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创新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健

   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创新教育中的运用及对数学教学的改变,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教师应具备的理念
   1.教为主导。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是什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是“导”。这一理念表明,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体现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
   2.学为主体。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运用信息技术课件辅助教学时,应注意到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爱护。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各个环节都应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来进行;要为学生会学习,学得好而进行设计;要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程度。
   3.动为主线。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使学生互动;有助于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去;促使学生在应用中学习、应用中发现、应用中体会、应用中提高。
   二、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的基本原则
   1.直观性原则。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由于现代教育技术集图、文、声、动画于一体,能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它不但形象生动、信息量大,而且易于操作,可以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有意识或无意识注意,起到创设情境、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作用,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2.实践性原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充分考虑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不能用“直观教学法”代替“活动教学法”,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自由操作,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和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答案,绝不能以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取代学生的活动。
   3.情境性原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丰富、生动的学习背景,建构互动交往的环境。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中应为学生设计、组织使他们成为学习活动主体的信息化、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为学生、老师建构起互助交流的环境。环境的设置以丰富的资源库信息、系统的学习材料为手段,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出发点,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4.多样性原则。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提供了保障。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之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三、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的作用
   1.优化学生学习过程。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育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知识呈现方面的重大突破。教学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图形等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世界都可以被模拟仿真。
   其次,传统知识的传授,基本都是用语言描述的,虽然也可能重现客观世界,但很抽象。学生需要领会,在脑中努力拼凑,去重现客观存在,这是相当困难的过程;然而,有了多媒体技术,就可直接把现实世界展现出来。
   2.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要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创造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使教育教学活动形象、生动、灵活、多样、高效。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可提供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并且富有挑战性的信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参与意识由此也得到增强,这样变“苦学”为“乐学”,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4.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注意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培养教育,并在这方面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的“四要素”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是主体,也是中心,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则是学生认知工具。
   总之,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创造性学习的目标,而且使教学信息双向化,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25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