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述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实施“师生互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桂玲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科学地实施师生互动教学是促进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工程。文章论述了在数学课堂如何科学实施“师生互动”教学的要件,以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107-02
  提起“师生互动”这一话题,可谓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地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历史进入到21世纪,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当前的课堂教学方式中,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迫切和突出。目前,多数数学老师在教学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多提问,一堂课不间断地提问,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多讨论,老师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指派或让学生推举代表发言。这两种形式确实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优点。但笔者认为,这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互动”应具备以下要件:
  一、师生的平等关系
  师生平等,要求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地参与。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
  应该说,通过各种学习,尤其是课改理论的学习,许多教师都逐步树立起这种平等的意识。但是,在实际问题当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是先知先觉,很容易在学生面前产生优越感。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认识比学生深刻、有时很难倾听学生还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听话的孩子,师道的尊严就很难不表现出来。因此,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实是比较难的。
  怎样才有师生问真正的平等,这当然需要教师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但师生问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只会是知识的容器,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实现不了。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切含义。为什么要强调纲要提出的师生互动?这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二、以师生间相互理解为基础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有人把理解称为交往沟通的“生态条件”,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可以这么说,增进相互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发展交往双方情感因素的过程。
  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问的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积极的情感。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学生建立了非常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三、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学会如何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因此,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例如,在几何教学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人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直观且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上述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新知点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秀艳,崔光成,内隐学习本质特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2,(1)
  [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3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