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侯超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学校贫困生的总体数量和所占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经济上的不平衡和自卑心理导致其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并不同程度地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乃至健康成长。贫困生问题越来越突出,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量学方法,深入、系统的考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取随机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青岛、泰安、济南三地,选取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独立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大一、大二、大三本科生共3378人(男1662,女1716;文科1851人,理科1527人;大一1917人,大二854人,大三607人),以每月家庭提供生活费低于200元为特困生,约占13%;高于200元为非贫困生,约占77%。
(二)方法。
SCL-90量表,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包括十个症状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及饮食状况。在评分规则方面,SCL-90采用5级评分制,现有两种记分法:“1-5”制,其中,1分表示没有该情况;2分表示在频度和强度上较强;3分表示中等;4分表示较重;5分为严重。得分越高,心理障碍越严重。
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量被试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共有十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等三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其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就越高。
统计方法: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将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九个因子得分分别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各项得分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其中人际关系、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恐怖症状和精神病性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0.01)。(见表1)
(二)各类群体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性别、城乡、是否独生、是否班干部四个维度,对贫困大学生的SCL-90得分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显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城乡、是否独生、是否班干部四个维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总体来看贫困女大学生的SCL-90得分均高于贫困男大学生。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恐怖症状、偏执症状、精神病性得分女生普遍高于男生。
城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来自城市的贫困大学生SCL-90得分普遍高于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得分。其中,强迫症状、敌对情绪得分城市贫困大学生显著高于农村贫困大学生。
独生、非独生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独生的贫困大学生SCL-90得分普遍高于来自非独生的贫困大学生得分。其中敌对情绪得分差异显著。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不担任学生干部的贫困大学生SCL-90得分普遍高于担任学生干部的贫困大学生得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症状、恐怖症状、偏执症状得分差异显著
三、分析与讨论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比非贫困生严重,尤其表现在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恐怖症状和精神病性方面,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和自尊的过强心理矛盾性,使其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贫困生渴望得到群体的接纳,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这种矛盾心理容易引起他们情绪情感出现强烈的波动,并引发同他人的冲突,给人难以相处的感觉。贫困生的家庭负担都很重,思想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而人际关系的紧张以及不能调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交织在一起,使贫困生产生持久的抑郁、焦虑体验,损害了他们的正常活动,导致心理疾病。为此,我们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更加关注并加大扶持力度,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及时的干预:1.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从实际需要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数据库,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同时增加学生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生提供更多自立、自助的机会,尝试建立起一套依靠政府、学校、学生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要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探索设立专门用于奖励优秀贫困生的奖学金;2.加强对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构建全方位危机干预网络。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生存状况,定期开展贫国生心理普查工作,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做到关注其动态、研究其心理、分析其特点、把握其需求,及时捕捉他们的异常行为、异常情绪。同时,积极开展团体辅导结合个人谈心、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邮件咨询、QQ咨询、电话咨询、与家长配合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为贫困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积极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在新生进校之初应为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通过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心理测量工具,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大致的了解,并在大学四年中进行跟踪测量,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动态,确定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和范围。
(二)不同群体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不同群体的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女生普遍多余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本就多愁善感,若家庭经济困难,对自尊心的冲击更大,精神压力更大有关。来自城市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于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因为贫困生要适应大学生活,就要逐渐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而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这对偏远农牧区贫困生来说精神压力更大,使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独生子女的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多于非独生子女,由于独生子女在生活中比较娇惯、自我,其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压力相对较差,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虽然贫困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但是担任学生干部的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好于其他贫困生,甚至好于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担任学生干部的贫困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更优秀、生活态度更积极、更能得到同学的认可。这主要是因为在大学校园中,学生干部承担着联络老师和同学的纽带功能,在人际交往、参加活动、社会支持等方面都明显多于非学生干部,从而获得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当他们遇到来自经济活心理上的压力时会更有自信、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倾诉机会。这一现象也说明,经济困难对大学生来说既是压力也可以成为动力,关键在于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担任学生干部的贫困生对自身的条件有着充分的认知,他们不会被来自生活和精神上的压力所压到,不会像其他贫困生一样自卑、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反而会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贫困的现状。这一现象也给我们的贫困生心理干预措施提供思路:我们要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帮扶作用,改善育人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动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使他们有一种对集体的归属感。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让他们担任学生干部,融入集体,重拾自信。另外,建立对优秀贫困生的奖励措施,鼓励贫困生自强不息,挑战贫困,超越自卑,成就未来。
在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时候,应从解决其实际问题―贫困入手,离开了贫困这个现状,单单为解决其心理问题而解决心理问题,效果不会好;只解决其生活实际而不考虑其心理问题或是只进行心理辅导而对其生活窘境视而不见,都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应与解决其生活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两方面缺一不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883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