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巩固 实践 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生的作业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面对课程改革和生物新课程的不断推进,生物学作业的科学设置已是急需突破的课题,让作业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应有的功效。
  关键词:生物学; 作业; 创新
  
  2001年9月起在全国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作业的设置是生物学教育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它具有巩固旧知识、反馈信息、承上启下等多种功能。由于受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初中生物教育在学校得不到重视,生物作业设置的缺失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正确组织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有着重大意义。下面就农村初中生物作业的设置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体现生物学基础知识及时巩固。
  生物学知识很广,题目多,教师随意地无选择地让学生做,在初中阶段时间和课程安排不允可,学生也会做无用功。对于基础知识型作业,现有资料上的习题要进行选做,以生物学核心知识为根本依据,教师可自行设计,也可让学生自已设计,教师再进行筛选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训练。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新授知识的巩固一般在课堂结束前五至十分钟进行,多以一问一答方式进行,题型有选择、填空、判断、识图和简答等。题目数量控制在10题以内。而且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不倒问”环节,即由学生根据本课知识,设计问题。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问题,考查本班学生,这也成为教师设计问题和设计试题的丰富资源。
  生物基础性作业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较熟练的技能技巧,为下一次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一个单元的和一个章节的内容作为基本的知识作业单元以文本试卷形式布置,笔者一般在章节内容结束时使用《生物学》配套用书――生物实验报告册中供学生选做的习题,它以生物课程标准为准绳,题目定位在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要求上,作业以书面的方式进行,题目的形式和呈现方式有新意。
  二、体现生物学技能注重实践运用
  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而且主要是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教师在新课结束后趁热打铁鼓励学生从作业中思索问题,提出解决部分实际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完成作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通过知识的运用,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练习”中的内容,如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习题①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②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这些习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再如《输血与血型》教学中设计的习题: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有些患者只是缺少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并不需要输全血(含全部血液成分)。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成分输血,即有针对性地为患者补充血液中缺少的成分,请分析下列患者应该输入什么血液成分?(1)大面积烧伤患者;(2)贫血患者;(3)血流不止者。成分输血是现代医学的新趋势。本题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输血,关注现代科学的新发展,同时也是对血液成分加深认识。
  生物中还蕴含着许多平凡而又深奥的道理,如“为什么老年人易发生骨折现象?”、“为什么人体体内大部分的血液需流经肾脏?”、“为什么植物的茎是圆形的?”等,我们可以结合生物学教材向学生布置“提问”作业,看谁提的问题多、新、奇,看谁提的问题与实际生活关系最密切,看谁提的问题难倒一大片等,并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交流,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养成善疑多问的习惯,从而达到以疑诱思,以思导学的效果。
  三、体现生物学素养创新探究
  生物学创新型作业重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教会他们发现美、创造美,让他们开展调查、绘制生物图、收集资料、制作标本、角色扮演、设计方案、课外实验等。对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还可通过办墙报、班级小报、校园生物报等作业形式展示生物领域的新思想、新成果和新技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就在我们身边,与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探究是完成生物创新型作业的重要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知识,认识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通过“探”和“究”,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把教学重点放在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上,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在新课程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和进一步探究的内容,而这些课题自然而然成为学生课外探究性作业的首选。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中在第一课时的课堂上首先运用多媒体画面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角度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可以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最后对探究计划进行初步的实施。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时,各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第二课时教师及时对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自评互评、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实验中出现及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指出探究道路的坎坷,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知难而进,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极强的创作欲和表现欲。一个设计新颖别开生面的作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把学生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激活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开辟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蔡明章.怎样开展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A]. [3] 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1-1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60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