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本土特色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的典范之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卫波

  摘 要:由黄霖、李桂奎等共同撰著的《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是一部中国本土特色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的典范之作。该学术著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立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文本元典;二是立足于中国古代小说文本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三是“时间”“空间”及“节奏”三大范畴理论体系的建构;四是理论体系构成要素的逻辑关联与系统分析。该著作不仅显示了中国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成绩,更对如何构建中国本土叙事学理论具有方法论的指导和学术范式意义。
  关键词:《三维纶》;叙事理论;本土特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1-0102-04
  以西方小说理论作为参照和借鉴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是现代意义上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开始和重要標志。西方小说叙事学理论的汲取与运用一直是中国叙事学研究及理论构建的重要路径。从最初的对西方叙事理论的介绍到运用,分析解读了中国古代小说文本到意识,有目的地根据中国固有的文学资源和话语形式,尝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叙事学理论,西方叙事理论对中国叙事学研究的影响从来没有停止过。那么,如何在与西方叙事学理论的对话下,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叙事学理论,一直是学界不断热议和关注的论题,并且也产生了诸如杨义《中国叙事学》、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等一批相关研究成果。黄霖、李桂奎、韩晓、邓百意共同撰著的《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也是一部研究中国本土特色小说叙事理论的典范之作,其不仅显示了中国叙事学研究的重要实绩,更对如何构建中国本土叙事学理论具有方法论的指导和学术范式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这本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引领和典范作用,从而推动中国叙事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以下简称《三维纶》)是著名小说研究者黄霖先生带领他的博士李桂奎、韩晓、邓百意历时七年时间完成的一部学术著作。这部学术著作选取“时间”“空间”“节奏”三大叙事学重要范畴,并以此入手来探讨中国古代小说与小说论的内部规律,从而尝试构建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理论体系。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时间论”,分为八章,前六章为综论,在对中国小说时间研究回顾的基础上,借助于现代叙事学批评的时间视角,立足于中国传统时间文化和理论资源,从“天时”“四时”“百年”等传统时间观念出发,探讨中国古代小说在时间上不同于西方小说的整体叙事特征;然后从时间统筹、时序倒错及时间调控等视角切入具体论述了古代小说叙事的“账簿式”“历时式”“追溯式”“预言式”“变形式”等多种叙述模式。后两章为个案研究,以《水浒传》《聊斋志异》为例,从具体文本解读出发探讨古代小说时间叙事的典型现象“夜化叙事”的基本形态以及审美功效。中卷“空间论”,分为七章,也是在总结和回顾中国小说空间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立足本土哲学思想和文化特质,深入阐述了古代小说空间的哲学渊源、构成要素、构成特点、表现方式、超现实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关联以及空间叙事的基本单位(场景)、艺术机制、思想内蕴等诸多问题。下卷“节奏论”,分为六章,同样先梳理总结中国小说节奏研究现状,然后以此为逻辑起点,选取小说节奏的速度表达机制、力度表达机制、宏观调控机制以及节奏美学为基点用严密深入的论证尝试构建中国古代小说节奏理论的本土化体系。
  从本书的基本内容来看,尝试构建中国本土特色小说叙事理论体系是本书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本书自身特点和价值所在。具体来讲,又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文本元典
  立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文本元典,把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抽绎和论证落实到扎实的文本阐释和精到解读上,是《三维论》一书最为突出的一点,从而也保证了理论论证的坚实性和科学性。纵观全书,无论是《时间论》《空间论》还是《节奏论》,作者都能时时注意回归到小说文本,从一部部鲜活的小说作品中进行叙事理论的抽绎、提炼与论证。这些作品文本范围宽广,既有《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金瓶梅》等经典小说作品文本,也有《洞冥记》《神仙传》《异苑》《述异记》《女仙传》《纂异记》中不为人熟知的故事文本;著者在论证某一观点时,对志怪、传奇、话本、章回等各体小说文本广为征引和深入解读,从而使理论观点的成立与论证都具有坚实的支撑。如上卷“时间论”第六章《时间变形与时速调控》中,为论证中国古代小说中“仙境时间被压缩、捶扁处理”的叙事特点,作者先从六朝志怪小说中遇仙故事为例,先后例举东汉郭宪志怪小说《洞冥记》东方朔在紫泥海边逗留一上午,人间经历一年的故事、东晋葛洪《神仙传》卷六《吕恭传》所记吕恭故事中的仙凡时间比例拉大、刘敬叔《异苑》某人观二翁相对橒蒲而烂马鞭的故事、任昉《述异记》王质观童子数人下棋而烂柯的故事、刘义庆《幽明录》中刘晨阮肇遇仙女留恋半年回乡而人间已历七世的故事以及《女仙传》中年长母亲服用神药得以返少而年轻儿子不肯服药走路赶不上母亲的故事,以诸多的同类故事文本来印证这种捶扁性的变异时间观念在六朝志怪小说中之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同时,著者并没有止步于此,接下来论证的笔墨又延及到后世小说文本中这一现象的存在:从唐代皇甫氏《原化记》、李玫《纂异记》、段成式《酉阳杂俎》、徐铉《稽神录》一直到明清《西游记》《聊斋志异》等相关作品文本的解读分析,都使最初的立论坚实而富有说服力。这种或从作品中抽象出理论或用作品来印证理论的论证可以说是整部书的丰富血肉,弥漫在该书的各个部分和角落。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种宏观综合性地立足文本的解读之外,还有具体入微的个案式的研究。如上卷《时间论》中的七八两章,作者以经典小说作品《水浒传》《聊斋志异》为例,对中国古代小说中两种风范的“夜化叙事”进行了个案研究。所谓“夜化叙事”,指的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所特有的“时间夜化”叙事特点,具体来讲就是把“揭竿而起、军事袭击、男女恋情、狐鬼出没以及男盗女娼、偷鸡戏狗之事”的时间设置为“夜间”,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在时间叙事上最具有本土特点的表现,本书作者就以此为中心,对《水浒传》《聊斋志异》的“夜化叙事”形态以及特效进行了独到分析和解读。如对《水浒传》中“夜行”叙述、“夜走”叙述、“夜闹”叙述、“夜战”叙述等夜化叙事形态的总结归纳,对《聊斋志异》中用“灯前月下”“灯光月色”“灯昏月暗”所营造的神秘感、朦胧美、恐怖境等叙事特效的阐释,无一例外都将作品文本中属于中国小说精神传统的那种精细微妙的美感和味道都一一揭示出来,这种对作品文本的洞悉和深入肌理地剖析确实是本部著作最为凸显的特征。   在以往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研究中,常有的一种研究弊端是文本解读只是为了图解西方叙事学的某一理论与观点,并非解决文本阐释的实际问题。如研究者往往按照西方叙事学理论择选出固定的解读路径:对任何一部作品的文本解读几乎都是从叙事题材、叙事视角、叙事原则、叙事时空、叙事功能等若干早已归纳好的主题出发,进行机械地比附与套用,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割裂文本地倾向,另一方面因缺乏更针对性的具体批评而无法揭示出属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本然性质的东西,而只能沦为西方叙事学理论的附庸。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警醒。《三维论》很好地克服了上述研究流弊,真正立足于中国古代小说文本元典,以作品中心论立场,对西方叙事学理论的借鉴只为解决文本阐释的实际问题,因而才能真正深入文本内部,揭示出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本质特征。
  二、立足于中国古代小说文本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
  任何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的,中西方小说本质的不同也是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在文学作品上的反映。要真正揭示出中国小说叙事自身的民族特色、本土特色以及这种特色的形成原因必须回归到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方能恢复文本与作家的历史面貌,使作家、文本、历史、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脉络等得以呈现,从而使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获得更为扎实的本土支撑。显然,《三维论》也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如上卷《时间论》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各种时间构建方式和经验进行阐释时,紧紧围绕中国传统时间文化为立论的基础和依据。特别是本卷第二章《传统时间文化与小说叙事特征》作者把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时间表现与描述均放置在中国传统时间文化的视野中,在对中国人及整个民族所形成的“时与事并”的时间观念、对时间运行的情感经验以及时运观念等时间文化的归纳中,阐释了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时间的物态化倾向、“时与事并”的叙事规范、“时期循环”的叙事结构以及“宿命化”的叙事定向等一系列鲜明的本土特征。中卷《空间论》同样立足中国本土哲学思想和文化特质,来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空间的构成要素、构成特点、表现方式及叙事功能。第二章《古代小说空间的哲学渊源》作为本卷论述的逻辑起点,作者以广博的学术视野,丰富的文献材料来考察中国古人的空间意识,并总结出其与时间意识关系密切、与社会人生息息相关、具有相对性与综合性的特色。这些本民族空间观念与文化的溯源与发掘正是中国古代小说空间叙事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不对此进行阐明不足以触及中国古代小说空间叙事的本质和特点。显然,作者对此具有明确的意识和追求,从而也使本卷对中国古代小说空间叙事理论的本土化体系的构建具有更为扎实的理论根基与支撑。下卷《节奏论》也是秉承民族审美文化以及在此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以和为美”节奏理念对中国古代小说节奏影响的原则,力图寻求根植于中国传统审美思维中的古代小说节奏表现特点。本卷第六章《中国古代小说节奏美学》集中探讨了这一问题。作者首先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节奏演述的单一线性推进特征,又从刚柔共构、动静共构、顿续共构、疏密共构、以和为律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小说的节奏调控辩证法,这些都是立足于中国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才得出的贴近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实际的理论观点。
  三、三大范畴理论体系的建构
  一直以来,我们强调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现代转换和阐释。所谓现代转换和阐释一大要义就是改变传统理论研究的感悟式、即兴式地特点,以充足的理论自觉、严密的逻辑勾连以及严谨的术语范畴构建起一套经得起论证的理论体系。《三维论》对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理论的体系化构建做出了可贵尝试。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资源丰厚、材料众多、现象复杂,如何整合这些资源材料,如何统御纷繁复杂的叙事现象,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这是摆在诸多学者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考验的是研究者的理论智慧和思辨能力。《三维论》的著者采用范畴建构体系的研究思路,通过选取古代小说与小说论中最具典型性和根本性的三大范畴——“时间”“空间”“节奏”,在各自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逻辑层面建构起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内,分开来看,“时间”“空间”“节奏”三大范畴各自有自己的理论内涵、研究内容、研究历史,自成一体,于是分别形成了本书内容的三大组成部分;合起来看,这三大范畴又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时间与空间从来都是共存与统一的,而节奏本身又包含着时间、空间元素,三者交相呼应,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的严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正如著者所预期的那样不仅“做到了纲举目张,便于人们从现代视野来关照中国古代小说论的整体面貌”,还“进一步冲撞了小说研究中的所谓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框架,初步趟出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子”和研究范式。可以说,本书以范畴构建体系的研究思路和实践很好地实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理论条理化、体系化的学术目标,更对未来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方法论的示范意义。
  四、理论体系构成要素的逻辑关联与系统分析
  《三维论》不仅从宏观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体系内部每一部分的构成要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并充分重视各构成要素的系统分析,这些都很好地促成了本书体系化的生成。还以上卷《时间论》为例,著者以传统时间文化、叙事时序、叙事时速以及“夜化叙事”等要素共同构成本部分古代小说时間研究的体系,第二、三章《传统时间文化与小说叙事特征》《天时、人时与叙事架构》是关于时间观念的“道”论,是宏观研究,总体把握;后面几章《头绪、次序与时间统筹》《追溯、语言与时序倒错》《时间变形与时速调控》及《水浒传“夜化”叙事及其特效》《聊斋志异“夜化”叙事及其特效》则是从古代小说时间叙事之“技”的层面进行的分析,是微观审视、个案分析,由“道”而“技”的逻辑关联不仅使各部分之间的论证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更见出本书的学术章法与写作笔法之严密。另外对叙事时序、叙事时速等构成要素的分析,也都讲求原始察终、层层剥笋式的论述线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中国古代小说时间研究体系的系统分析。他如《空间论》《节奏论》也是时时观照各理论体系构成要素之间逻辑关联,处处以严密的论证和分析而推进,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黄霖先生多年精耕于古代小说研究领域,致力于构建中国本土特色的小说理论一直是其秉持的学术理念和不懈的学术追求。其曾经在《中国小说写人学》之序中说:“我一直在想,研究中国古代的小说与小说理论时,是否能走自己的路,探索与总结一种立足本土的而不是照搬或套用西方的理论呢?”《三维论》可以说是黄霖带领其学术团队践行这一学术理念的产物。其在本书中所体现出的立足中国小说文本原典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等根本原则,着力于构建中国小说叙事理论体系的研究思路,相信对当下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以及中国本土特色叙事学研究必将有着很强的方法论指导和学术范式意义。
  (责任编辑 徐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9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