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素养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丽 张弢
摘 要:高职教育作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别,有其自身特定的教育培养理念,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对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一般要求外,有着更高的培养要求。因此,从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素养构成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阐述,论证了高职院校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全面加强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目前校企合作的大背景。
关键词: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素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72-02
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型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之一,提高高职学生的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成为新时期校企合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素养是指人的素质与能力的养成,素养的内涵既有其人自身本质的特定内涵,又有其社会发展的特定内涵,因此,素养的内涵是随着人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的。素养的外延是指人的素养程度对其人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作用。
素养与素质有所不同,素质是人们应该具有和已经具有的素养,是人的能力结构的静态肯定;而素养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加入人的能力结构的动态性。素养既是一个“过程”工程,又是一个“结果”工程。所谓过程工程,是指人在社会需要规范指引下自身基本、良好素质的养成过程。所谓结果工程,是指在过程工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精神道德方面和实际运作能力方面的发展,而且还要努力实现宏观变通和可持续能力方面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形容的:“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的个人。”[1]543
二、高职学生素养的构成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当今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已逐渐转向校企合作模式。学生直接面向用人单位,实行定单式培养,由于企业生产本身具有的知识更新、结构再造和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人才需求也向负荷能力与储蓄能力方向转变。作为人才素养,理性综合因素与可持续发展因素越来越多。
1.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人才的基本素养,是其他素养产生和建立的基础。总括起来,科学素养的内涵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部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科学的探究过程;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素养的再造也应该按照这个框架进行:
(1)科学基本素养
科学基本素养包括科学基本语词和科学基本原理素养,这是科学素养的基础和范式表现。其中,语词是科学素养概念的高度概括,它直接表示着科学素养内容的基础知识;原理是科学素养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它直接宣示了科学素养的能力体系内容。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基础知识教育,包括科学素养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基本理论以及逻辑工具知识的教育。
(2)科学操作素养
包括科学的探究能力、科学的组构能力和科学的运作能力。高职学院的学生掌握了这些能力,就能够及时地发现科学,积聚科学知识的能量,并能够进行有机地整合,以最佳的科学方式予以表达。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2]。
科学的组构能力和科学运作能力,是培育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从实践需要出发,学习和掌握科学基本原理,既要掌握基本科学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一定的外语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经过科学专业能力的动态化处理,使科学素养升华为一种真正的“活劳动”因素。“将尚在‘沉睡者’的智能唤醒,使它成为不断活化和强化自身智能活动的新能源。”[3]
(3)科学反馈素养
美国当代最杰出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提高整体竞争能力。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是使全体员工全心投入并善于学习、持续学习”[4]。在这个持续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科学成果性的反馈,在检验成果的实践中,不但确定科学成果的正确性,而且增强人们对科学的信任度,增强人们学习的信心。其次,为继续学习创造条件。人们的每一个规律性的实践过程的完成,都会为人们继续进行科学思考开辟道路,人们都会在已有科学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科学性思考,产生新的科学理论,完成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科学的人化反馈,会反作用于任何社会,增强人们的科学素质水平。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素养培养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他们学会在实践中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与教训,这既是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的沉淀与温习,又是对成绩的一个肯定,增强创新与再创造的信心与勇气。
2.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个人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能力素养和精神素养两个部分:
所谓能力素养,是指人发生其他素养和构建其他素养的能力。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全面发展首先看成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使其“一切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正常发展,要求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最终“由社会全体人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370-371从概括的角度说,所谓能力素养,首先是指人的反思素养,对全部的科学素养都能进行人性的反思,使科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造福于人类;其次是指再造素养,就是对已有的科学素养警醒人性的加工和转换,永远保持科学人化的有效性,使其科学的改造功能尽可能覆盖人类的全部积极需要;最后还应包括修正素养,在实践中,对于科学素养的瑕疵和因为事物发展而造成的滞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和修正,使其科学原理永远和实践需求保持和谐的状态。
在人文素养中,核心的是精神素养。所谓精神素养,是指在人的全部活动中具有的精神价值标准和精神价值状态,核心是人类推崇的理性和情感,人生追求的最高能力和最佳的情境。首先是健康的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对于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主要应该是社会风险和社会索取相互统一的价值观,他们应该懂得,在社会公共资源并不充分的情况下,首要的社会机制应该是劳动,劳动风险应该是自愿所得的主要标准;其次是高尚的道德精神,是说学生在后天形成的、内省与心中的道德品行的素质,具体方法就是提高人们的“德性”,建立高尚的道德标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比起能力来更重视其员工品德的高下。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要热爱职业,恪尽职守,树立严谨的职业责任感;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实事求是;最后是严谨的科学精神。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关键就是使他们建立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积极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使学生真正立足于社会,也有底气接受未来的所有困难,面对诱惑,选择正确的道路。
3.艺术素养
所谓艺术,是指“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5]它是一种以气质和行为定势表现出来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它与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不同,它不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和谐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人格的自由养成,是心境的自然形成,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是改造者和被改造者之间存在的一种最和谐状态。
(1)艺术素养表现为一种审美情感。艺术素养具有养成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对此,鲁迅先生说得非常具体:“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6]同时,艺术素养又具有强化科学素养的作用。
(2)艺术素养表现为一种灵活逻辑。艺术教育能够为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艺术素养的融通作用和灵活逻辑功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的广泛性和实用性。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职学生更重视的是一种能力与行为的培养。教育其如何立足于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是一项主要的工作。因此,我们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更准确地说是应该如何适应生存的环境,减少他们碰壁的几率,使他们走出校园的同时很快将自己的角色转变过来,由学生适应成为一名成熟的职业人。
(3)艺术素养还表现为一种松弛的心理状态。必要的艺术修养所特有的对心灵的松弛作用和自由感还可以适当消除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过度的紧张与疲劳,从而为创造性想象的充分展开提供了条件。青春期的大学生,正处于各种心理矛盾最普遍、最突出、最激烈、最难把握的时期,特别是高职学生,由于家庭因素、长期的环境影响,再加上个人的基本素质,所有的这些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并不健康,表现在行为素养上,明显缺少一定的礼仪与规范。而艺术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不断地调整自我素养心理机制,保证健康的素养机制持续发挥正面的效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可持续能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4.
[3]金马.生存智慧论[M].知识出版社,1988:31.
[4][美]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G]//孟华兴.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出版社,2005:39.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550.
[6]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