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新型学徒制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梦水 崔俊荣 刘晓辉 程豪华 赵伟
摘要: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制度的重大创新。文章对近年来我国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实施情况进行概览,分析了不同地区背景下的四个企业新型学徒制成功实施案例,以期对企业新型学徒制在全国范围的全面推行提供经验参考与模式借鉴。
关键词:企业新型学徒制;内涵与特征;案例分析;实施经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换的需求日益迫切,高素质大国工匠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系统地改革现有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率势在必行。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社部在全国大力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探索,构建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与模式。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首次提出探索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度的基本思路。2015—2017年,人社部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启动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培养职工学徒近两万人。2018年以来,我国企业新型学徒制已进入全面推行阶段。人社部、财政部于2018年10月出台《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學徒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努力形成政府激励推动、企业加大投入、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劳动者踊跃参加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格局”的战略愿景,并提出“到2020年底,力争培训50万以上企业新型学徒,2021年起,力争年培训学徒50万人左右”的具体政策目标。笔者旨在梳理全国试点阶段的实施经验与特色,以期为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推行提供经验参考。
一、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内涵、特征
(一)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内涵
《意见》指出,企业新型学徒制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原则,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人员为培养对象,通过企校双师联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方式,在1~2年内将学徒培养成为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在资金投入方面,一方面,要求健全企业对学徒培训的投入机制,学徒工资、导师带徒津贴、院校培训费用由企业支付;另一方面,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人社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学徒每人每年补贴标准原则上不低于4000元。
(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特征分析
企业新型学徒制既是职业培训制度的重大创新,也是一种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1]。在具体实施中,又可视为在政府政策引导与财政补贴大力支持下的、企校合作开展的技能人才培养项目。笔者对其特征分析如下。
1.管理特征
企业新型学徒的实施既涉及企业、院校、学徒、导师等多个相关利益群体,又涉及人才培养、人才评价、劳动雇佣等多个系统间的协调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管理特征体现在:在制度层面,国家需提供协调一致的法律及制度保障;在组织层面,企业与院校需共同建立完善双元管理机制;在教育层面,企业需为学徒提供具有学习价值的岗位;在经济层面,各参与主体需达成能够满足各方利益诉求的安排。
2.教学特征
第一,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本质是“基于工作的学习”。当今,全球范围普遍认同的教育理念是:职业教育的任务是让青年人学会工作,为其进入职场奠定基础。企业新型学徒制正是为青年提供真实“工作情形和环境”,使他们能够尽早地参加企业实践,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学习,即突出“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第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理论基础是情境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主体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完成的,主张让学习者凭借自己的“合法”身份去参与到“实践共同体”中,通过完成各种真实的工作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能力水平,实现由初学者到专家的蜕变。企业新型学徒制正是通过一系列正式的制度性安排赋予学徒群体“合法”身份和“边缘性参与”机会,并由学徒与导师等组成“实践共同体”,从而为学习营造情境,为学徒成长铺设桥梁。
二、我国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实施情况概览
(一)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2015年以来,我国人社部与财政部先后分两批在22个省启动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全国参与试点企业共158家,培养新型学徒制企业职工近两万人,其中转岗职工达3670人,涉及机械、化工、电气、汽修、数控、焊接等近百个工种,探索了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经验和育人模式[2]。
(二)各地试点工作经验探索
截至目前,全国两批试点工作已全部完成,各地试点单位纷纷总结经验并将其发表为研究论文。本研究通过在中国知网检索相关论文,将各地试点单位简况及经验汇总如表1所示。
(三)地方政府层面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路径
人社部试点政策出台以后,各省市人社部门和试点企业、技工院校上下联动,积极谋划,认真组织实施。以北京市为例,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第一,地方人社部门调研走访企业与职业培训机构,摸清全市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申报试点的企业、培训机构、学徒的资格条件,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培训过程监管机制。
第二,企业与培训机构共同开展学徒培养。企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双元工作机制,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共同组建双导师队伍,共同实施教学和岗位实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北京市人社局引入科研团队,开展试点实施效果评估;将企业新型学徒制作为重要课题在试点院校立项,边试点、边研究、边总结。
第三,地方人社部门落实经费保障。试点阶段,北京市确立了“先支后补、年度事后结算”原则,建立了从“资料备案→资金申请→材料审核→补贴公示→资金拨付”的闭环资金管理系统。
第四,总结试点经验,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在企业选择、校企合作方式、课程资源建设、工学矛盾缓解、师资队伍培养等多方面总结了成功经验,并针对学徒年龄要求、职业资格鉴定、补贴标准及流程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完善建议。 (四)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效益
通过纵览各地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情况及经验介绍,本研究将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的效益总结如下。
对企业而言,新型学徒制能够针对急需岗位开展培训,为转型升级培养人才;能够根据岗位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开发课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能够利用政策补贴开展培训,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新员工培训机制,丰富了企业的培训资源; 通过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开发电子学习资源、创建“一体化”实训场地、开发校本教材等方式,为员工提供了在工作场所进行随时随地学习的条件,在企业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学徒而言,新型学徒制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缩短职业适应期,降低就业门槛;能够帮助学徒掌握岗位技能,提升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帮助学徒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强职业认同感;能够提供弹性灵活、工学交替的学习方式。
对技工院校等培训机构而言,新型学徒制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有助于院校增强服务企业意识和能力;有助于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实现技工院校內涵式发展。
对全社会而言,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具有“预就业”功能,为青年人提供在岗位上学习机会,及长期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能够缓解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三、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技工院校供给侧改革,实现“以企业为中心”办学
1.实施背景
顺义区是北京市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其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规模达千亿级,带动就业达数十万人。首都功能定位调整后,该产业面临向智能新能源领域转型。为缓解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顺义区人社局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引导以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为主的汽车制造企业与技工院校合作,开展在职职工短期培训、弹性学制、新型学徒制等模式探索,使劳动者素质逐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促进高质量就业。陈李翔指出,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基础,广泛推动校企合作,是又好又快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须坚持需求导向、校企协同、共享共赢、人本服务的原则[11]。为切实体现“以企业为中心”,顺义区人社局高级技校上下同心,全力推动供给侧改革,探索了“把握五个要素转型”经验,并最终提炼出政、企、校三位一体的圆规模式。
2.特色经验
圆规模式是指在政府政策引导下,以企业为圆心,以企业技能需求为半径,通过调整合作角度和紧密度,共同完成人才培育。为真正实现“以企业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圆规模式要求技工学校全面推行供给侧改革,提升服务企业的综合能力,可概况为“五个五”工作经验[12]。
一是把握五个要素转型,确立服务企业的基本思路。即培训主体由学校单主体转向校企双主体、教学对象由学生转向员工、培训教材由单一教材转向多元教材、教学主体由学校教师转向校企双师、教学场地由学校教室转向企业“车间+教室”。二是建立五级对接模式,健全双主体组织架构。即决策、日常指导、教学管理、教学实施、学徒管理五个层级实现企校人员逐一对接。三是实践校企“五个共同”,强化企业主体参与机制。即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共同配置教学资源、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共同开展学徒培养。四是整合五位一体课程体系,构建服务企业的知识平台。即整合学校学制课程、企业内训课程、企业岗位实践课程、远程平台学习资源、校企共同开发微课程。五是抓好五个关键环节,保障服务企业的效果效能。即企业调研抓需求、协议签订抓权责、师资建设抓层级、授课安排抓定制、评价监督抓质量。
(二)企业新型学徒制助力“精准扶贫”
1.实施背景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南疆,以山地丘陵性盆地为主,是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历来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2020 年实现全部脱贫、全面脱贫”的国家战略背景下,自治区人社厅、财政厅、扶贫办共同推动技能扶贫。广西机电技师学院主动调研自治区内适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企业及岗位,以“两后生”①为培养对象,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
2.特色经验
一是通过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解决“两后生”上学、学历、就业三难,巩固精准扶贫成效。在广西扶贫政策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两后生”可在技工院校学习一年,享受免学费和生活补贴政策,可考取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但是一年的学习并不足以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和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通过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两后生”可获得更高层次的职业资格证书、技工院校毕业证,并获得工作岗位,打破了“贫困—失学—低技能—贫困”的死循环。
二是通过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解决学校“招生难”和企业“招工难”双重难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广西地区,焊工、装配钳工、数控车工等专业是企业急需紧缺专业,但应届毕业生在选报专业时很少选择这些专业,招生难与招工难并存。企业新型学徒制以招收“学徒工”的形式,通过高质量、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吸引“两后生”参与,同时解决这两个难题。
(三)由校企“双制班”延伸至企业新型学徒制
1.实施背景
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制造业最为先进、企业创新活力最强、也是技工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在国家层面未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之前,珠三角地区就已开始了校企“双制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巨轮智能是一家以轮胎模具制造为主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出于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企业主动联系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根据生产岗位人才储备需求,以招工的形式选拔了21名高中毕业生作为学徒,签订劳动合同,开展为期两年培养。随着学徒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企业对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和课程高度认可,又面向厂内现有在岗员工,分工种分批次成立15个“学徒班”,学徒达455人。新型学徒制的培养为企业在岗职工补齐了如“识图、制图”等专业基础能力短板,直接提升了生产效率。 2.特色经验
随着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竞争的不断升级,对于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也水涨船高,迫使企业与技工院校加强合作,借助学校的科研队伍、场地、师资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在本案例中,校企共同构建“学徒工厂”“产教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实训平台,按产教融合的原则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与教学。校企共同制定学徒培养课程的学习内容,将企业生产的项目资源合理地落实到课堂教学;校企共同开发培训教材,将企业代表性生产项目融入教材;将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要求融入日常测试、考核题库中,全方位确保学徒培养质量。
(四)企业办学与异地教学背景下的新型学徒制
1.实施背景
在我国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中,由企业与自己兴办的技工院校合作实施新型学徒制的案例数量较多。以北京市为例,参与试点的五对合作单位中,有四对都属于这种情况。在全国来看,企业兴办技工学校是我国技工教育较早出现的办学形式。据统计,我国技工院校总数的19%为企业办学[13],因此,这种新型学徒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首钢集团是一家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首钢技师学院是首钢集团所属的职工培训机构,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2016年,校企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钢材轧制与表面处理专业共招收学徒118人,来自位于河北省的首钢迁钢公司和京唐公司下属各生产企业,涉及9个工种[14]。一方面,企校之间距离较远;另一方面,参加新型学徒制培训的员工都是实行“班倒制”的生产一线工人,潜在的工学矛盾比较突出,这些难题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然而,首钢技师学院迎难而上,通过发挥远程教学平台优势,并组织精兵强将的教师集中送教下厂,有效缓解工学矛盾,保障人才培养效果。
2.特色经验
杨卫东在论文《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研究与实践》中将首钢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经验提炼为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深入地开展好前期调研,明确企业的诉求和培训中可能面临的具体困难,有的放矢地制定培训方案;二是组织精兵强将的校企师资团队,制定一系列规范化的教学文件,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双导师相互配合开展教学,使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真正对接;三是细致地编写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及作业,并以《课程学习指导与形成性考核》形式印刷成册发给学徒,方便学徒学习;四是利用首钢集团强大的远程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平时利用QQ群、微信群、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开展过程服务,并将网络学习难以解决的难点以面授形成送教下厂。
四、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的经验、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实施经验
第一,政、企、校各尽其职,组织机制运行良好。政府负责政策制定、资金补贴、过程监管、鉴定管理等。企业投入大量资源,积极发挥主体责任。院校充分发挥教学优势,全力配合企业。
第二,企校高度融合协作,统筹推进项目实施。企校融合程度决定了项目实施质量。校企在合作之初都建立了双元管理的组织架构,共建共享各类教学培训资源、双导师联合带徒。
第三,融合各类技能竞赛,采取多渠道培养机制。鼓励学徒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是促进学徒能力迅速提升的有效途径。除技能竞赛,还可以将技术革新、论文评比、演讲比赛等活动纳入培养过程。
第四,积极优化教学模式,着力缓解工学矛盾。学徒处于生产一线,工学矛盾突出。试点中很多单位采用“互联网+培训”的形式教学,以及按厂区编班,学徒就近学习,教师送教下厂的形式。
第五,把握学徒群体特征,细化教学实施方案。包括针对学徒特征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学徒需求量身定制授课时间、教材形式、教学形式。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是各主体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和补贴政策,优化拨付流程,降低企业风险,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导企业完善内部技能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暢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调动导师与学徒的积极性;放宽对于学徒入学条件要求,鼓励更多劳动者参与。
二是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建议完善监督考核工作机制,加大指导、监督、检查力度;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考核要点与方法,引导促进学徒培养;加快职业资格鉴定政策改革,赋予企业、院校自主鉴定权。
三是产教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化。建议加快推动技工院校专业调整,匹配产业发展需求;明确双导师的任职资格条件,健全聘用、培训、考核、激励制度,搭建双导师交流平台,促进取长补短;结合企业需求,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网络学习平台、企业实训场地等软硬件资源开发建设。
注释:
①“两后生”是指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参加培训当年 12 月31 日前 15 周岁以上、22 周岁以下,未婚,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含退学、辍学等)。
参考文献:
[1]汤涛.企校合作 同心协力 全面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在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电视电话会上的讲话[J].中国培训,2019(5):4-7.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负责人就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工种答记者问[J].中国培训,2019(1):8-9.
[3]曹凤仙. 企校共育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改革的探索与心得——北京轻工技师学院试点经验分享[J].中国培训,2017(5):32-33.
[4]谭钰怡.企业新型学徒制视域下“校企双制 工学一体”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广州工贸模具制造企业培训项目的调查[J].中国培训,2018(10):8-9.
[5]宋敏.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员管理研究[J].职业,2018(9):46-48.
[6]林春.火电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特点及经验[J].中国电力教育,2019(6):47-48.
[7]胥庆嘉.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积极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J].四川劳动保障,2016(4):50.
[8]杨斐.“企校双制、工学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9(5):50.
[9]田海峰,刘颖.浅谈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践与探索——以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工学校为例[J].职业,2017(31):37-39.
[10]袁树喜.企校双制,共育技能型人才[J].职业,2019(24):42-43.
[11]陈李翔.能力·课程·资格: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12]赵伟,崔俊荣,张利红,等.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圆规模式”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8(3):16-20.
[1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校企双制 工学一体——校企合作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18.
[14]杨卫东.新型学徒制试点项目研究与实践[J].冶金管理,2017(9):44-49.
(责任编辑:张维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5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