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思维导图,搭起语文学习的桥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增煜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要将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布撕下来,使他们敢想会做”,意在表明,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大力倡导陶行知教育思想,需要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思维功能,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近年来,思维导图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思维导图能够解放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自由发展。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加以展示,从而达到思维可视化的效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文本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将文本中的关键词置于中央位置,同时围绕关键词将文本各层次之间的隶属关系加以展开,也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适当增加内容,使文本中的概念和逻辑更加清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脑不受任何束缚,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内容以及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节省大量课堂时间,从而使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一同发展;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把握能力。
(一)绘制整组文章的思维导图
随着小学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创新需求。将单元整组教学作为教学重点,这也对小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要求小学生能够了解整组课文的中心思想。为了满足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了解整组文章的内容,从而有效提升预习能力。在绘制导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操作:第一,需要引导学生浏览整组文章。在学习每一篇课文前,教师需要提前引导学生浏览整组文章的大致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整组结构和内容有所了解[1];同时,组织学生绘制中央图,并将单元主题加以整理填写其中。进而将中央图展开,让学生画出思维导图的主干。第二,需要引导学生感知文章,通过浏览文章,学生能够对文章内容和结构大致了解,接下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再次速读,并让学生将速读过程中捕捉到的信息画出,有利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明确重点。第三,需要引导学生确定目标,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或颜色在思维导图上增加内容,如:对语文整组文章学习的目标等,有利于为学生后续学习指明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组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是描写大自然的奇花异草、高山深谷。此时,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第一组中的文章内容进行大致了解,通过浏览题目和大致内容,让学生总结出第一组文章中的中心词“大自然”,接下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中心词加以展开,并将思维导图的主干进行填写,学生纷纷将《观潮》《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填写其中。进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知文章,通过速度对每篇文章的重点进行提炼,并将提炼出的内容用原文或自己的语言填写到思维导图中,如《观潮》一文,学生通过速读提炼出“潮来前”“潮来时”以及“潮来后”等关键词,有利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掌握重点。最后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一组文章中的重点是什么?想要传达的理念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将目标填写在思维导图中,有利于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指明方向。
由此可见,通过思维导图方式展开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大致内容的同时,有利于为学生后续学习指明方向,同时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把握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思维发展。
(二)绘制单篇文章的思维导图
单篇文章思维导图绘制方式与整组文章绘制方式相同,只是关注对象会相应减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做课前预习[2],有利于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紧跟教师思路,从而有效减少课堂时间,同时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自由發展。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学生通过大致浏览文章,了解文章是围绕“燕子”展开写作的,并将“燕子”作为中心词,接下来,学生可以对文章再次展开速读,并将思维导图的主干进行总结,即:“外形美”“歇息美”“飞行美”以及“春之美”。同时再结合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将主干作为中心词再次填写枝干,如:外形美包括燕子的羽毛、翅膀以及尾巴等等。
通过思维导图预习语文课文,能够使学生对文章中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梳理,从而清楚地掌握文章内容,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把握重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同时,学生的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也是大脑思考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提高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语文成绩和思维能力统一发展。
(三)绘制文章重点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较为吃力,为了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展开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中,文章主要围绕“少年闰土”展开写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中心词,记下来。作者通过回忆闰土、与闰土相识、与闰土交谈以及与闰土分别展开阐述,教师可以将这四点作为主干填写在思维导图中。本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与闰土交谈”部分,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这一段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绘制思维导图。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作者通过描写与闰土儿时在雪地中捕鸟、瓜地中刺猹、捡拾贝壳和潮汛看鱼几个方面展开,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点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赏析。
由此可见,将思维导图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文本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进行理顺,使学生可以轻松掌握重点,从而深入挖掘文章中的内容和意义,有利于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思维逻辑。 二、利用思维导图辅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写作能够直接反应学生的语文基础和思维过程。将思维导图教学方式应用到小学写作中,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有利于学生可以掌握写作技巧和写作规律,从而写出逻辑清晰的文章。
(一)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科学选材
上文提到,思维导图是一种以中心词为核心的外在表现图形,可以将中心词发散,同时将发散的内容作为中心词展开无穷无尽的分支。在小学写作过程中,写作内容通常需要围绕命题或半命题展开,也就是说,每篇写作文章都有一个核心内容,学生需要将核心内容作为中心词,并围绕中心词分散出去。由此可见,思维导图与写作有共同之处,将二者结合,可以使学生对写作内容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组织写作结构,科学选择写作材料。
例如:在命题作文《我是一个电视迷》写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内容绘制思维导图,首先,文章需要以“我”为中心,同学们可以通过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简单介绍自己,并将其作为主干;接下来,围绕文章中的“爱好”展开分析,将“爱看电视”这一特点加以突出,进行详细的分析,如:为了看电视,与家长斗智斗勇的过程。
由此可见,通过思维导图展开写作,与传统教学中的列提纲大致相同,但是方法却简单很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组织写作结构,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
(二)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学生构思
明确写作的大致结构后,需要进一步丰富文章的内容,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词汇量较少,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漏洞百出,而通过思维导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
例如:在《假如全球停水》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题目作为中心词,明确了停水的原因、经过以及结果,并将其作为主干,后通过细化地球水资源遭到破坏以及停水后人们紧张和担忧的心情,明确了水资源的珍贵,并决心再也不浪费水资源。在绘图过程中,学生不必一定要按照顺序罗列要点,可以将任何一个要点作为关键词再次展开分析,最后将所有的内容相连接,并加以整理,使其逻辑清晰,条理明确,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学生在写作自然会文思泉涌、胸有成竹。
由此可见,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理解,理清学生思路,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纪汉峰.用导学架起語文阅读课思维的桥梁[J].基础教育论坛,2015(11):44-45.
[2]刘冬.用思维导图架起师生教与学之间的桥梁[J].考试周刊,2015(101):140-141.
[3]纪汉峰.用导学架起语文阅读课思维的桥梁[J].基础教育论坛,2015:45.
孙增煜,山东省青岛海滨小学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2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