认知”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2.伙伴对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在初中生品德发展过程中,伙伴的影响比父母、老师的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首先,伙伴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因为良好的品德就是处理他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基石,当学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时,才能顾及他人的利益和想法。当学生意识到代表社会利益观点和期待的他人存在的合理性时,这种观点或期待才能被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其次,伙伴互动是学生道德认知和内化的实践平台。伙伴互动对学生来说就是真实社会生活的主要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学生能得到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反馈。为了获得伙伴的接纳、认可,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按道德准则改善、矫正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个体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再次,伙伴互动促进学生自律意识的增强。儿童的道德行为都是从他律走向自律的。成人的他律只有转化为学生主动自觉的自律,学生才能真正修炼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伙伴交往是道德准则内化、自律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实现彼此尊重的前提。
  3.伙伴对初中生文化学习的促进
  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人-我”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课堂内外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其中,良好的伙伴交往是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前提。一是伙伴是由志趣相投、个性相近的同龄人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伙伴关系超越一般的同学关系。伙伴的帮助、评价与影响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密切的伙伴关系对学习起着积极作用。二是不同学业水平和生活经验的伙伴在一起合作学习,知识与能力的差异就成了相互学习的重要资源,特別是伙伴的“默会知识”就会在互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彼此的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是伙伴合作学习时,不但把知识与能力教给同伴,而且还把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方式方法也教给了同伴。更重要的是,伙伴用学生立场、学生视角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同伴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四是建立在伙伴关系基础上的学习共同体,基于相同的目标和需要,学习活动会更加自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4.伙伴对初中生社会适应的调节
  初中生的心理是一个矛盾体,交织着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与依赖。一方面,他们渴望摆脱成年人的约束,渴望独立,渴望尊重;另一方面,他们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准确看清社会问题的水平,以致他们的观点、意见常常被成人漠视,被社会排斥。这样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出现融入社会的障碍,孩子沉湎于“小我”中不能自拔,导致“自闭”;二是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独有的思想方式闯入成人社会而被排斥。一句话,初中生都面临许多社会适应问题。伙伴交往不仅能消除初中生“心理闭锁期”的障碍,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互动的平台。伙伴间的特殊关系,让孩子在彼此交往中,慢慢认识自我、尊重别人、学会自律、控制情绪。初中生的伙伴交往,成了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缓冲带、接驳器,为孩子顺利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伙伴+”育人范式的建构
  “伙伴+”育人范式就是将伙伴影响与课程、教学、活动、评价等教育要素融合,学生在与伙伴互动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技能、养成习惯、陶冶情操、提升品格、学会合作的育人范式。学生不仅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对于同伴而言也是教育者,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伙伴+”育人范式将这些资源引入教育的全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1.“伙伴+”在班集体建设中张力尽显
  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在班集体各种活动中,学生往往被归到不同的群体,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受到不同的期待,得到不同的体验,收获不同的成功,这对学生社会性的发展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伙伴互动主要落脚在班级自我教育管控能力的提升,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离不开伙伴的监督、评价、包容。实践证明,一个自我管控力强的班集体除了有共同的班级愿景、完整的班级制度、活跃的班级组织外,一定有顺畅的伙伴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聚焦集体更要尊重个体。集体意识不是在教师的刻意经营下形成的,而主要依靠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以他们的方式构建。一切独立于班集体的伙伴关系是没有教育力的,班集体建设缺少真正的伙伴关系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其次,要完善制度更要培育文化。只有制度建设,对于初中生管理与教育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从他律到自律的蜕变源于制度约束,成于伙伴影响。“伙伴+”视域下的班级文化培育,要有利于伙伴关系的建立,要促进伙伴影响,让学生的成长在伙伴互动中实现。
  再次,要优化活动更要促进交往。学校大多数活动的开展都基于班级,要优化班级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式,从而促进学生互动,让伙伴影响充分发挥出来,不让一部分学生当“看客”。
  最后,要关注弱势更要发展特长。交往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不等于没有智慧、没有特长、没有优势、没有思想。所以,在学生交往过程中,需要教师更加关注和培养弱势学生的交往习惯和能力,要在活动中引导大家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主张。
  2.“伙伴+”在课程建设中魅力无穷
  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学生在知识、技能、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因此对课程的校本化改造与优化,落脚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伙伴关系的形成,利用伙伴影响来提升课程的实施水平”上。推进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建设,即将知识的内化、技能的训练、习惯的养成、思维的发展寓于学生制作某一个特定的“产品”或完成某一项特定的“任务”的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陶冶情操、学会合作。
  项目学习实质上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引入到学科教学中来,把抽象的概念构建和规律探究与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或制作一个“产品”联系起来。项目学习就像师傅带徒弟一样,充分利用学生能力水平和知识背景的差异,让有经验的学生带领经验相对匮乏的同学,一起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会由教师这个“师傅”出面来点拨,教师的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统筹全局、暗中引导、画龙点睛的作用。事实证明,个别学生的能力优势可以成为伙伴的学习资源,这些学生成为伙伴课程的建设者或推动者。通过课程建设将“伙伴+”融入课程建设,旨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性、协作性、整体性,体现出“伙伴+”在课程建设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建构性,有力推动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而“伙伴+”将成为项目学习更大的推动力、发展力。   3.“伙伴+”在課堂教学中动力十足
  在课堂教学中,整体推行的小组合作学习,让伙伴影响渗透到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在数学和外语这两门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的学科的教学中,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将学生组成不同层次的“学习群”,确保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大家都有机会进步。主要表现为:
  一是学生的独立性得以增强。合作学习是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通过相互交流,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参与共同感兴趣话题的讨论甚至辩论,逐步培养学生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的优秀品质与辩证思维。
  二是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突显。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更多的机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他们的主体地位获得极大的肯定与提高。分层走班授课,更有利于学生融入适合自己的群体中间,得到同学、伙伴的接纳,在活动中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及时得到同伴的帮助和褒奖,获得更多的自信和自尊。
  三是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得以提升。学生处于群体之中与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活动,让自己更合群。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乐意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促进了他们社会性、适应性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通过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广度和深度,进一步促进学生社会化交往程度和能力的提高。
  四是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得以保证。分层走班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一个用“儿童立场、儿童视角、儿童方式”接收新知识、新信息的时空,学生之间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在同学交往中实现彼此影响。在一个小的环境中,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会自然而然地去思考、讨论,寻找自己的答案。伙伴的帮助、伙伴的评价激发了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为了小组的荣誉而提出自己的见解,贡献自己的智慧。新知识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和主动思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4.“伙伴+”在校园活动中活力四射
  相对课堂而言,校园活动的活动空间相对开放,活动时间相对灵活,活动方式相对多样,活动内容相对丰富。创设一个民主的、宽松的氛围,放手让学生来组织、实施、推进校园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经验在活动中的彼此影响,以及学生间伙伴关系的逐渐形成。“伙伴+”校园活动在组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平等。平等是教育民主的基础,在活动中应该注重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学生自组织和教师微调整相结合的方法,促进优势互补的活动群体的形成,挖掘每位学生在活动中的潜能。学生根据他们的能力、爱好去选择伙伴,形成群体,群策群力去完成任务。任务项目一定要多样,让不同性格、特长、能力、兴趣的学生都有选择的机会。在活动中,要降低成人的地位和影响力,教师要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学习,同时用自己的学习态度去影响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是参与。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来,校园活动的主题可能是严肃的,但是形式应该是活泼的,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一方面要注意活动的要求不能定得太高,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也不能定得太低,否则没有挑战性,无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另外,学校要围绕主题分解任务,设计子项目,学生群体活动时同样要细分任务,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
  三是自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活动主题,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也要加强对学生的规则意识的训练,从而实现学生行为自觉、自省。校园活动要克服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教师可以把活动的设计规划、组织实施、展示评价放手交给学生操办。
  四是宽容。教师千万不能站在成人的立场去看待学习自主活动,评价学生行为。学生所做的一切合理的事,尽管可能想法很幼稚、行为很唐突、结果不尽如人意,都应该得到允许、尊重、鼓励和保护。同时,教师的宽容行为也要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学会倾听,学会赞美,学会以婉转的语言来提醒伙伴,学会用真诚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想法。宽容对于孩子而言也是一种需要训练的处世态度。
  总之,伙伴及伙伴影响,在学生校内、校外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社会进步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包括人际交往方式、课堂教学方式等,人们忽视了身边的伙伴对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我们重提伙伴在育人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伙伴影响来丰富课程样态,优化课堂教学,丰富校园活动,建设班集体,改进教育评价,重建师生关系,其目的不仅仅是使我们的学校教育返璞归真,更是期待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伙伴+”的研究走向深入,融入育人实践,成为教育的新视角,使初中教育无限增值。
  责任编辑:杨孝如
  “Peer+”: Creating a New Paradigm of Education
  YANG Yongcheng
  (Wujiang Experimental Junior Middle School, Suzhou 215200, China)
  Abstract: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adolescence tend to be estranged from their parents and teachers but like to interact with their peers. Meanwhile, they are likely to put more emotional expectations and sharing on their peers. Therefore, in this period, peer relationships are indispensable for their growth. Howeve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s unsatisfactory for the indisputable fact of lack of peers. The goal of 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al paradigm of “peer+” is to promot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fully realize the influential power of partnership in learning and living by means of optimizing class construction, improving curriculum designing, focusing o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nriching campus activities.
  Key words: “peer+”; educational paradigm; peer education; school development; junior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40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