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驱动的双平台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宗纯
摘 要:信息技术引发了学习方式的转型与变革,催生出一批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相混合的课程,契合了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特点,但仍难以完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难以体现知识的融合性、学生的主体性、方法的有效性和技能的熟练程度。文章以《纳税检查与申报》课程为例,基于教师先动起来创设合适“质”“量”的微视频和实践项目,依托在线课程平台和项目申报平台,通过项目驱动双平台双向互动,实现基于双平台的双线上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改善课堂教学生态。
关键词:项目驱动;平台互动;教学模式;教学生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6-0085-04
2019年10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打造一批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相混合的“金课”,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新形态下的智能教育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基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契合了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特点,但仍难以完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既要面临目前的生源现状,又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特性,在“互联网+”智能教育模式下,如何融合、运用新兴的教学手段,因课制宜地制定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深思与探索的问题。
一、理清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着力体现高“效”,这个“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的高效率的学生学习取得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实现高效课堂,需要理清以下几方面内容:
1.如何体现知识的融合性
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取决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效率,能取得高效率的传授方式,应该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但有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方式,一味地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讲完理论知识后,再进行实践动手操作。由于与理论脱节,到了实践环节学生难以动手操练,教师又需重新讲授操作中需要的理论知识,既费时,效果又不理想。因此,教师应根据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传授理论知识。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不密切的准备知识,采用传统的一对多的传授方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密切的实践知识,应创设教学情境,即实践项目,在讲解或操练实践项目的过程中融入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高效掌握相关的实践知识。
2.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一讲到底,单向灌输,教学针对性差,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热情不高,不专注于课堂知识,甚至有的专注于玩手机。学生练得少,讨论得少,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根源在于教师的备课不充分。因此,教学方式应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体——学生。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既要求身动,更要求心动和神动。要求学生动起来,前提是教师要真正动起来。
3.如何体现方法的有效性
在课堂上,教师有时也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但很多只是看起来像参与式、启发式,实际上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亦步亦趋,跟着教师步步为营;看起来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讨论的却寥寥无几,甚至是教师自问自答。根源在于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体”,是被动参与、接受。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源生于课堂本身,要创设讨论的氛围,需要在合适时间提出合适的问题或设计活动项目,以不同的方式(微视频或情境)呈现给学生,才能激发多数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自动衍生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体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4.如何体现技能的熟练度
一些教师喜欢在课程整体设计或课程标准中标上“熟练”掌握各项具体技能,教案的教学目标中也标出“熟练”掌握某项技能。但从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标准或具体到教案,很难找出能体现技能“熟练”程度的教学活动。有些课程或许还没有实践项目,有些课程有少数几个实践项目,但理论与实践课时相差悬殊,难以体现技能的“熟练”程度。因此,教师应创设合适的“质”和“量”的问题(或项目),或辅以教学方式的改变,即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让学生动起来,体现技能的“熟练”程度。
5.如何落实学习的评价方式
为了突出课程评价方式改革,改变单一的学业成绩考核办法,部分教师简单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就标上“形成性评价为主”或“成果导向为主”的多元评价方式。评价方式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没有学生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难以达成“形成性评价为主” 或“成果导向为主”的多元学习评价方式。教师应创设适量的学生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落实多元的学习评价方式。
為此,只有基于教师先真正动起来,即创设合适“质”和“量”的形式多样的学生学习活动,在实践中有效融入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让学生动起来,“熟练”技能的同时,落实多元的学习评价方式,体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二、实践项目设计与微视频制作
课堂教学改革应树立以学为主的基本理念,创造一切条件与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让所有的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学习,建立有效课堂。根据美国缅因州国家实验室研究的“记忆金字塔”成果显示:通过“听”的方式学生获取信息的记忆力为5%,通过“教师示范”的方式获取信息的记忆力为30%,通过“实践练习”的方式获取信息的记忆力为75%,通过“学生互助或实践所学知识”获取信息记忆力竟然达到90%。[1]因此,教师应压缩重复性理论授课时间,扩展实践教学空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以《纳税检查与申报》课程建设为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关键知识点、技能点碎片化为微型视频,知识点、技能点串联组合成不同类型、难度的实践项目,依托“在浙学”在线课程平台和纳税申报教学软件,实践项目驱动双平台双向互动,实现基于双平台的双线上互动的混合式教学。
1.理论与实践融合
每一种税收理论知识都可简单地分为准备知识和职业判断与业务操作知识,准备知识是各税的基本知识,与实践操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会影响职业判断与业务操作理解的通用知识。对于这部分知识,本身不具有操作性,应在结合有效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一对多的传统讲授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职业判断与业务操作知识,本身具有相对较强的操作性,应基于一定的课堂组织,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即实践项目,采用小范围(以组为单位)内的多对一的沟通模式为主,需要时合理穿插一对多的传统讲授模式,在讲解或操练实践项目过程中融入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这种真实教学情境下,衍生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实践项目,教师应根据其特点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对知识、业务的问题进行引导、指导和疏导,使学生能高效掌握相关的职业判断与业务操作知识,同时充分利用节余时间,让学生操练新的实践项目,强化技能。
2.实践项目设计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应对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全面梳理,罗列整理关键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以掌握企业办税人员岗位技能为目的,以办税人员的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串联组合成不同类型、难度的实践项目。根据技能学习的规律,本课程设计了三种类型的实践项目(见图1),即分税演示项目、分税实训项目和综合实践项目,基于一定的教学组织下,合理融入理论知识,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比较分税实训与演示项目,发现、分析、解决差异,结合演示项目学过的操作方法进行动手操练。课程教学完成后,将本门课相关联的若干知识及技能点有序连成串,辅以综合项目的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于分税演示项目,一般以日常经营活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基本业务为基础进行设计;对于分税实训项目,在分税演示项目的业务基础上,合理穿插特殊的、有一定难度的、不经常出现的业务,尤其是知识点多的复杂税种,还需结合业务的类型、性质和难度进行有序分类,与分税演示项目的业务组合成不同的分税实训项目呈现给学生;对于综合实训项目,以分税项目为基础,同时考虑各税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设计。在实训项目设计时,应结合最新的税法规定,体现实训项目的实用性。同时课程设计和教学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在时间和资源上保障每个学生都有达成学习成果的机会,要求教师提高对学生的学习期待,制定具有挑战性的执行标准,以鼓励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更成功的学习。[2]为此,对分税实训项目和综合实践项目分成一般、中等和高等三种梯度,其中中等的项目是在一般的业务基础上增加少部分中等难度的业务组成,高等的项目是在中等的项目基础上增加少部分高难度的业务组成。
3.微型视频制作
由于学生学习时空受限、学习注意力的稳定性变弱和学习媒体的多元化、便利化,微型学习资源应运而生,其中微型视频资源成为传播和共享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在线课程平台开放、共享的核心资源。教师应根据上述设计实践项目时罗列的关键知识和技能点为素材,以典型的申报操作业务为单位,制作体现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微视频,即知识型微视频和技能型微视频。同时以纳税申报软件各税种申报操作流程为单位制作体现操作流程的微视频,即流程型微视频,以供学生反复学习使用。此外,视频内容设计要科学合理,满足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同时要融入和适度延伸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升微视频的示范操作和学习的实用性,形成微视频资源库,供学生学习、操练实训和综合实践项目相关业务申报操作时参考学习使用。
三、项目驱动双平台互动教学模式与流程
记忆金字塔成果显示,通过“听”获取信息的记忆力远不如通过“实践练习”,在线课程平台的微视频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听”的学习方式,应及时让学生加以多次“刺激式”运用,习得相对稳固的技能知识。
1.项目驱动双平台互动教学模式
如图2所示,以知识点、技能点和各税申报流程为单元制作的知识型、技能型和流程型视频引入在线课程平台,以供学生观看、回看视频使用;以罗列的关键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单元串联组合成不同类型、难度的实践项目引入纳税申报平台,以供学生申报操作学习之用,实践项目成为双平台互动学习的桥梁和纽带。借助实践项目,通过双平台的双向互动式“交流”运用,使学生习得视频知识、技能的同时完成实践项目的操作训练。
2.项目驱动双平台互动教学流程
基于项目驱动的双平台互动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四个阶段:[3]
(1)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事先发布两平台与教学相关的实践项目和微视频,学生通过了解实践项目内容,有针对性地观看教师发布的微视频,熟知教学知识点、技能点和申报流程,为课中学习做好铺垫。通过预习熟知教学内容后,学生要做好课前作业,同时对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重难点内容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做好笔记,提出各类疑难问题,做好课程平台课堂互动交流讨论。教师要对学生完成的课前作业进行点评,对课前作业存在的错误问题进行归类、统计,浏览在线课程平台笔记和讨论区,了解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通过学生预习阶段学习情况的反馈,为随后的课中教学做好鋪垫,对症下药,确定教学策略。
(2)课中学习阶段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预习阶段存在或提出的各类错误、疑难问题进行分析、讲解,有针对性地挑选授课内容,解决学生的困惑,压缩理论授课时间。其次在学生申报操作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双平台互动操作和学习,穿梭于学生之中,对个别学生或小组进行指导,对普遍存在的申报操作知识、技能疑难问题进行疏导,对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拓展、讨论。同时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申报操作过程中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机器故障和软件问题。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平台,要对课中学习的重、难点知识和技能及时做好笔记。最后教师要对每次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价,项目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每个学生能客观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学情,以便后续更有针对性地学习。课中师生通过多种互动交流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内化知识和技能,促进知识建构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3)课后巩固阶段
学生通过课中实践项目申报操作的学习,借助在线课程平台微视频,独立完成发布的课后实践项目申报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对课中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要完成发布的课后作业。在课后巩固学习阶段,学生要总结问题并做好课程平台笔记,在讨论区域发布相关的疑难问题,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学习。教师要对双平台上学生的实践项目作业和课后作业及时进行评价和答疑,帮助学生学习、反思和总结。
(4)成果为导向的多元评价考核
采用主辅相结合的方式,即达成性评价为主和形成性评价为辅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于纳税申报平台,规定时间、空间内完成的实践项目考试采用达成性评价方式,而非规定时间、空间内完成的实践项目学习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对于在线课程平台,规定时间、空间内完成的平台考试采用达成性评价方式,而非规定时间、空间内完成的作业、测验、讨论、笔记和课堂纪律与表现等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事先制定课程学习评价标准,多元、多角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对客观、公正地给出学生形成性评价成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课堂教学生态改善
根据学习记忆金字塔原理,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教师创设不同层级的实践项目,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项目教学之中,借助“互联网+”教育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投入学习, 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课堂教学生态得以改善。
1.教学方式的改变
通过创设项目化方式引入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也改变了学生学的方式。教师不再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生成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项目中去,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操作,疏导学生的困惑。学生通过自主式探究学习或合作式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习得技能的同时,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教学方法的改变,源生于课堂本身的问题或话题,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师生对话更真实、自然,教学方法更有效。同时借助“互联网+”环境,延伸出新的学生场和环境,超越课堂时空的限制,使得教学方式和方法得以拓展和创新。
2.课堂“真”动起来
与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本模式不再把课堂看作是一个封闭、孤立的实体,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不再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课堂知识的容器或等待被改造的机器设备,与课堂“生态场”相融合。课堂教学不再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实施既定的教学步骤,而是更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整体发展。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相适宜的实践项目,准备与实践项目相关的学习素材(如微视频),让学生主动去实践、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尤其是移动设备,转变以“堵”的方式,代之以“疏”的方式,利用学生对智能手机的黏度,迁移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手机于课内、外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动起来。
3.课堂话语权的转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就是问题或话题展开的过程。真实的对话,既不是以教师或学生为中心,也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而是以问题或话题为中心。同时对话的结果也不应是预设的,不是一方迎合或屈从于另一方的价值认定和话语霸权。[4]问题或话题从何而来?源生于课堂本身,源生于師生的教学和操作实践。通过创设实践项目,师生与实践项目碰撞出火花,引出问题或话题,展开真实而富有成效的对话,让课堂全体成员分享话语权,焕发课堂的生机和活力。
4.多元教学评价的落地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评价,从内容来看可从两个方面展开评价:一是学生通过“互联网+”环境学习的参与和分享度,是否积极参与在线课程平台的学习,是否乐于分享学习心得和帮助解决问题;二是个性化实践项目的完成程度,能否准确、及时完成纳税申报平台的学习。既要注重成果的评价,即达成性评价,也要注重过程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化主观评价为客观评价,形成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数据。
参考文献:
[1]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 Bethel Maine.Learning Pyramid[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学习金字塔.
[2]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
[3]高涛,冯兴乐,孙朝云.基于案例驱动的程序设计课程智慧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2):48-51.
[4]黄伟.课堂对话的运作机理——基于话语分析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35(7):123-130.
(编辑:鲁利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84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