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师走班制”在小学体育课程组织中的应用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师走班制可以规范体育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学校的体育特色。本文结合学校开办教师走班制的实践经验,介绍该教学组织方式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教师走班制;体育课程;教学组织方式
  教师走班制是指在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中,实施以教师为主体,对同一年级的行政班级进行相同教学内容的轮流教学,改变原先一个班级的体育课由一位教师授课的组织方式,改换成一个班级的体育课由3至4位教师分别授课完成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该教学组织方式使教师的教学对象由原先对应单一的固定几个班级扩展到同年级的所有班级,是对班级集中授课制教学组织方式的一种优化。
  一、教师走班制的设计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把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划分为“必学内容、限学内容、选学内容”三类。因此,基于《指导纲要》的要求以及学校发展的需要,选择了篮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花样跳绳、网球等运动项目作为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
  (二)课程内容的编排
  在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选择后,就需要依据学生运动技能发展的敏感期、学校体育特色运动项目的确定、体育教师的配置、学生每周课时数等,编排相应课程内容到各个水平阶段。如现阶段,水平一阶段设有花样跳绳、足球、田径和基本体操,水平二阶段设有篮球、田径、武术和器械体操等课程内容。
  (三)教师课务的安排
  教师课务需依据教师的专业特长进行安排。而由于在一个水平阶段中运动项目的种类数会超过学生的每周课时数,因此,需要把两个运动项目做一个整合,使部分教师在对同一水平阶段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进行两个运动项目的教学,例如在水平二阶段,把武术和器械体操两个内容安排给同一位教师进行教学,并把这位教师的课堂命名为“武体课”。
  二、教师走班制的实施
  (一)依据项目特征,编制内容标准以及表现标准
  《指导纲要》中依据“目标引领内容”的指导思想,使用了“内容标准”来明确学生应当掌握哪些基本的学习内容,即“教什么”。又使用了“表现标准”的形式,明确学生经过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指明了“教到哪里”。因此,在教师走班制的实施中,授课教师需要结合《指导纲要》以及运动项目特征,重新构建和梳理所执教项目的内容标准以及表现标准,进一步明确自己所执教的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应该达到的基本目标要求(表1)。
  “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编制,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明确自己所执教主题项目的具体教材和教学内容,例如在“多种形式的運球活动方法”中,出现“一步一运”的技术动作,那么教师可以围绕“一步一运”这个技术动作设计相应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练习环节中运用该动作,达到表现标准中能够在游戏与比赛情景中做出“急停、转身、传球”以及“护球”等要求。
  (二)依据三维度视角,构建大单元教学计划
  《指导纲要》中提出以“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视角进行单元教学计划的构建,帮助教师利用三维度分解教材内容,以满足驾驭构建大课时量单元教学计划的要求,从而改变以往蜻蜓点水式的运动技术学习模式。教师走班制的实施,对运动项目都要进行一个水平阶段的教学,至少达到65~70课次,因此,促使教师必须对所执教的教材内容进行大单元的构建,以满足学生对同一运动项目学习的连续性。
  例如,在一年级基本体操团身前滚翻单元教学计划构建中,教师构建了2课时的技术维度、2课时的体能维度和1课时的运用维度(2A2B1C),共计5课时的单元教学计划。通过以“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的构建,在没有放弃“技术线”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团身前滚翻的乐趣,例如团身前滚翻单元计划中的第5课时“合作前滚翻”,让学生在不同的滚翻情境中体验到和所有同学合作完成前滚翻的乐趣,不但提高了学生滚动的能力,并且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
  (三)依托教研互助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行教师走班制会造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于一个课程内容只有一个教师自己准备,缺少了针对同一内容进行集体解析、备课的环境。为此,教研组必须利用校本教研活动多形式的备磨课,以帮助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做到课前准备最优化,以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新入职教师在学生学情方面以及教学理念上有所欠缺时,通过组内的模拟上课教研活动的开展,使组内有经验的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到教研组合作一起重新设计课时方案,提升课堂效率。教研组不仅通过集体模拟上课的形式,还采用师徒结对、课堂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比、每周一问、随堂听课、检查教学设计等多种形式,提升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教研组教师之间互助的形式,来弥补在主题体育课程体系中教师单兵应付的困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
  (四)规范课堂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规范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为此,教研组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采用、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课堂常规的统一等做了规范和要求,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的结构上,采用了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部分依次开展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以讲解、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动作技术以及练习的方式方法,以分解和完整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在教师对自我课堂效果的评价上,以《指导纲要》中“七个一”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例如,进班带队“1—2—3”。当教师发出“1”的口令后,所有学生起立成立正;当教师发出“2”的口令后,所有学生推椅子入课桌底,然后成立正;当教师发出“3”的口令后,学生10秒内在教室门口安静整齐排队。如若学生在“1—2—3”步骤中任一步骤没有完成,教师重新要求所有学生再次进行,以达到学生在门口能够安静整齐排队。   上述案例中,把一年级的进班带队这样的课堂常规做了统一的规范,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是一样的,这样就为课堂节约了用于整队、强调纪律等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从而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理念中引领课堂教学,从细节中规范课堂教学,规范好学校课堂教学的常规,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制作学生评价表格,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教师走班制的实施,使学生体育成绩的总结性评价需要综合各个执教教师的评定。对学生的评价既要能够反映学生在所有主题运动项目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又要能够达到评价对于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促进作用,达到教学与教育的目的。因此,教研组设计了相应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评价表。对于学生总结性成绩评价采用了分项完成、汇总评价的方式。其中,对于学生的体能情况,选取了与体质健康测试相关的体能内容进行定量评价,对于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采取由执教教师自主设计考核方案,以定量与评语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在各个主题运动项目的技能。而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采取了所有授课教师分别打分,最后取平均分的方式,给予学生分数,最后汇总完成学生总结性的成绩定量评价以及评语评价,做到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有数据可依。
  三、教师走班制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运动项目学习的兴趣
  教室走班制的实施,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清楚每一节体育课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避免了“放羊课”等现象的产生,规范了每一位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两年的实践,发现学生表现出对运动项目具有深层兴趣的现象。例如,学生主动要求参加课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课程学习的人数逐年递增;通过韵律操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在家中进行韻律操课程的学习成果展示;通过足球课程的学习,学校班级足球联赛顺利开展。
  (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执教能力
  走班制教学使教师可以聚焦于相对集中的一类运动项目进行研究和教学。教师所设计的同一课次要进行多次的反复教学,有利于对上一次教学中留有的遗憾和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与提升,提高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能力。再者,教师的同一课次要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班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教师提升课堂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策略的选择能力等,提升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
  (三)有助于形成学校特色体育课程
  实施教师走班制,每一位教师都对自己所执教的课程内容形成两年为一个周期的持续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积累,形成自己对所执教运动项目的见解,形成课程内容的资料,从而编排学校的校本课程内容。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花样跳绳”校本教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28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