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钢铁行业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蔚民 高莉莉

  摘要:现阶段,国家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钢铁行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在钢铁行业转型背景下,如何培养能够扛起钢铁转型升级重担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摆在钢铁行业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文章以江苏省盐城为例,分析了当前钢铁行业的人才现状以及行业转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钢铁行业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钢铁行业;人才培养;行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216-03
   钢铁行业转型背景下,各地方钢铁企业改革动作不断。中国宝武也于2018年11月30日与江苏省、南京市及盐城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优先考虑由下属钢铁旗舰公司宝钢股份投资建设盐城精品钢项目。根据省市级相关规划,计划在2028年底前将钢铁冶炼产能迁出南京市,布局新兴产业,实现梅刚区域转型升级。而盐城市作为钢铁产业承接地,本身没有雄厚的行業发展背景,人才储备不足,这必然成为制约此次钢铁产业布局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积极培养钢铁行业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钢铁转型升级战略实施过程中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钢铁行业转型概述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钢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但是我国现阶段的钢铁行业发展并不理想,产能过剩、环境资源限制、成本上升、人员结构优化等问题无不困扰着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2015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对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转型时期的钢铁行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注重科学合理规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秉承绿色环保理念,走低碳节能路线;三是摆脱低附加值宿疾,加强新材料研发与应用。
  二、钢铁行业转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工业4.0时代的到来,掀起了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浪潮,各国纷纷将制造业作为今后产业布局的重点,而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对钢铁行业来说,要想顺利度过寒冬,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目标,同样需要大量专业领域人才的大力支持。从世界钢铁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未来钢铁行业的人才需求形势将发生以下变化:一是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对从业人员的数量要求有所下降,但对个体素质的要求更高;二是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一线操作人员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三是人才素质将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线生产员工将向“一岗多能、操检合一”的方向发展,企业将更加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通过内培外引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将成为钢铁企业的一项常态化工作。
  三、当前钢铁行业人才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钢铁行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钢铁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也在逐年提升。然后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钢铁行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现有人才队伍结构已经难以满足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钢铁行业正面临人员结构臃肿、低端人才过剩、高端人才缺乏、劳动生产率低、产能利用率低、人才开发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我国作为钢铁产能大国,拥有数量庞大的钢铁从业人员,但这些从业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且人员结构很不合理,其中操作和管理岗位的人员数量较多,而高级技术人才、研发人才极度匮乏。与此同时,我国钢铁行业人才培养体系落后,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极大地影响了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一方面,目前许多钢铁企业用人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适应飞速变化的外部大环境,另一方面,钢铁企业现有的人才素质不足以支持企业的战略转型需要,长此以往,导致钢铁行业创新能力薄弱、科研产出不足,产品提档升级进展缓慢,可以说,人才问题已成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一大掣肘。
  四、钢铁行业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一)政府角度
  江苏是我国的科教大省,科研基础和人才资源雄厚,其中,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的钢铁专业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钢铁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盐城市本地也有两所本科学院和四所专科学院,倘若能充分利用这些人才教育资源,将为盐城精品钢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人才资源只有进行充分整合才能发挥最大优势,因此,政府要积极整合当地的钢铁产业人才资源,按照工程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人力资源类型,对人才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首先,在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应当以钢铁企业为主体,以盐城精品钢项目为依托,与各设计研究单位、工程技术单位进行合作,通过技术集成、自主研发、配套设计研造钢铁生产技术装备等方式,组建一支国家级钢铁工程技术专家队伍。同时,以各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及科研院所为主体,协同钢铁企业建立省、市级钢铁技术中心及专业实验室,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针对性培养一批钢铁专业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在经营管理人才方面,充分借助江苏地区及盐城本地高校在经济、管理等领域的雄厚教育资源,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建立战略管理、资本运营、企业管理等相关研究机构,重点针对钢铁企业在转型发展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专项课题研究,联合培养钢铁企业亟须的各类高级管理人才,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在高级技能人才方面,可结合盐城精品钢项目建设需要,加强现有技能人才的在职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比如以盐城工学院为培养基地,定期组织开展人才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技能水平,打造一支技术精、素质硬、能力强的高级技能人才队伍。
  (二)企业方面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企业应充分挖掘内部人才潜力,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及引进机制,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需要,制定与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形势相匹配的一专多能人才培训计划,借助人才竞争和激励等手段,引导员工自我充电,达到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在培训方法上,要改变以往重培训数量、轻培训质量,重管理培训、轻技术培训的做法,以岗位知识点为中心,构建分别面向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操作技能人才的多层次培训体系,通过培训实现岗位提升,达到系统化培养效果。在人才使用方面,企业应加快组织结构扁平化改革,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内部沟通效率,使员工获得一定的决策权、话语权,让每一位员工的才华得以充分施展,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通过企业全员推进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激励方面,企业应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建立科学的薪酬标准和绩效奖惩机制,真正发现和体现人才价值,激发员工的工作干劲和企业归属感。就目前来看,钢铁企业普遍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员工工资一般都是按照岗位工资、等级制度及薪级工资进行计算,难以客观体现员工的劳动成果。对此,企业应当建立系统的人才评价指标,从专业技能水平、独特技术专长、工作效率、团队贡献度、岗位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价值创造能力等方面对人才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对于考核成绩较差的实行末尾淘汰制,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切实体现考核的公平公正性,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在人才引进方面,企业应高度重视后备人才的储备工作,通过高校、劳动市场或同行企业招聘亟须的人才,提高人才招聘标准,严把人才进入关口,要求进厂职工全部持证上岗,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填补人才缺口,实现企业人才队伍水平的稳步提升。   (三)高校方面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构建钢铁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未来的钢铁行业发展离不开多样化人才的支持,特别是技术人才、服务人才、创新人才,更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钢铁行业转型发展所急需的,也是当前人才缺口比较大的地方。因此,高校应当积极响应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战略,牢固树立大工程观理念,摒弃当前的通识教育模式,尊重人才选择,提倡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大力培育综合型、实用型、创新型工程人才,积极打造多样化人才教育格局。其次,高校应当借鉴美国的工程教育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工程师人才和科技人才,为此,高校应积极寻求与钢铁企业之间的合作,引进项目实习、创新试验、课程设计等新型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学到真本事,满足零距离上岗需求。再次,在课程体系方面,高校应当结合转型期钢铁行业人才需求形势,确定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解决当前钢铁人才供给侧与行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等方面不相适应的问题。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既要突出专业课程知识的重要性,又要满足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同时还要符合未来钢铁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的特点,增加信息技术教育模块。此外,中国要想成为钢铁强国,与国际对接是必然趋势,因此在办学上也要突出与国际接轨,强化对学生的专业英语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钢铁行业转型概况为切入点,从政府、企业、高校三个方面提出了钢铁行业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構建策略,多角度入手,旨在完善钢铁行业人才培养工作,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朱明.国有钢铁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4):78-78.
  [2]石禹.驰骋在“互联网+”时代中的重甲轻骑——钢铁行业人力资源部门如何应对人才年轻化[J].冶金管理,2015,(6):49-52.
  [3]潘成刚,常庆明,周家林,等.基于“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5,(4):22-24 27.
  [4]任振宇,杨志超,张杰.浅谈钢铁企业利用现代媒介开展“微课堂”培训的探索与研究[J].冶金管理,2017,(8):42-44.
  [5]马丽琼.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培养就业钢铁企业高素质人才模式作用的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28):29-30.
  [6]蔡林棚.新时代我国钢铁产业人才发展探析[J].冶金管理,2018,(8):51-54.
  [7]王海瑾.新形势下钢铁企业构建多元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J].冶金管理,2018,(9):47-49.
  [8]陈海涛.搭建“五台”,探索人才培养新举措——以某国有大型钢铁公司热轧厂为例[J].现代企业文化,2018,(5):269-26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18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