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互动环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是通过聆听音乐、欣赏音乐而达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以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活动。音乐课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的改革给我们的音乐课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仍然是个通病,在音乐课堂中,音乐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缺少师生互动的现象仍然存在。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又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的身心发育和内心世界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有较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意见,对自我的需要也不断的扩大,需要满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在此阶段他们的情绪波动性较大,更带有一些叛逆的情绪。前不久我做了一份问卷调查“你们心目中的音乐课是什么样?”总结了一下,音乐课在学生们看来是“豆芽”课,是好玩的课,是他们一天紧张学习后的放松练习。
初中的音乐教程中涉及到很多的欣赏课,每次在上欣赏课的时候,教室里总会不时传出嘻嘻哈哈的笑声,不是因为音乐有多么欢快,而是学生们觉得老师播放的音乐听起来很搞笑。例如:在欣赏《白毛女》选段的时候,学生们就哈哈哈,居然还有人说,“老师这是什么啊?能换流行音乐听吗?”他们根本没有多少的耐心听下去。在上唱歌课的时候,学生大多数都觉得音乐书上的校园歌曲没有流行音乐好听,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敷衍了事,哼唱几下就算完成了任务。当开展活动时大家还是很积极,但是大家想的都是“别人表演自己看”。例如:在学习《采金秋》的时候,学生们被分成了几个小组,要求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本首歌曲,讨论的时候还是很积极,当要求各小组派一两名代表时,大家就你推我,我推你,到最后上台表演的人是少之又少。所以无论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似乎缺少了一些润滑剂,师生之间的互动似乎有些苍白。
二、教师方面
1、备课环节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有反应敏捷、精力充沛的内在素质。现代教育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而一节音乐课的成功就在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采用何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此之前,教师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党中央提出要求教育要注意“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们音乐教师的备课是否都做到以上两点,答案是否定,许多音乐教师的备课不乏程式化、模式化。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的体现是很模糊的,甚至有的音乐教师的备课直接从教参上照搬,缺乏创造性。
2、教师方面
不乏音乐老师备课环节做得非常的好,但是上课时师生之间的互动却还是不尽人意,原因在于教师上课的情绪,例如《走进歌乐山》这一首曲子,教师上课的情绪就不能是平平淡淡,《走进歌乐山》的大背景是重庆歌乐山上为取得全中国胜利而牺牲的烈士们,此时教师的情绪应该是充满着激情,斗志昂扬,只有教师本身的情绪融入到了歌曲中才能把学生带动起来。很深刻的一个体会,在学习《唱给小萝卜头的歌》时,学生们只听了一点小萝卜头的故事就议论开了,根本不听了,但是我还是满怀激情继续讲解,最终同学们都被我的情绪所带动。
如何才能做到音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呢?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投其所好
每个学年段的学生都有不同需求,小学生们总希望,音乐课就是他们的游戏课,而初中生们总希望,音乐课老师能教些流行歌曲,希望老师能不断的给他们带来惊喜。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所以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来实施教学,比如初中音乐课程中,可以在一节课快结束时播放一些流行音乐作为学生们本节课表现好的奖励,还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创编、即兴表演等活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创编的动作或者表演的节目,进行评价、总结,这样就能做到“教”与“学”很好的互动。
(2)乐在其中(下接第15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6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