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一般性原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素质教育是着眼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为重点,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健康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坚持教育手段多样性。即全面性、整合性、系统性、灵活性原则。
一、明确思想,体现全局性
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同时,还要会运用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从事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学风格,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章节,甚至每一课时,教些什么,达到什么目标,教师都要有全局观念,整体把握。在教学实践中要明确目标,以情感人,监督反馈,全面提高。新学期开始,我先向学生公布了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大致可以达到的目标,努力的去完成这一目标。教师应明确师生关系是平等,协作,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教师真诚与学生沟通感情,进入师生心灵默契的境界,使学生感到吸收知识有如吸甘泉。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学生是否完成,教师要整体了解,可采取普查、抽查、学生互查等方式进行监督,并把情况反馈给学生。期中、期末测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是否达标,要和自己制定的目标对照。未达标者,要找出原因,总结得与失,以期达到目标。教师要注意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不能只留心几个“尖子”,而应该把眼光放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身上,与其谈心,找出症结所在,促其进步。
二、信心十足,发挥整合性
一个班级,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取决于班上学生群体的信心是否充足,学生的整体合力是否得到发挥。教师要时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时常给学生“充气”,不断地唤醒、鼓励学生充满学习信心,抛弃一切紧张、焦虑、忧愁、烦恼,让全体学生充满“奋发,竞争”的活力,端正学习态度,面带微笑,轻松愉快地学习。如:我班的小王同学,聪明、活泼、顽皮,学习态度极不端正,我耐心地进行开导,进行心理矫正,和他谈心,使他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要让学生懂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道理,充分发挥学生的整体合力,以信心作保证,以兴趣为桥梁,以鼓励为方法,以成功为原则。
三、前后贯通,注重系统性
语文知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教师要科学地理清这个系统,找准知识点,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弄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讲到底。可指导学生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辨证统一,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查缺补漏、温故知新。既注意语文知识的前后贯通,又注意系统性。如:本学期,我叫学生课外阅读,找出生字、词语,在班上开展识字、组词擂台比赛,使学生整体掌握小学语文知识系统,又组织学生续编一些故事,从中明白道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练习的系统化,序列化,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师生协力,讲究灵活性
教师要善于创新自我,不断提高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审美情趣等等。教师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和《两只小狮子》,可采用学生自讲法、讨论法,让他们概括故事情节,通过自主交流明白雄日是一个诚实的孩子,懒狮子和勤狮子将来谁能适应社会呢?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小学生,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又如我们学的《棉花姑娘》,让学生自编自演,让一名同学演棉花姑娘生病的样子,一个演燕子医生,一个演啄木鸟医生,一个演青蛙医生,一个演乐七星瓢虫医生的本领。达到以演求悟,演中见悟,领悟大自然中各种动物的本领,以及怎样去爱护人类的益友。这样做,学生既读懂了课文,又培养了分析、归纳、表演、综合能力。学生都会觉得这样上课”轻松愉快,其乐无穷“,简直就是玩中学,学中玩。由于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综合运用,学生乐于接受,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在小学语教学中,坚持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既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主要目的。我们语文教师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要以此为重点,端正教育态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本身的素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尽一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6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