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孔子曾经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学诗可以增添多种情感,丰富自己的人生。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讲,诗可以化解块垒,平衡心态,消释不良情绪。因此,引导青少年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诗歌的精神内涵,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诗歌诵读;再现情景;体会情感
  诗歌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每册书各有两单元涉及古诗,共选取十首,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诗歌高达五十首。也就是说,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地位至关重要。而该如何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则是各个语文老师所应该考虑的问题。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时时吟诵,才能体会其中真意,而诗歌教学也恰恰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为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谷建芬老师创作的儿童歌曲《读唐诗》可以推荐给老师们,孩子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感受到唐诗的美妙,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形成“未成曲调先有声”的课堂基调。演唱儿歌后顺势导入诗歌新课学习。
  一、读诗,扫清语音障碍
  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古诗词的篇幅大部分都很短,但由于时代久远,古诗文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语言障碍。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克服障碍。读古诗文最基本是读准字音,明晓句读。教师要帮助学生扫清语音上的障碍,特别是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读音。如《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而不讀“jiàn”。《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骑”读“jì”不读“qí”。此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鹿柴(zhài)》、单(chán)于等要读准确。
  开始教学时,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让学生在琅琅上口、优美动听的朗读中,初步领略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产生听觉上的愉悦感、美感,让学生沉浸于美好的艺术享受中,从而引起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古诗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想象、体会、理解内容,从小便培养良好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及习惯。
  二、读诗,再现诗歌情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词往往就是一幅妙不可言的图画,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如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我配上凄凉幽远的古筝曲,先自己深情并茂地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听,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思维空间,把学生带进对江南美景的自由遐想世界。接着再让学生扮演诗人的角色,配上音乐反复动情美读。最后引导学生畅谈自己仿佛看到的、听到的,借助想象化语言文字为生动的画面,还原作品当时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又如,李白《早发白帝城》全诗运用夸张手法,以轻快的笔调描述了长江轻舟之快,景色之奇,充分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课程学习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儿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及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本课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审美情趣。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所以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形式十分必要。课标对二年级学习古诗的要求是“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我们不能随意拔高要求。结合课标精神,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认3个生字,学写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还、朝、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读诗,体会诗人情感
  读诗,是读者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审美过程。读诗是表情朗读,目的是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诗人写诗,设身处地,书写所见所闻,抒发所想所感。读者也就必须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升华。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诗人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对古诗的熟读背诵,丰富了古诗文的感性知识,在吟诵之间,化课文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对文言词语从感性上的认识,发展为感情上的感染,进而提高到理性的感知,通过对古诗词语的揣摩、体味,不但明其意,而且感其情,不但在小学阶段就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更是提高了学生对古诗文的认读能力。当学生的文言语感和对古诗文的认读能力增强了,就可以在中学阶段突破古诗文的句读关,从而产生正确理解古诗文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37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