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石油石化行业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春明 陈小宏 詹亚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然而,大而不强、多而不精,普遍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题。鉴于此,教育部在2010年6月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称“卓越计划”),以加紧培养一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这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实现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自成立之日起,就与石油石化行业密切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多年来,学校师生通过直接参与大庆油田会战、东方红炼油厂建设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石油石化领域的领军人物,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与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油田勘探开发难度加大,油气勘探领域已向深海、深层和复杂地表地质条件区域延伸,勘探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油藏地质研究领域逐渐向精细化、定量化方向发展,石油工程知识体系越来越庞大,越来越综合;石油化工企业原油来源越来越多样化,深度处理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控制系统自动化、集成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些变化对石油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交流能力、对企业与社会环境的理解与适应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也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上作出调整。为此,自2003年起,学校与石油石化企业密切协作,积极探索本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又与克拉玛依市政府联合成立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创新性地开始研究和实践“政产学研”合作的本科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为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满足社会,特别是石油石化行业对未来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学校依托与四大石油石化集团及其下属企业之间形成的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批以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为代表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运行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石油石化行业认可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根据这一人才培养定位,学校制定实施卓越计划工作方案,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安排、实践教学环境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全面具体的配套方案。
充分利用行业优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适应石油石化行业需要,选择试点专业
石油类院校主干专业不仅是石油石化行业工程技术人才来源的主渠道,而且其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其他专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因此学校决定将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主干专业作为第一批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这既能充分适应行业需要,也可为校企联合培养提供必要的基础。
2.以逐步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修订培养方案
学校以工程运行、工程设计和工程研究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了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了课程整合与优化,以逐步提升工程能力为主线构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式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例如,地质工程专业以地质认知与过程分析、地下信息地质解释、油气勘探地质评价、油气开发地质评价等4个环节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整个培养计划,安排了4个主要的理论与实践环节配合的课程模块。
3.试点小班授课,将实践教育融合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实践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不单指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要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抓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这个关键。为此,学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小班上课的实施,使教师在理论授课环节能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注重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开展教学。同时,为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设置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开展研讨式教学。
4.校企联合,实施累计1年左右的企业学习方案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工程实践训练时间不足、质量不高,走马观花式的实践实习难以让学生真正了解企业一线的工作状态和企业文化,更谈不上从工程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学校决定将试点专业工程实践教育环节的时间延长到1年左右,从而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了解企业,了解工程,从工程实践中培养工程意识。
1年左右的企业学习大致分为3个阶段:低年级时期的金工实习和认识实习阶段,第三学年结束后的连续3个月的生产实习阶段(含课程设计),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阶段。后两个阶段的培养方案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实施双导师制,以企业现场导师指导为主,学校导师指导为辅,但不同专业有不同操作方式。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要求学生在第二个阶段的任务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到企业车间进行轮岗倒班,二是对某炼油装置进行标定。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深入了解车间工艺流程,而且更要在车间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炼油装置有直接的接触,从而熟悉一线工人的工作状态,也为未来开展工程设计和工程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为使学生能够连续3个月到企业学习,学校一方面要求试点专业从培养计划上调整课程安排,另一方面学校针对试点专业采取了灵活的教学安排。如试点班的第六学期可在5月底结束,第七学期可从10月份开始等,从而在6月~9月安排相应企业实习环节。
5.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传承石油文化
制定培养方案时,不仅强调要继续加强科学基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增设“石油科学概论”课程以进行系统的石油知识教育,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和管理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明确提出石油高等工程教育,特别是实施“卓越计划”时应将传承石油文化作为重要使命之一,学校要求政治思想教育要与石油企业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将石油精神、“铁人”精神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鼓励学生到石油石化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石油文化,增长对石油企业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学校还定期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到石油石化企业考察,增强教师对石油石化行业的认同感和传承石油文化的使命感。
6.开设国际化课程,拓展国际视野
根据国家能源战略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学校在试点专业中,设置了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的课程模块,加强国际交流,增设国际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等国际合作基础性课程,适当增加双语讲授课程和外语讲授课程的比例,有针对性地开设小语种课程,提高学生国际化竞争能力,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在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也加强了与国际接轨,提高了课程质量与教学水平。
结合行业专业特点,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1.建设校内仿真训练基地
由于石油石化行业的高度自动化,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到现场只能看流程,无法通过实习锻炼其工程运行能力,因此建设高度仿真的训练系统,甚至实现实际工程装置与仿真环境的数据互动,是部分替代传统生产实习的有效方式,同时结合工程实际环境的现场观摩和体验,为学生树立大工程概念、系统集成概念的现代工程意识提供条件,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运行能力的目标。目前,学校已建成了地球物理勘探仿真、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油气储运仿真、钻井工程、采油工程等仿真系统,多数仿真的操作系统与企业现行的操作系统完全一致,而且进一步针对学生学习特点进行了部分改进,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工程环境中锻炼工程运行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得到有效评价。2011年8月,在石油炼制工程课程教学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教授一致认为建设仿真装置和真实操作系统进行工程运行训练的模式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2.政校企合作建设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2011年,学校在原有生产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又开始了建设工程教育基地的探索,目前已与克拉玛依市政府、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和大港油田等政府、企业建立了5个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与克拉玛依政府及其驻地企业联合成立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作为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之一,是对突破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瓶颈进行的有益探索,对实施卓越计划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该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第一,政府介入,即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学生到企业学习期间衍生的相关问题。第二,学校派出专职人员到当地政府或到企业机关挂职,解决企业对高等教育过程不熟悉的问题。第三,学校参与建设当地高等职业学院和企业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装置,使之不仅可用于高职学生和工人的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而且也可用于工程师培养所需的工程基本操作训练。第四,学生在企业做毕业设计期间实行双导师制,学校导师定期到企业与企业导师一起对学生毕业设计题目选择和学习情况进行研讨,不仅可结合各自优势指导学生,而且也使企业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得到理论提升,学校教师加深了对工程实际的理解,进一步为校企联合进行工程创新提供了机会。目前,在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学习的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类似模式培养,已初步起到了上述效果。根据此模式建设的燕山石化安全环境实训车间,将很快投入运行,届时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完全可以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际演练。
建立一支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1.对新进教师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
拟招聘的师资需先进入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做师资博士后,进行两年科研、教学工作训练,工作期满出站后,办理正式调入手续。这为学校储备了大量具有工程经历的后备师资。
2.对青年教师实施助教制度
助教期间,“设置实习环节的理工科专业的青年教师须参加一次本专业(学科)学生实习(实践)指导教师工作”,以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3.鼓励教师开展工程研究,积累工程经验
2011年,学校科研经费近6亿元,其中50%以上是工程研究课题,这不仅为石油石化企业解决了大量工程难题,而且也为教师工程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特别是学校直接在石油石化企业建立研究实体,如“塔里木研究所”“准格尔工作室”等,直接为学校储备了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队伍。
4.面向企业,聘任兼职教师
学校一方面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来校授课,以弥补学校教师工程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将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企业方导师,直接聘为学校教师,增强了企业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综上,学校已从培养模式改革、培养计划修订、师资队伍储备、校内外工程实践教育环境建设等方面有条不紊地实施卓越计划。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不断改进与完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培养适应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之路。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徐春明系该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蔡桂兰 实习编辑:祖 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8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