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哲学思维方法培养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思想政治学科重点考查学科思维方法的运用能力,哲学思维方法是思想政治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政治课堂,无不渗透着科学的哲学思维。本文立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针对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缺失的实际,结合不同课堂教学类型,从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去指导政治课堂教学角度,培养学生哲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核心素养;哲学思维方法;培养策略
  一、 学生哲学思维方法培养的必要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课程学习的培育目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思想政治学科考查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学科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科思维方法的运用能力。从学科知识的内化与外化看,判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水平的表现之一,就是看是否掌握了学科思维方法,由此可见培育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背景和高考的功利心理影响下,不少学生对政治课的课程价值与功能认同不足,对知识的学习缺乏科学的方法,靠的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囿于知识识记层面的记忆与掌握,没有或不能把知识自觉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较弱,把握不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哲学最核心的东西应该是思维,哲学是一门思维的学问。哲学的性质决定了哲学教学追求的不仅是传授给学生具体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哲学思维方法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并具有一以贯之的指导价值,哲学思维方法是思想政治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帮助学生学好哲学知识,培养科学的哲学思维方法,提升哲学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自信,体悟知识价值。同时,遇到生活中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时,也能发挥哲学的指导功能,学会积极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自身成长成才。比如,当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时,学会运用哲学中有关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有机统一原理,藐视挫折,坚定信念,有效调适自身的心理情绪状态;当面对一些错综复杂的生活现象时,善用联系观、发展观知识探究事情真相,看清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形成科学的结论等等。
  二、 学生哲学思维方法培养的策略
  哲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不是仅在学习哲学知识的课堂上才能实现的。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去指导其他知识模块的教学实践,在完成具体模块知识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哲学思维方法与能力的培育目标,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实效。哲学思维的指导价值几乎渗透所有课堂,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必须在其他课堂体现出来。
  就如何落实既有效发挥哲学思维方法的指导功能,又实现哲学思维方法培养的双重目标,从不同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途径和策略。从课堂教学类型角度看,因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差异,依据不同课堂教学类型各自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新授课教学,在纾解知识疑难中体悟哲学思维的魅力。
  新授课教学既是教师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也可以是哲学思维助产的过程。以基本概念教学为例,在学生的学习实际中,概念的內涵不清,相互混淆是常见的学习困难表现。面对这个现象,部分教师习惯运用比较法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与困惑,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采用比较法旨在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知识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厘清相似知识概念的界限,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高中政治新课程人教版教材中存在众多的相似概念:如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与价格,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公民和人民,国体和政体,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规律和规则,变化、运动和发展,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等等,这些相似概念的讲解通过比较法基本都能解决疑难。比较法的运用之所以能够实现良好效果,从哲学角度看,是基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如联系观、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二者辩证关系等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及其所对应的方法论指导原则;比较法具有自身的哲学思维优势。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能否养成并熟练而有效地运用比较法,是与能否准确把握哲学的相关知识并内化为思维方法密切联系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精准传授新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以哲学思维方法引领学生的思维流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第二,复习课教学,在建构知识体系中突显哲学思维的引领。
  如果说新授课关注的是点,那么复习课教学就是在寻求一条线,复习的过程就是串“点”连“线”,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和理论化以实现认识飞跃的过程。这是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最基本的参照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首先必须依托教材帮助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教师必须讲清各个知识点,从一个知识点发散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确定合适的教学主线索,帮助学生学会把所学知识围绕主线索串联成体系,建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并能根据知识网络随时唤醒与新学知识相关的内容,从而帮助自己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是促成学生有效发生建构完整知识体系的认知活动与行为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在深刻领悟了有关的哲学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后,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全面观(矛盾观)等科学的哲学思维方法,才能准确串联知识线索,牢牢把握单元、课、框题、目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并实现知识之间的贯通和转换,有效提高自主建构完整知识体系的能力。   例如,在《经济生活》模块中学习从宏观角度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具体模式是,定位于个人、企业、国家三大主体,贯穿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依据问题设问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对整个模块知识进行网络构建。在《政治生活》模块学习中从中观角度对政府这一主体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时,要弄明白政府的性质、职能、工作原则和宗旨,权力行使的决策、执示、监督三大环节及其具体要求等知识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要能够自主有效地完成上述知识网络构建的任务,其思维前提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深刻理解哲学中的联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哲学知识,熟练使用系统优化方法,综合思维的方法等哲学的相关思维方法。
  第三,习题课教学,在理顺解题思路中强化哲学思维的指导。
  习题课是一个由理论回归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习题训练不仅有利于夯实知识基础,也有利于提升能力素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习题训练时,基本上都很注重基本题型的解析与指导,特别是突出不同题型的基本特征,以及基于此所形成的特有的解题思路,这是必要且正确的做法。笔者认为,要实现有效的解题指导,习题课教学更应突出具体题型内在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清逻辑流程或逻辑构架,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是对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进而获得较为全面的、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哲学辩证思维方法的渗透,能够有效把握逻辑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联系性思维、发展性思维、矛盾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将更好地促进学生理清逻辑关系,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在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取知识,实现知识获得和思维能力提高的双重目标。因此,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去分析、解答习题,是提高学生审题和解答能力的重要途径。以高考政治试题为例:
  示例: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Ⅱ卷第38题,设问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税收法定原则。
  從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角度思考,对一个关系概念的把握至少有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涉及谁与谁的关系?第二,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本题的关键词是“税收法定”,直接体现出是“法”与“税收”的关系,强调的是“法”对“税收”的影响。从“法”的角度分析,与依法治国、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等知识发生联系;从“税收”的角度分析,税收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体现政府与纳税人的联系;从“法”影响“税收”角度分析,则体现“法”影响政府、纳税人。基于以上思考路径,学生解题的思路得到拓展,思维方向明晰,知识调用准确,实现较好答题效果。
  三、 总结
  总之,教师应紧紧围绕学科思维方法培养的目标,全面探索哲学思维方法培养与学科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精准理解,与综合性、系统性知识构架的建立,与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各个层面的关系,切实解决学生哲学思维方法的缺失问题,提升学生哲学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陈友芳.高考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测评框架的构建[J].中国考试,2019(10).
  [2]唐昭强.新时期高中生哲学思维能力的缺失与培养[J].中学政史地,2017(7).
  [3]吴奇.让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哲学思维的智慧灵光[J].中小学德育,2011(7).
  [4]江学周.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9(1).
  作者简介:  张绍灯,福建省三明市,福建沙县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25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