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核心素养下思想政治活动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爱华

  摘 要:活动型学科课程有助于培育核心素养,同时对于教师及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为例,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课程实践与成果,探讨如何在活动型课程中取得最大效度。但课堂总是留有诸多遗憾,借助活动反思,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趋利避害、优化设计。
  关键词:金字塔学习理论;活动型课程;效度;期望
  金字塔學习理论认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如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的学习效果大多在30%以下,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后者这种现代学习方式与我们所倡导的“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之外,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提高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但活动型学科课程“要防止表面学生活动热热闹闹、却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虚假学习,又要防止以机械记忆和反复操练为主、缺乏深度思维加工的浅表学习”,那么如何设计与实施,才能保证活动效度能够达到最初的预期呢?相信这是困扰许多想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的教师的难题。笔者以“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为主题,尝试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课堂成果,结合教学实践,构建活动型课堂,谈谈活动设计、实施等方面的思考和体会。
  一、 基于学生实际,设计活动流程
  (一)活动背景
  为何会将“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开设成活动课?原因有三,其一,很多学生带着好奇心提前阅读了《生活与哲学》,但怀着挫败感将此书束之高阁,他们还未欣赏感知到哲学的魅力,却先产生了畏难心理,如何激发他们学习哲学的热情和兴趣,让哲学从“高大上”“冷冰冰”变为“平易近人”呢,活动课是最好的选择;其二,在笔者以前读高中时,虽在学完哲学后能够深切感受到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但学习的过程却是枯燥无味的,从教之后特别希望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有所启发;其三,活动课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新教师的笔者也能在一次次的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不断完善与挑战自我。
  (二)活动设计
  根据活动主题和活动准备,活动设计流程主要有以下三个环节。
  1. 学生展示
  主持人上台发言并宣布活动开始(3分钟以内)—各小组代表上台演讲(每组5分钟以内)—各小组一分钟讨论时间—进入答辩环节(8分钟以内)。这一环节时间比较紧凑,且安排两个学生严格把控时间,一是课堂时间有限,二是让学生学会在有限的时间输出自己的想法。另外答辩环节是十分必要的,既是一个思想碰撞的看点,也是提高其他学生积极性的有效举措。
  2. 分数计算
  此时播放《哲学有点甜》视频(4分钟以内)—主持人公布获奖小组,代表发表获奖感言(4分钟以内)。《哲学有点甜》这一视频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拍摄的,虽然中间有一些生僻晦涩的哲学用语,但歌曲轻松动听,带给学生的感染力是普通语言无法达到的。
  3. 教师总结
  布置“你心目中的哲学”和“说出你对本次活动的感受或建议”的书写作业(5分钟)。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于无向处指向,于无路处指路,于无疑处生疑,于无助处支助,于无光处点灯,于止步处鞭策”,因此教师总结是很有必要的。至于作业,既可作为本次活动课的结点,也可作为下一堂课的开端,还可以使教师了解学情,进而改进之后的活动课程设计,任何时刻都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
  二、 立足课堂成果,明晰活动效度
  (一)目标达成度
  崔允漷教授提出好课的标准为让学生的学习增值,即:动力值,激发兴趣;方法值,习得方法;数量值,增加知识;意义值,感受价值。受其影响,这成为笔者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位于苏州市的一所乡镇高中,学生基础较差,对于获取知识没有强烈的兴趣,能力也未得到有效培养,如发电子邮件、做PPT这种常见的技能也都没有掌握。这是我们所举办的第四次活动课,这次所达到的效果是超出想象的:在面对一个全新领域时,学生掌握了搜集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在集体的你来我往中学会了任务分工和权衡利弊;在制作中习得了各种软件技巧和流程;在表达中感受到了换位思考和逻辑思维的重要性;甚至还懂得了感恩,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不易。
  (二)学生参与度
  课堂活动既是个体活动,更是一个集体活动,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因此学生参与度也是衡量一节课效度的标准之一。在活动过程中笔者运用了诸多技巧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建立QQ群监测群内活跃度,演讲代表通过“包产到户”分配任务,获奖小组发放“免罚金牌”等。不可否认的是,与以往相比,此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组员积极“认领”任务,如帮助代表查找资料,确定PPT主题,提各种建议,做PPT等。很多学生在晚上十一点之后还在讨论演讲事宜,有的学生甚至熬夜到凌晨三点做PPT。对于他们来说,除了能够熬夜打游戏,对于学习很少有这样的认真和坚持,这是笔者有所启发和安慰的地方。
  但目前来说,想要达到全员参与仍然是一种奢望,两个班级有七八个学生全程没有参与。尽管有的学生在看到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也心生后悔:这次活动我没有参与,主要因素是假期中一直在玩,忘记了作业的存在,对于这次活动,我表示十分遗憾(LX),但就此与其他同学之间拉开了差距,很难再得到弥补。但其实活动型课程与上常规课时的参与度一样难以把控,即使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睡觉,你也无法保证有的学生在开小差,有的学生跟不上节奏。
  但少数学生为何不重视活动课程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其一,个性较为孤僻,不喜欢或恐惧参加集体活动;其二,认为活动型课程不属于教学,没有正式上课的仪式感,或者像是游戏性质的教学,个人无法从中学到知识;其三,由于是小组形式参赛,部分学生存在“搭便车”心理,认为其他成员总会把事情办成,或者教师并没有明确严厉的要求他们参加;其四,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从教师那儿获取知识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独自操作时则无从下手;其五,之前未从活动型课程中获得快乐感,导致对这次课程也丧失了兴趣。如何才能让这些学生加入进来并且享受其中,如何才能取得活动的最大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从而去寻找方法,而不是借口。   (三)学习幸福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和教学的艺术和技艺,是发挥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少把“学习幸福度”划入教学效度中,這就导致了我们的教学没有“灵魂”,没有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如同恋爱结婚是为了传宗接代而不是为了个人幸福,知识就此变成了一种任务和负担。当然学习幸福度肯定是要建立在目标达成度基础上的,作为学生的第一任务仍然是获取知识或能力,不然活动型课程虽然充满了快乐,但也只是肤浅而没有深度的快乐,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学习幸福度。
  想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充分的课前准备,激烈的如痴如醉的辩论,合理有效的分工,充满荣誉感的小集体,临危不惧的完美发挥,教师的适时指导……这都是构成学习幸福度的有效指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幸福感:我们在群里讨论的热烈沸腾,后来我们还来了一次全体语音通话。(XT)今天的这个活动让我觉得非常开心,每组的表演都感觉非常棒,原本以为6分钟很长,但实际却只是一瞬间。(ZYW)即使失败,但因为在活动过程中吸取了经验与教训,为之后的成长指明了方向,而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幸福感:整堂课都十分有趣,虽然我们组是最后一名,但我们也努力了,即使结果不乐观,但我们还是从中学到了很多。(ZYY)做事要有条理,有逻辑思维,不故步自封也不胡乱发散思维;流程的确定于一件事很重要;团队的契合度影响最终成果;不妄自菲薄也不能孤芳自赏;对时间的把控要驾轻就熟;临场发挥能力在现场起决定性作用;在未知情况下要保持一份警惕心;多学一些技能,如剪辑、做PPT等很重要。(ZMD)
  三、 结合教学实践,感悟活动反思
  在决定将这节课开设成公开课之前,笔者内心其实是忐忑不安的,因为对于他们的刻板印象还是没有办法很快消除:一群离开教师或家长无法独立行走的学生。其他教师虽然赞赏笔者的行为,但也对学生不抱有期望。这种“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的心态既折磨了笔者,又伤害了学生。“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期望可以通过教师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期望,从而提高自信心和对自己的要求与标准,最终成为优秀的学生。
  事实证明,给予学生信任和期望,惊喜绝对是接踵而至。上学期经过指导和训练后,很多学生掌握了发送电子邮件,做基本的PPT等。通过这次活动他们学会了剪辑视频,做出精美的PPT,并且由之前上台演讲毫无逻辑性,看天花板,看讲台等变成了运用“首先,其次,最后”这些语言来开始自己的演讲,更加关注台下的观众,还能用一些笑话引得下面哈哈大笑。教师应带着期望,从改变一点点做起。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养成的一切,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因此通过活动型课程也并不能起到登峰造极的效果,但改变一点点,最后才能一点点改变。
  参考文献:
  [1]费金娟.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教学初探:以“走进哲学,问辩人生”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
  [2]许丽.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四原则[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
  [3]程红兵.听程红兵老师说课评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52-153.
  [4]崔允漷.变革课堂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增值[J].上海教育,2011(9).
  [5]咸春华.活动型教学的反思与优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2).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10).
  [7]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146.
  [8]李志欣.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1.
  作者简介:
  杨爱华,二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1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