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动”怎么“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实际问题能力。在物理课程中增设物理“探究活动”的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时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正确处理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可是,经本人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物理教师都是把它作为普通的实验完成,有的甚至把要探究的结论直接整理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能应付考试就行。很明显这样是达不到“探究”之目的。 “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本人认为“探究活动”不是实验的回放。
一、“探究活动”首先是“探”
“探究活动”中的“探”,也就猜想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思维的方法,都不相同,因此对某个事物原理的猜想不是完全一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对学生提出的猜想给予肯定和否定,尤其是错误的;对于平常认为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对于他们提出的猜想更应多加鼓励。更何况由于他们平时“玩性十足”,对某些事物的观察比一般学生更仔细,有时他们的猜想更具有可参考性。
例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我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1)压力大小,2)受力面积大小,3)接触面的粗糙程度,4)材料不同,5)是否有液体参加,6)物体是否做匀速运动……
学生在参加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并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物理学科课程是以讲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 物理“探究活动”不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亲身体验并从实践中感悟、探究为主,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得出结果。
二、“探究活动”的关键是“究”
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探”应该是我们探究的前题。这也是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探”得差不多了,下面就是完成“究”.“究”――实际上就是“为什么”的问题,对于在“探”的过程中所提出的猜想,虽然有些猜想离实际相差很远,但他们能这样说肯定有某次直接的经验让他引发了这种猜想,由于他们对某个知识的理解错误,才导致出现错误的猜想,但猜想毕竟是猜想,关键是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的正确与错误,这才是我们探究的关键之处。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回答,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应通过相应实验加以验证和说明,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理论,比如上面“探”的内容提到“2)受力面积大小,”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我们只需要通过一个具体的实验加以验证,改变长方体不同面接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它们都做匀速直线运动,观察和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即可。而“4)材料不同,5)是否有液体参加”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很容易得这两个影响因素的实质是是由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
在初中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经验型水平,且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某些猜想如6)物体是否做匀速运动,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跟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匀速直线运动,而且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拉弹簧测力计时,也注意到其示数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所以不少同学都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在“力与物体的运动关系中”才会学到,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在这里可以作个提醒,也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淡化”处理。
三、“探究活动”必须及时总结
完成了“探”和“究”这两个方面,表面上看起来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但事实上,教师在完成这两个过程后,还得做一个适当的小结。比如我们在猜想过程中,必须做“有源猜想”不要“胡思乱想”,不占边际的“猜想”尽量不要出现。再者,要注意总结我们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所用到思维方式和验证方法,比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
物理“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根椐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对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结果。
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思维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着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等缺点。在初中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经验型水平,且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
因此,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切忌把它当成简单的实验回放。在些过程中,既要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又要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努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181.htm