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上好实验探究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增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自主探究实验能力是现今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新教材增加了很多学生探究实验,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乐于探索化学的奥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在实践中能大胆思考和勇于创新。同时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能使学生深刻领会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渠道。因此,强化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认真反思和总结出上好实验探究课的三个步骤,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1.做好知识准备,做好铺垫
  化学实验课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必须使学生对眼前的、身边的生物体,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现象认识规律,使学生在老师的确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和媒体让学生对所要探究的对象产生兴趣,由此而产生问题,并能对问题做出大胆的假设。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常表现为因资料不足而提不出问题,更不能做出假设。因此在做每一个探究实验之前,教师要列举充足的相关现象和资料。让学生广泛阅读、收集相关信息,使学生在参与中自发的产生疑问,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我在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活动中,先提供了如下演示材料:1、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含量较多,澄清的石灰水就更浑浊。3、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4、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5、氧气越纯燃烧越旺。6、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的量占总体积的0.03%,氧气占21%,氮气占78%,等其它气体。实验的充分准备才是实验探究的成功的第一步。
  2.做好分组准备,制订好实验方案,强调分工协调
  在实际操作中,首先应该分好组,分组时要考虑小组成员的互补性,能使小组内成员协调发展,积极的学生往往会带动其它学生的参与。每小组成员自己要选一名组长,要求组长分配任务,培养团队意识。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制定他们心目中最合理的实验探究计划。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我在探究活动中强调小组合作、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激活了学生思维,每个学生都能从探究活动中看到自己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应含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比较和总结”。例如,实验是制取氧气,不同的方案,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和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条件下分解制氧气,反应条件不同,所需要的装置也不同,让学生自己设计发生装置。还有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利用这些性质设计收集装置。再设计实验流程。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价,对于方案中不完备的地方,可以给学生做一些引导,让其方案尽量科学。合理的方案订出后,要求学生做好实验准备。学生会在一次次方案的完成中,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了自主探究实验的能力。让学生逐步的实现了自主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二、实验过程中重在培养兴趣与能力
  1、通过观察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位老师。教师必须在学生实验观察中营造一种自由的、民主的教学气氛,必须从一个指挥者转变成参与者,带领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推测想象和动手实验。让学生去学习、去质疑、去实验、去创新。通过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思索,在思索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培养兴趣。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表述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源泉。以氧气的性质为例,硫磺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现象不同,木炭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现象不同,铁丝,铝箔等在空气中与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的不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还要学会表达与交流,要准确精炼的描述出实验现象,小组之间一定要当堂汇报交流,这对学生进一步思考而达到训练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观察主要现象有:“光(颜色、强弱)、火焰(颜色、明暗)、沉淀、溶解、颜色、气泡、燃烧(平静、剧烈)、热(吸热或放热)、声(嘶鸣、爆鸣)、态(状态)、味(气味)、爆炸、烟、雾等”,把这些现象同新物质的生成联系起来,特别要注意那些容易消失或不易发现的现象,要快速地做好如实的记录,对现象描述要准确。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对物质及其变化做全面、细致的观察,学生才能提出问题,弄懂其中的含义,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刻,记得就越牢,这也就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双基”的教学质量,而且对于提高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丰富该学科的知识都有裨益。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实践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实践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实践,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各组中的同学都在参与科学探究。如果在过程中失败了,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失败的原因,达到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
  4、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始于疑”。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大胆的实验,更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只有让学生投入实验探究、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成因,才会想到如何解决问题。例如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实验中,对于催化剂的探究,如果不用二氧化锰,改用红砖粉,硫酸铜溶液,效果如何?如果不加入催化剂,高热溶液,又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原因何在?学生就会思考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验证假设,会联系到物理中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做对比实验,这样的话,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自己参与了探究活动,印象会很深刻。遇到类似的问题,很容易理清思路,解决问题。探究性实验这种形式本身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考验程度,实验后的结论是否假设一致等情况都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引导,发现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实验后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分析讨论
  “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是学生探究实验的认知规律.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前面的几个环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由表及里,以点带面,掌握了实验的主要精髓,通过学生实验与师生互动,做好各个小组的结论分析,找出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分析,应用等多种能力。对于实验结果和预期有偏差的,还要做好误差分析,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此种方法,学生在不断方案完善中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自主探究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