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毛桂芝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农村学生的胆子也渐渐大了,他们慢慢儿变得敢于表现,敢说,敢问,敢做;学生的思想活了,也乐于回答问题,喜欢评价是非,善于解决问题了。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问得巧妙,那么课堂提问势必将成为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的桥梁,成为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的催化剂。本文就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精心设计问题,如何精心设计问题及注意点等几个方面做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问题设计;过程;内容;认知心理
  一、语文课堂为什么要精心设计问题呢?
  传统的语文课堂对于文本多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只是知识灌输的课堂。尤其是不少教师在“合作探究”的名目下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其问题的设计往往过于繁琐,抓不住文章的重点,突不破文章的难点,品不透文章的妙点。 而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它能够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让思维之流奔流不息。
  二、该设计怎样的问题?
  1.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应难易适中。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对于学生不用跳就可以摘到的果子,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跳一跳也摘不到果子,学生会望而生畏;只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学生才能产生成就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因为我们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通过认知冲突由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过渡。我们的课堂提问就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课堂上所提问题太简单,只是停留在学生现有心理认知水平上,不能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所提的问题太难,问题与学生现有的心理认知水平差距又太大,通过他们的努力不能够跨越这一差距,这也不能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甚至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应该实实在在,而不应该大而空。大而空的问题一般是不能引导学生切入文本,而只能泛泛而谈,这样的问题表面上能让学生热热闹闹地讨论,实际上收效甚微。3.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综合性,而不应该太琐碎。有些老师一节课下来问题一大堆,学生被问得晕头转向,到头来大脑一片空白,一节课的重点内容不能够突显出来。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特征,我们在感知的时候,不能把它弄得支离破碎,一篇被肢解的文学作品就失去了文学的美感。我们要尽量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接受文学作品的美,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一句话,语文课堂应设计难易适中,小而实用,综合性强的优质问题。
  三、 这样的问题又如何设计呢?
  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问题就是引导学生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江山二中名师,我们的实训导师周玲英上《那树》这篇课文,由于周老师文本吃得透,这么难的课,周老师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那是一棵怎样的树?2.这棵树后来怎样啦?3.它究竟犯了什么罪?就让学生掌握文本内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还挖掘出文本深层内涵:“在人类急功近利的求发展中,树的存在受到质疑,难道我们所追求的文明竟是温情缺席的文明?”当然不是,作者也不是否定现代文明,而是告诉我们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自然而然主题的挖掘就高:“人类完全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只是要看我们怎么做。”所以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三个简单的问题,却从很高的高度,很深的深度解读了文本,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课堂流程很顺畅,教学效果非常好。其次,教师要“吃透”学生。教师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本班的学生水平,要摸准学生的心理与思维障碍,在出现障碍的地方设置适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引爆学生思维,启动内驱力,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
  再次,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我们语文课堂常规定的教学过程是:首先整体感知;其次是重难点突破;再次是拓展延伸。我们也要按这一过程进行问题设计。例如,我在实训期间,在导师周玲英老师的指点下,教学《孔乙己》时设计这样几个环节:1.看图概括情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2.走进孔乙己,用“是一个怎样的孔乙己?”让学生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的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揣摩分析,在这过程中语言描写要反复地读,动作描写要表演表演,并运用课文外貌描写的方法给身边同伴画画像。从而让学生更深切的了解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解决文章的重点;课文最后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根据这句话,设置第三个问题;3.是谁杀死了孔乙己?学生从丁举人的打,短衣帮的笑,孔乙己的迂,科举制度的毒及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分析,挖掘文本主题。最后拓展延伸,通过与《范进中举》对比阅读,更深刻地了解主题。
  最后,教师要避免问题琐碎,就必须对问题进行整合。在《孔乙己》最先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许多环节,每个环节又设计了几个问题,加起来就有许多问题了。后来经导师指点,这么多问题不是要把课堂变成满堂问了,头绪太多,学生收获不会大,课堂也缺乏整体性。在教学中,一篇文章确实可设计很多问题,但教师必须立足本节课重点,设计最能体现学生思维效度的问题,这就要对问题加以组合。因此我对《孔乙己》又进行重新设计,用两个问题贯串两节课,“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孔乙己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人?”课堂提问的成败,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教学中,如果一节课里精心设计了几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市贺村初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6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