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宏琛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同时发挥教师研究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自主探究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达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 以学生为主
传统课堂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相比存在很多弊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使大家认识到新课程理念,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分数,更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学生更有个性和活力,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会更好。
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把原来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主角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配角。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通过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教师要学习教育的艺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同发展。
新课程注重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等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增加了实践活动,减少了繁难的计算,接受式教学活动适当减少,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增加了,这些改变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建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模式,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依据课标,读懂教材。
教师要不断学习新课改知识,加强专业素养的提高,要认真学习课标,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新课标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性纲要,从理论到课堂教学实践,需要教育者真正领会它的精神,咀嚼它的内涵,创造性地实施它的要求,把新课标从一个单向的静态的理论转变为一个多向的、动态的、充满活力的理论依据。教师只有研究新课标,心中有新课标,备课时才能不偏离方向,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
新教材在内容的编写上使用了大量的图和图群,再配合简洁的文字,使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具体化,深奥的生理过程直观化,繁琐的实验过程概括化,微观结构宏观化。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因阅读大量文字描述产生的抽象与枯燥。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依据新教材编写的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思维、归纳、处理信息,实现自主建构知识,从而使他们的知识得到提升,思维得到了提炼,能力得到了彰显。面对一幅幅惟妙惟肖、化抽象为具体的精美图片,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锤炼。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探求重难点突破的途径;教师要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个桥梁,让学生更好地从已知走向未知。努力让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用生物课堂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容易让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引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内驱力。设法在教学中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比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探索之路,以获取知识并提升能力。
二、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化。
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居于主体地位,教师要还给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前和课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性的自主学习,课中倡导与他人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课前自主探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查阅资料,在自主预习的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课中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在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中互动交流,学会与同伴共同探讨问题,协作解决问题;学会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会独立钻研和大胆创新。课后反思探究,如鼓励学生感悟、总结实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同时给学生提供新的实验探究任务,让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不断延伸和拓展。
三、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教学。
①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浓厚的学习气氛往往和真挚而热烈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会促使其对这门课投入更大的精力,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学双边活动顺利进行,这是进行“和谐教学”的前提。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热爱教育事业,注意提高自身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吸引力、深受学生爱戴的人。
②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只有把学生当做平等、自主的人,学生才没有压力,思维才能活跃。在课堂上给学生大胆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创造性地去学习。教师将情感教学融入课堂,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可以通过语言情感的表达而发散,通过在课堂中传递与学生产生共鸣,有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从而使他们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增强其参与意识,实现其自身价值。
四、创设问题情境。
当代生物教学的理念对生物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显得非常重要。较好的做法是尽量以“问题”促“思维”,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积极思考过程中,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构建起新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新知。在这种较好的做法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要注意使设置的问题适合中学生的思维水平),问题情境创设得好与坏、巧妙与否对学生在学习生物课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学会求知、学会创新等都会有重要的影响。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因此在生物学研究中有许多相关实验;但由于中学实验条件有限,许多实验还不能设置为学生实验,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弥补。因此可以借助演示实验来设置问题情境。也可利用小资料、小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生态系统概念时可讲述诺贝尔奖授给DDT的发明者这一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失误的小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体味新教材的意境,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为学生创设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且真实可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这样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总之。教师要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曦.《论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22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